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垂頭思故里”——這首五言絕句,想必良多人還沒識字就能背了。一般而言,我們的想象中,這首詩的意境是如許的:年夜詩人李白從夢中驚醒,看到床前一地如霜如雪的月光,心有所感,推窗見月,垂頭想家。所以下列事實可能會令人三不雅盡碎,這“床”并非我們想象中的睡床,而是一把小馬扎!
在好久好久以前,華夏地帶的近鄰游牧平易近族,往往隨身攜帶近似于今天的馬扎一樣的坐具,下馬的時辰就能把馬扎打開坐下。傳到華夏后,因為是少數平易近族的物品,所以被稱作“胡床”。大要有人說了,這紛歧椅子嗎?怎么起個名叫胡“床”?這就要回到古代漢語的語境了。
在古代,床,不僅是臥具,也是坐具。寫作于東漢時代的說文解字里面,對床的詮釋是“床,安身之坐者”,申明那時床本家兒如果指坐具。在唐代,床和胡床經常通用,例如白居易有詩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獨酌還獨嘗。”若是把床理解為我們現代的床,怎么能放進小舟里呢?

圖中心穿橘色衣服男人所坐的就是“胡床”
據考據,唐代建筑的窗戶很是小,躺在床上無法看到月亮,甚至也無法看到月光,必需要下床走到室外才能“望明月”。若是把床理解當作小馬扎,李白這首詩就好理解多了,詩人是專門坐在院子里弄月,才引起了思鄉之情。
說起來,李白還有別的一首千古名作“長干行”,里面有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筆者一向腦補為竹馬君繞著小女孩躺著的床走來走去,場景十分詭異,若是換當作“繞著你的小馬扎轉了一圈又一圈”,可就正常多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