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辰,官員們奢靡當作風,日常糊口的排場都很年夜,良多學者在闡發時界說為軌制性敗北。那么,清朝官員的工資有幾多呢?

清朝最高檔級的爵位是親王,按照清乾隆《年夜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俸銀一萬兩。排在親王之后的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此外,京官還有和爵位等第相對應的俸米補助。
1792年(清乾隆期間),英國青鳥使喬治·馬戛爾尼曾出使中國,他記實下一個海說神聊京通俗四口之家昔時的家庭年收入是32兩銀子,支出是35兩銀子。
從通俗蒼生的收入和消費環境來看,那時清當局給官員們發的工資,也只夠維持根基家庭開銷。那么,這些官員們是若何維持那么奢靡的糊口呢?

清朝前期,官員貪腐現象嚴重。為了培育鼓動勉勵官員清廉習性,雍正皇帝在即位后不久就推出了養廉銀軌制。養廉銀的數額視各地的經濟環境分歧會有必然的差別。一般來說,凡是為年俸的10倍到100倍。據《清全典事例》記錄,各級官員的養廉銀為:總督13000-20000兩,巡撫10000-15000兩,布政使5000-9000兩,按察使3000-8444兩,道員1500-6000兩,知府800-4000兩,知州500-2000兩,知縣400-2259兩,同知400-1600兩。
京官沒有養廉銀,但卻把握了處所官員的任免年夜權。處所官為了鞏固本身的地位,就得以“冰敬”、“炭敬”等名義標的目的京官“貢獻”銀子。不外,能享受到“冰敬”、“炭敬”的都是手中把握實權的中高層京官。基層京官因為沒有這些灰色收入,所以糊口是半斤八兩清苦的,都但愿有朝一日能外放實缺,就可以年夜發橫財了。

是以,清朝官員們的工資固然不高,但加上養廉銀、冰敬、炭敬等收入,現實進賬的銀子仍是半斤八兩可不雅的。此外,年夜大都官員都有收受下級“貢獻”的銀子,以及經由過程各類名目斂財,所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在清朝期間是毫不夸張的。
文章出處:百度知道日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