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你能不克不及說句話?”
——不知道你有沒有對人說過,或是被人問過這句話。
糊口中我們可能都見過如許一種人:日常平凡你們的溝通也許不錯,但一旦在你想和Ta進行主要但堅苦的溝通時,Ta就會起頭以緘默來應對。在測驗考試溝通時,不管你若何要求Ta啟齒,但愿Ta表達本身的設法,Ta也依然只會緘默。
慢慢地,你感覺本身越來越生氣,可對方卻涓滴不為所動,甚至讓緘默加倍徹底,讓溝通陷入僵局。
緘默,可能真的是人類的互動體例中最令人費解,也最輕易讓人曲解的一種。如許的緘默在親密關系中,可能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令人抓狂的。你在關系中碰到過如許的緘默者嗎?來看今天的文章吧。


我身邊也不乏感應對本身“墻一般”的伴侶無計可施的伴侶,他們總愛問我:“你說Ta到底是居心氣我,仍是真不知道說什么?”我的謎底凡是是,兩者皆有可能。
緘默,有時是一種本家兒動選擇的策略,有時也可能是一種被動啟用的防御機制。下面來別離聊聊這兩種環境。
環境一:“緘默是一種兵器,我用它來危險你”
居心的緘默相待(Silent Treatment)是一種常見的感情操控方式,也是一種被動型進犯的形式。臨床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認為,如許的緘默是一種對對方的賞罰。當緘默被用作一種策略時,他們的緘默有明白的目標——獲取權力、表達憤慨、引起存眷,他們也清晰本身如許做的后果——包羅對對方造當作危險。
在對方孔殷想要溝通的時刻,連結緘默的那一方,與情感沖動的一方比擬,凡是是處于權力優勢的。至少在那一次特心猿意馬的溝通中是如斯。因為比起對方,他們把握著更多的信息量,感觸感染到更多簡直心猿意馬性。他們根基清晰對方此刻的感觸感染若何,想要什么,以及期望本身作出如何的反映,而是否予以回應的權力卻把握在他們本身手中。
此時,緘默是他們決心給對方制造的不確定感(sense of uncertainty)。這種不確定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熬煎。
環境二:“除了緘默以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什么”
有的時辰,在特心猿意馬的溝通情境中連結緘默,也是一種出于自我庇護、對關系和對方的庇護的本能反映。當緘默作為防御機制時,凡是有三種環境:
1. 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示
在話還沒有說出口之前,緘默者就已經爭先“無效化”(invalidate)了本身的話。他們預設了對方不會聽、也不會理解本身,感覺本身說的沒有意義。這種對溝通成果的灰心預期往往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與曩昔負面的溝通經驗有關系。
2. 因為對情感的焦炙進入了僵死(freeze)狀況
會遭遇緘默不語的,往往是會讓人感應必然壓力的場景。好比談論嚴厲的話題,或是對話的另一方情感十分沖動。
一向以來,社會公共與研究者們都認為,人們在壓力狀況下會做出“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選擇,或者投入戰斗,或者回身逃跑。近年來逐漸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戰或逃”,人們還會呈現一種叫“僵死”(freeze)的反(Heaney, 2017)。
這是一種人們在面臨讓本身感應龐大壓力時的一種應激反映。在僵死的狀況下,人們的表示與戰或逃時的反映分歧。此時,血壓下降,步履與聲音都被按捺,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Schmidt, Richey, Zvolensky, & Maner, 2008)這是最難以節制的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緘默者可能真的因為過度嚴重和焦炙,而“年夜腦一片空白,說不出任何話來”。
那些過于驚駭和嚴重以至經常陷入“僵死”的人,也存在一些共性。他們可能自己就是焦炙程度更高的人,這使得他們老是對這些情境作出“災難化”的解讀;他們還可能是自己就對他情面緒更敏感、也更輕易被舒展過來的情感浸染的高敏感者;又或是因為自小沒有習得處置沖突和應對他情面緒的能力,使得他們在如許的情境里非分特別的如臨年夜敵。
3. 對爭吵的避免
部門人對溝通抱有的一個誤區是:爭吵才是最糟糕的環境。而只要本身連結緘默,兩邊就“至少沒有吵起來”。即使對方因為本身的緘默喪氣分開,也會比吵起來要好。
若是抱有這種迷思,他們甚至會感覺緘默是一個還不錯的計策,至少能讓對方先“沉著下來”。


在一方一向緘默不語的溝通中,另一方往往都是處在一種試圖打破緘默,情感沖動,火急地想讓對方啟齒的狀況。兩小我形當作了一種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要求-退縮”的溝通模式(Demand-Withdraw Pattern)。它凡是呈現在兩人發生矛盾或沖突的時刻(Christensen, 1988)。
要求-退縮模式最常被放在親密關系和婚姻中進行研究。在這種模式中,一方飾演著“要求者”(demander)的腳色,另一方則是緘默的退縮者(withdrawer)。要求者是阿誰追求改變、會商,或是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人;退縮者則是阿誰但愿竣事或是回避關于問題的會商的人。在如許的溝通情境中,要求者和退縮者是一對固心猿意馬搭配(Papp, Kouros & Cummings, 2009)。
在對異性戀情侶或夫妻的研究中發現,女性更多的飾演要求者,而男性更多飾演退縮者(Christensen et al., 2006; Christensen & Heavey, 1990)。但研究者們遍及認為,導致這種性別差別的并不是生成身分,而更多的與社會對性別腳色的等候有關。
研究者們還發現,在一段呈現出如許的溝通模式的關系中,要求者幾乎老是阿誰更想要改變的那一方。非論是改變這種模式,仍是改變對方(Heavey et al., 1993; Klinetob & Smith, 1996;Holley et al., 2013)。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要求者凡是也都是這段關系中更疾苦的那一方。
固然同樣身在此中的退縮者并非不會感應疾苦,但緘默和退縮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一種有用的自我庇護機制——至少短期是有用的。他們看似在承受著要求者的情感和求全譴責,但他們并不會像要求者那般的猜疑、無助和無計可施。就像前面所說的,緘默者在這個場景中都擁有著相對更高的權力位置。
而研究者認為,這種模式一旦形當作就難以改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溝通中的兩邊都傾標的目的于認為會釀成如許是對方的問題,認為本家兒如果對方的行為促當作了這種模式。非論是要求者仍是退縮者,在問卷陳述中城市說本身是“不得不如許做”、“只能如許做”(Schrodt & Witt, 2008)。
別的,可以必定的一點是,要求-退縮的模式極易演變一種惡性輪回。一方越是提出要求,對方就越是回避;一方越是孔殷地想讓另一方啟齒,另一方越是難以啟齒。
在這個輪回中,兩邊的情感、負面反映和未解決的矛盾城市不竭累積,要求方因為要求從未獲得知足,所以越來越猜疑、憤慨和暴躁;而退縮方面臨如許的伴侶,就只會越來越嚴重、焦炙和驚駭,于是只能緘默。逐漸地,要求者在溝通中會表示出越來越多的批判和怨懟。他們會對退縮者的退縮作出多種解讀,并在溝通原本的矛盾的根本上附加對他們緘默的批判(Eldridge & Baucom, 2012; Eldridge, Cencirulo, & Edwards, 2017)。如斯一來,獨一的成果即是退縮者只會加倍想逃了。
但無論退縮者若何表示地本身在不竭受到強逼,再次讓我們復習一下:研究指出,緘默者是在這類情境中享有更多權力的人,而要求者現實上才是加倍追求關系中新的狀況的阿誰人。很喪的說,“在乎的人(在那時的情境中)更輕易輸”是有必然事理的。(當然KY認為他們持久之后更釋懷的概率也要更高,因為認為本身極力測驗考試了)。

Schrodt 和Witt(2008)對樣本總計跨越14000人的74個關于“要求-退縮”模式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闡發,他們發現,那些呈現出這種溝通模式的伴侶都對關系有著更低的對勁度,與伴侶間親密度和信賴感更低,更輕易呈現矛盾,以及更少的交流。
一旦這種溝通模式被成立起來,要求者和退縮者城市更頻仍地感觸感染到憤慨、焦炙、抑郁和驚駭等負面情感。
此外,要求者還會時常發生一種被遺棄感和被拒絕感。這種有毒的溝通模式持久持續還會對兩邊造當作一些心理上的影響,而此中一部門心理方面的影響,也會損害兩人之間性糊口的質量。
別的,在如許的溝通之中,幾乎所有的矛盾城市障礙在“未解決”的狀況,不竭地累積,不竭地影響著兩小我的關系。John Gottman和Nan Silver在《愛的博弈》一書中提到,我們對未解決的事項的記憶力,要比對已完當作和終止的事務的記憶力強約兩倍。
也就是說,在親密關系中,伴侶間的爭吵若是可以或許以兩邊告竣了共識為終局,這段爭吵就會很快被遺忘。那些幸福的情侶并不像他們所回憶起的本身那樣,“我們幾乎沒有矛盾”,他們只是順遂地健忘了那些被好好解決了的矛盾。而也只有在當下就被解決了的矛盾,才會更快地被遺忘,不再繼續影響兩人的關系。


若是你是要求的一方:
對于要求者來說,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要在兩小我的溝通又疑似呈現了這個征兆時意識到它,并節制本身不要進入到“要求-退縮”的模式之中。
當對方起頭退縮時,你的情感會本能地鞭策著你去進一步的、以更激烈的形式提出要求,但這時你的要求可能也已經逐漸離開了溝通的目標,釀成了你情感的發泄。而你清晰的,接下來期待你的只會是更漫長的緘默。
你需要意識到,非論對方事實是出于對你的進犯,仍是對本身的庇護,Ta在此刻的情感本家兒要就是兩種:憤慨和驚駭,而它們也恰是Ta想要退縮的本家兒要原因。但,你要求的姿態自己就會加重對方的憤慨和驚駭,是以它只會起到反感化。
那么,當對方起頭退縮時,你可以或許做些什么呢?謎底是,你也應該撤退退卻一步。這才有可能從底子上改變這種溝通的模式,重構溝通的可能。你的退縮素質上是在移除Ta的壓力源。
若是你確定你的目標真的是溝通,而不是情感的宣泄的話,你應該做的第二件事,是去安撫對方的情感。這是因為,敏感的緘默者其實可以或許意識獲得你是真的想要安撫Ta,仍是僅僅想要“騙”Ta措辭。爾后者同樣只會帶來反結果。
接著,你需要做的是當真地重申本身溝通的目標。并注重在和對方重申時,更多地利用“我們”,而不是“我”和“你”,時刻提醒Ta和本身,在這段關系中你們是一個配合體,這場溝通的目標也是為了讓你們兩個更好。
別的,在這整個過程中,非說話的表達是出格主要的——你的語音、語調、面部臉色和身體姿態,都可覺得溝通的順遂進行助力。因為對于退縮者而言,他們對這些非說話旌旗燈號的警戒性可能不如說話那么高,從這些方面入手,傳遞給他們的信息,是更能被他們所接管的。

若是你是緘默的一方:
作為緘默者,且你的念頭并不是想要進犯對方的話,你同樣可以操練用非說話表達取代說話的表達。即使你是因為過度焦炙和嚴重陷入“僵死”狀況,賜與對方非說話的回應也是更有可能做到的。僅僅是決心地更接近Ta一些,都可以傳遞出良多積極的信息。
別的,深知本身在特心猿意馬情境中就說不出話的緘默者,還可以給本身籌辦一套“不措辭的辭書”。你可以記實下本身在那些只能緘默的時刻心里所想的話,把它們記在一個簿本上,從很簡單的“我此刻很難熬”,很樸拙的“我真的很想回應你,但我這個時辰也是真的不知道說什么好”,再到很具體、很具體的內容。當你不知道怎么啟齒時,便可以打開你的辭書。
其實,比起要求者,緘默者的改變其實是加倍堅苦的。緘默者有時是確實不具備面臨沖突的能力,緘默的傾標的目的也更有可能與人格特質相關,而這兩者改變起來都是加倍堅苦的。
是以,我們給了需求者更多建議,并不是因為他們在這個模式之中存在更多的問題,正像前文中說的,他們剛巧是更疾苦的一方。我們對需求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是因為他們的改變也是相對更輕易的。
但非論你是哪一方,但愿你都可以或許在一些時刻,為了兩小我配合的“舒暢”,忍受一點本身的“不舒暢”,也在一些時刻,學著把“我們”放在“我”之前。
以上。

References:
Christensen, A. (1988).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ouples. In Noller, P., Fitzpatrick, M. A. (Eds.), Perspectives on marital interaction (pp. 31–52).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Preta, A. B., Lim, V. R., Santagata, R. (2006). Cross-cultural con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 (2000).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200-250.
Eldridge, K., Cencirulo, J., & Edwards, E. (2017). 12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Foundations for Couples' Therapy: Research for the Real World, 112.
Heaney, K. (2017). When stress makes youfall asleep. Science of Us.
Heavey, C. L., Christensen, A., & Malamuth, N. M. (1995). 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demand and withdrawal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5), 797.
Klinetob, N. A., & Smith, D. A. (1996). Demand-withdraw communication in marital interaction: Tests of interspousal contingency and gender role hypothes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945-957.
Papp, L. M., Kouros, C. D., Cummings, E. M. (2009).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in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ho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hmidt, N.B.,Richey, A., Zvolensky, M.J., & Maner, J.K. (2008). Exploring human freezeresponses to a threat stressor.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Psychiatry, 39(3), 292-304.
Schrodt, P., Witt, P. L., & Messersmith, A. S. (2008).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5(3), 248-269.
KY作者/咯咯
編纂/KY本家兒創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