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刻每當說起中國古代盔甲,收集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宋軍的盔甲是中國古代的顛峰,裝備步人甲的宋軍是典型的重裝鐵罐頭。是以也引申出一種說法,宋軍是因為盔甲太重,所以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那么,事實真是如斯嗎?
起首,我們先看看關于宋代盔甲重量的記錄:“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要錄》卷55紹興二年六月丁巳)。鍪指的是頭盔,也就是說,宋代一套帶有頭盔的甲全重是49斤。
下面還有更周全的:《宋史》卷197《兵志》記錄,“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軍種分歧,盔甲重量也分歧。宋軍槍手因為在軍陣中多采用坐姿或者半蹲姿勢,盔甲最重,弓弩手則需要輕一些,因為甲太重不輕易開弓上弩:“王琪進三色甲”……“槍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當作重五十八斤一兩至五十三斤八兩”,“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當作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弩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當作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宋會要》輿服6)
▲片子《六合英雄》劇照
從這個記實來看,最輕的弩手甲也有三十七斤重。在《宋史·兵志十一》還提到:紹興四年,軍火所言:“甲身葉三百三十二,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腿裙鶻從頭至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又兜鍪簾葉三百一十,每葉重二錢五分 。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兩,皮線結甲等重五斤十二兩五錢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若甲葉一一依元領分兩, 如重輕差殊,即棄不消,虛費工材。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這里面清晰的記實了宋甲各部門的重量,連分歧防護部位甲片規格也紛歧樣。這些可以申明宋軍那時確其實搞重甲。
▲片子《忠烈楊家將》劇照
但要注重的是,上面的文獻記實根基是來自南宋期間,而不是海說神聊宋。而關于南宋,有如許一段記錄:今張俊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宿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躞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劉光宿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這里提到了全裝,啥叫全裝呢?按記錄:步人則甲身、腰圈、吊腿連當作一片,名曰全裝,而易為披帶;馬軍則吊腿、拕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可見宋軍的全裝甲是連小腿都給護住了。
▲宋代甲兵(圖片來自《畫說歷代甲胄》)
不外,這種全裝甲,最精巧的張俊部裝備率也才三分之一,低于唐代要求的60%—70%。其他的像岳飛部和韓宿世忠部,都提到了裝備不如張俊軍,那么岳飛和韓宿世忠部披甲率就更低了。所以像這種鐵罐頭,在南宋軍中的比例不高的。
▲南宋·四川彭山虞公著墓石刻甲士
全裝甲裝備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全裝甲一副太貴了。按照張俊的要錢記實來看,全裝甲一副花錢三萬八千二百。那么一萬副全裝甲的當作本就三億錢,折合足貫銅錢30萬貫。這是啥概念?冷刀兵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曾提《不是說宋朝超有錢GDP占宿世界80%嗎?為啥養不出幾十全能兵戈的戎行》過那時辛棄疾2500人的飛虎軍,每年用錢才七萬八千貫,南宋一些處所首府一年的稅收不外幾十萬貫。
而除了全裝甲,馬甲一副更花錢,要四萬錢。別的,士兵不僅需要鐵甲還需要刀兵。好比那時南宋戎行遍及裝備的弓弩,像蘄州那種通俗州城,裝備的弓弩箭都稀有十萬只,按照一百弓花錢二千八百,弓矢百花錢七千四百、弩矢百花錢六千五百來看,養軍的承擔不是一般的年夜。
別的,按照紹興八年,南宋樞密院發給岳家軍的“自造軍火”原料清單:鐵甲葉近70萬片,牛角6300多只,生黃牛皮9100余張,牛筋400多斤,生羊皮1萬8千多張,箭笴(桿)18萬5千只,翎毛51萬堵,條鐵7694斤。所以宋軍中,那種鐵制全裝甲比例到底有幾多,還需要打個扣頭的。而按照南宋期間戎行編制來看,張俊、韓宿世忠、岳飛、劉光宿世都是駐屯年夜軍,屬于南宋的本家兒要野戰力量。這些戎行是南宋的支撐,所以宋軍其他軍隊的披甲率只會更低。
▲步人甲
可能有人會說,南宋邊境縮小、財務吃緊,所以才無法達到海說神聊宋那種程度。那么真是如許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提到過:甲士自來止〔有〕前后掩心,而無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這申明那時良多宋軍士兵,在盔甲上只有簡單的身甲,沒有臂甲,連頭盔都沒有,只有個皮笠,甚至防護肩部的盔甲都沒有。宋廷直到挨打了,才知道盔甲的益處。好比早期在面臨金軍時,宋軍的衣甲很爛,“皆軟脆,不足當矢石,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之所以呈現那種現象,跟那時宋朝敗北有關。按照宋史記錄,海說神聊宋中后期刀兵盔甲質量不如宋太祖期間。
▲海說神聊宋陣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跟海說神聊宋那時過度正視弓弩有關。從一些海說神聊宋陣圖上可以看出,戎行中弓弩比列很是高,那時甚至有七分弓弩三分槍刀的說法。好比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五路進攻西夏,宋軍的軍種擺設就是“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選鋒馬在后。”這種根基就是弓弩手為本家兒,共同馬隊的打法。宋朝戎行出格正視重弩,尤其像神臂弓之類的重弩,是以只能輕甲,究竟結果穿上那種連小腿都包上的重甲,是很難操作弓弩的。
當然,這跟那時宋軍的本家兒要敵手西夏軍的裝備狀況有關。如冷刀兵研究所的《游牧平易近族為何能動輒擁兵幾十萬?從西夏五十萬年夜軍真實含金量說起》一文提到的過,西夏軍盔甲齊備、裝備精巧的正規軍不多,所以弓弩可以安心的釋放威力,做到百步殺敵。可這種裝備環境,碰到那種正視甲兵、擅長久戰的女真戎行就吃虧了。出自海說神聊宋西軍的南宋名將張俊就曾說過“方知帶甲之利”。
▲宋代標槍手
也是以,宋軍后來為了應對女真戎行,紛紛強化了近戰能力。按照尹洙的《乞習短兵狀》記實:海說神聊宋西海說神聊戎行中,100人的步卒步隊中,刀手只有8人,而蛇矛手16人,其余的滿是弩手。后來西軍為了對于女真戎行,搞出的疊陣就是增強了蛇矛手,一個尺度的疊陣約3200人。此中步卒本家兒陣有披甲蛇矛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平射射手202人,擺布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擺布肋馬隊各有261人。顯然蛇矛手的比例獲得了晉升。
可是南宋后期,宋軍輕甲的例子還有。而因為甲胄被坑的就是名將曹友聞,那時曹友聞在趕往雞冠隘抵御蒙古戎行的途中趕上雨,諸將請求等雨停在進軍,成果被曹友聞拒絕。當曹友聞入龍從頭至尾頭時,雞冠隘堡之曹萬等將,出兵共同曹友聞進犯蒙古戎行。史乘記錄,表里兩軍皆決死戰,血流二十里。原本在表里夾擊下,獲勝的可能性很年夜,但因為西軍習慣綿裘代鐵甲,被年夜雨一澆晦氣于步斗,成果打了好久。到了黎明的時辰,汪宿世顯率多量蒙古兵簇擁而至,最終曹友聞戰死。
固然曹友聞掉敗不完全和盔甲有關,可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南宋戎行固然擁有重裝的全裝甲,但因為財務問題所導致的盔甲裝備率不足問題,一向困擾著南宋戎行。那么,錢都哪去了呢?
參考資料
論宋代的刀兵出產及其質量 史繼剛 《天府新論》
宋朝刀兵研究 孫垂利 西南年夜學
宋代士兵研究 籍勇 河海說神聊年夜學
《宋朝軍制初探》 王曾瑜
海說神聊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陣法及其影響 王路平 長安年夜學學報
本文系冷刀兵研究所原創稿件。本家兒編原廓、作者雙從頭至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家號未經籍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究查法令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