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三駕馬車便利面、榨菜、低端白酒是焦炙之下的嘩眾取寵」如許的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
chenqin,數據帝
回覆這道題之前,先保舉一本書,《Everybody Lies: 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
作者是經濟學家和年夜數據專家。書里有一個例子,他用 Google 搜刮數據,去看哪一些關頭詞的搜刮和掉業率的相關性最年夜,成果有兩個單詞的展望性很是高。
第一個單詞是「Slutload」,一個黃色網站。
第二個單詞是「Spider Solitaire」,經典游戲,蜘蛛紙牌。
這兩個單詞和掉業的關系是什么呢?
其實很好理解,他代表了搜刮人的三個特征——有時候,沒錢花,孤身一人。這三個特征,又和掉業生齒的特征高度重合,是以他對于掉業率有展望感化也就不奇異了。
是以,當我們看到「便利面、榨菜、低端白酒」這個所謂的「消費降級三駕馬車」的正反兩方辯說時,我們不妨去細心想一想這三個產物背后,他的素質,到底意味著什么。
一,房價帶來焦炙,焦炙帶來降級?
對于「消費降級」的撐持者來說,他們認為人們焦炙了,尤其是房子變貴了,就會降低本身的消費檔次,從山珍海味釀成便利面榨菜。
這個判定看起來很是直不雅,但對于今朝的中國來說,是錯誤的。我利用 2010 到 2013 年城調隊數據,以城市為單元,算過這么兩個變量之間的一個關系,
第一個變量,是這個城市的平均衡宇總價除以該城市家庭中位數總收入的比值。好比這個城市,家庭中位數收入是 15 萬元,人均住房的市場價錢是 300 萬元,那么這個比例就是 300/15=20 倍。
第二個變量,是這個城市的家庭的辦事消費支出的年均增加率。在這里我做了一個匯總,本家兒要去看那些娛樂、消遣型的消費,好比下館子、看片子、健身之類的,算當作辦事消費支出。
按照房價帶來焦炙,焦炙帶來降級的說法,我們應該能看到一個負相關,城市房價相對收入越貴,大師越焦炙,就越節衣縮食買房對吧?
既對,又不合錯誤。因為我們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很是較著的 U 型關系。他的一次項系數是負的,而二次項系數是正的。
在房價上漲初期,確實存在房價上升,越節衣縮食的現象。但在房價上漲到必然水平后,人們就起頭放飛自我,年夜吃年夜喝了。
這個拐點,呈現在 23-25 倍擺布,見下圖:
當房價已經上升到你怎么攢錢都沒用的境界,那還攢錢干什么呢?花光算了。
我們此刻的房價,是在家庭中位數的 20 倍以下呢,仍是 25 倍以上?想通這個問題,就知道所謂的「房價帶來焦炙,焦炙帶來降級」的判定早就過時了,此刻的階段是是「房價帶來佛系,佛系帶來今朝有酒今朝醉」。
這恰是所謂「消費進級」在曩昔幾年的真實表現。
二,高端便利面、高端榨菜的增加是因為農人工和小鎮青年蓬勃的采辦力?
這個判定同樣是錯的,或者說,過時的。在幾年前這么說還有可能,而在 2018 年,就不合錯誤了。從下圖可以看到,2012 年和 2016 年,按照 GDP 擺列的每個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了逆轉,2012 年時,越小的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越快。而 2016 年,越小的城市增加越慢,兩個年度的關系都是顯著的。
此外,我們利用京東數據,計較了各城市在 2016 年和 2018 年的消費占比洛倫茲圖,橫坐標是城市的排序,縱坐標是累積銷量占比,見下圖:
可以看到,從 2016 年到 2018 年,消費在城市之間的均衡度根基沒有轉變。若是從最低消費的城市起頭計較,2016 年,消費量起碼的 200 個地域占便利面消費總量的 10%,而 2018 年,也僅僅是提高到 13%。
小鎮青年帶來消費的故事,已經講到頭了,再用他們來詮釋便利面的增加,不合適。
三,高端便利面、高端榨菜的增加是消費進級的表現?
前面我們說,房價帶來消費降級的階段早就過了,那是不是我們就要贊成商務部的辯駁,也就是說,便利面和榨菜的增加,其實就來自于便利面或者榨菜這個品類的消費進級?
這個判定就更不合錯誤了。好比「周全進級便利面品類,不竭成長高端面以適應消費者健康化需求等盡力正在收到回報」這種判定,就底子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人的胃口是有限的,一天就能吃三頓,你把此中一頓飯換當作了高級便利面配高級榨菜,那被換失落的那一頓飯,本來吃的是什么?
起首,被替代失落的不是初級便利面配初級榨菜。我利用京東的發賣數據發現,五連包的便利面售賣量,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的前 8 月,比力月平均發賣量的話,大要是1:1.7:4.2。
高級便利面也許確實多賣了一些,但這毫不是因為初級便利面被替代失落帶來的。
那么,被替代失落的一餐到底是什么?
我們抓取了從 2017 年 4 月到 2018 年 8 月,公共點評在上海市的一組點評數據做了一個小研究。選擇上海,是因為上海市的公共點評籠蓋率很是高,并且已經比力當作熟,新增用戶帶來的布局性轉變不會很年夜。因為點評總數的噪聲很是年夜,且代表性存疑,我們本家兒要看點評的布局數據,好比——價錢。
上圖是從 2017 年 4 月到 2018 年 8 月,上海市天天所有餐廳的點評數目和該餐廳平均價錢的加權平均(中心有一個月我沒看爬蟲,數據斷了),呈現了一個很是較著的趨向——價錢正鄙人降。
從 2017 年的每人 160 元甚至更高,到此刻不變在 150 以下,甚至標的目的下沖破 140。
上海人在外吃飯,越來越廉價了!
為什么會本來越廉價呢?我們將餐廳按照人均價錢,分為 5 個檔次,看分歧月份的占比,可見下圖
從 2017 年 4 月到 2018 年 8 月,中低檔餐廳(人均 100 元以下)的比例顯著晉升,從每個月占點評數目的 27.5%,上升到 43.7%。
中檔和中高檔餐廳的比例顯著下降,從每個月占點評數目的 60%,到此刻的 45%。
人均 300 到 1000 元的餐廳比例從一頭一從頭至尾看根基沒變,但從 2017 年下半年(平均每個月 17%)到此刻不變在 10%擺布,也履歷了一個比力年夜的下降。
在 2017 年 4 月,上海人若是要下館子,有 73%去了人均 100 以上的餐廳。此刻這個比例只剩 56%。
這個布局性的轉變,和便利面的發賣量整體上升的事實放在一路,其實恰是呈現出了一副高端餐飲被低端餐飲替代,被便利面替代的圖景。
四,便利面現象,到底代表了什么?
那么,餐飲的降級,尤其是便利面銷量的從頭晉升,又代表了什么呢?
選項當然有良多,也許是大師手頭沒錢了,也許是獨身狗變多了,也許是大師都在加班沒有時候出來吃飯……在這里我本家兒要想猜測此中一種:
商務勾當量縮小。
本家兒要有幾個來由:
1,讓我們回到一起頭的例子,若是說蜘蛛紙牌代表了有時候、沒錢花和孤身一人這三個和掉業高度相關的特征,那么便利面的特征也不僅僅是「廉價」,更有「獨處時候多」、「就餐時候不合適」這兩年夜標簽,此刻需要煮開的便利面比例也越來越高于沖泡型便利面,而需要煮開的便利面和白酒等也一般需要在家的場景,這使得「在家時候多」也當作了一個新的標簽。
這三個標簽,都是與商務勾當的標簽互斥的。從場景看,「產物司理和開辟在上線一個產物后大師一路下館子搓一頓」、「生意將近談當作了,大師一路去吃個飯然后嗨一下」這種場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加班,早早回抵家,發現不知道吃什么好,還好買了超高級的便利面,窩兩個超高級的雞蛋犒勞下本身,然后打游戲吧」。
2,在所有外出就餐的比例中,有 5%到 10%是商務宴請,在高檔飯館中,商務宴請的比例更高。是以,在伴侶會餐、日常就餐、情侶約會、家庭會餐、商務宴請這五種外食目標中看,商務宴請的比例降低,是最有可能激發低檔餐飲替代高檔餐飲現象的。
3,商務勾當量縮小的另兩項證據是航班暢通量和非制造業商務勾當 PMI。
今朝的機場客流量,很年夜一部門是商務搭客,我們從中航信抓取了每一個機場每一刻的人流量,可以做出下圖:
圖上的每一條線,代表一個機場當月的客流量與客歲的客歲同比。可以看到,2017 年頭,是經濟蘇醒的最岑嶺,客流量最年夜的十個機場中,根基上每一個的客流量都比客歲同期高,有的甚至比 2016 年同期超出跨越 40%。
而在 2018 年 8 月,排名前十的機場中,有 8 個的客流量是同比下降的。
當然,我們也查抄了同期的高鐵流量,在遠距離客流中,航班客流量的下降并不克不及被高鐵客流量的上升所詮釋。
上圖是姑蘇統計局發布的非制造業商務勾當 PMI,50 以上代表增加,50 以下代表闌珊,可以看到,從 2016 年到此刻,非商務勾當 PMI 是不竭下降的。從 2017 年 11 月到 2018 年 6 月一共 8 個月中,有 6 個月的非制造業商務勾當 PMI 處在闌珊區間。
結論:
便利面、榨菜、低端白酒的發賣量上升,無論是將其歸功于農人工或者是三線城市的消費晉升,仍是將他們與房價高漲聯系在一路,都已經顯得按圖索驥。
這是因為,我們要將每一個商品從多個維度考慮,價錢只是此中一個很小的維度,而便利面的標簽,也并不只有「廉價」。
「獨處」、「在家時候更長」,都是這些商品的標簽,而連系點評數據中發現的高端餐飲被替代的現象,我們猜測,商務勾當量的削減,是其背后的原因。而航班數據和商務勾當 PMI 數據的佐證,加倍強了這個猜測的可托度。
換句話說,他可能既不克不及代表消費進級,也不克不及代表消費降級,而只是像「蜘蛛紙牌」和美國掉業率的關系一樣,從側面呈現了這個冬天的嚴寒水平。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