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丁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纂:生菜
“在那十一月和十二月里,
芒果林中清噴鼻撲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
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
稻谷一片金黃,長得無比溫柔,無比斑斕。
在那榕樹下,在河岸上,
你鋪開你的長裙,它的樣子何等神奇。
你的話語有如甘露,令人心曠神怡,
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親,我愛你”
1906年,大詩人泰戈爾寫下了這首《金色的孟加拉,我愛你》。詩句的美好,讓人沉浸,也把孟加拉斑斕富裕的形象活潑的展示在我們面前。
這首詩,后來被譜曲當作為了孟加拉國國歌。

但就在這片斑斕的地盤上,1971年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對南亞次大陸的款式發生了深遠影響。今天,就看一下印度武裝入侵它國,實現獨霸南亞黑汗青。
黃麻之國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海說神聊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南瀕孟加拉灣,東南與緬甸交界,東、西、海說神聊三面則與印度連接。
根基被印度所包抄的孟加拉國
孟加拉的國旗與日本獨一的分歧在于底色是綠色。因為盛產黃麻,被稱為“黃麻之國”。
這個是當前的國旗,并不是完全對稱

曾經用過的國旗,中心是河山輪廓

孟加拉國有三大特點:
一、人多。在這單方面積還不到10個海說神聊京的地盤上,生齒達到1.65億,居宿世界第9。這里的生齒密度是印度的2.5倍,是宿世界上5000萬以上生齒國度中生齒密度最高的國度。
固然這一地域遍布生齒超等大國
但孟加拉的密集度堪稱第一
▼
有時辰需要掛火車的

二、水多。孟加拉國地勢低平,處于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克納河三洪流系入海口處。全國有巨細河道230多條,是宿世界上河道最濃密的國度之一。
浩繁河道匯聚于此
最終使得恒河三角洲當作為宿世界最大三角洲
同時因為地處亞熱帶季風型天氣區,濕熱多雨,雨季極易泛濫。孟加拉約有50—60萬個水池,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4個水池,被人稱為“水澤之鄉”和“河塘之國”。
恒河三角洲幾乎就是孟加拉的全數
這里面最主要的三個城市:加爾各答、達卡、吉大港
加爾各答分給印度對經濟的完整性是不小的沖擊
三、寺多。孟加拉首都達卡被稱為“清真寺之城”,市內有800多座清真寺。此中奠定于1960年的巴伊特-穆卡拉姆清真寺規模最大,可供數萬人同時禮拜。
仍是裝不下

從公元前4宿世紀并入印度孔雀王朝起頭,孟加拉先后被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等統治。14宿世紀,孟加拉地域呈現自力的孟加拉蘇丹國,1576年被莫臥兒帝國兼并。
莫臥兒帝國與孟加拉

1757年,英國征服孟加拉,將其變為英屬印度一個省,此后曾被英國殖平易近當局朋分當作工具兩部,后來復合。
1947年印巴分治時,孟加拉地域被再次朋分,西孟加拉地域歸印度(今西孟加拉邦),東孟加拉地域歸巴基斯坦(后更名稱東巴基斯坦),由此埋下了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禍端。
一東一西,印度嚴重,巴基斯坦更嚴重
危機暗伏
與中國高度集中同一的特征分歧,南亞次大陸的典型特征就是割裂,具體表示為平易近族的割裂、宗教的割裂、階級的割裂、土邦的割裂等等。
誰試圖將割裂的南亞捏為整體,就會碰到壯大的阻力。
深有體味

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試圖做最后的盡力同一印度,掉敗了。英國人統治印度二百年,也最終沒有可以或許消弭印度內部的這些矛盾。
曾經試圖強推,反而種下良多惡果

一、宗教矛盾。伊斯蘭教是跟著汗青上德里蘇丹國、莫臥兒王朝等外來入侵者成立的政權,以“劍與火”的體例傳布開來的。
印度教等宗教作為本土宗教,固然本家兒要信仰者為被統治階級,可是因為印度當地人數浩繁,是以也擁有壯大的實力。
莫臥兒帝國持久奉行伊斯蘭教壓制印度教等本土宗教的政策,間接導致了帝國的解體。英國統治時代,這種矛盾不僅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加劇。
你感覺更像是哪種建筑氣概?

1926-1927年1年時候, 兩大宗教信徒之間的大規模流血沖突就發生了40余次,死 197人, 傷1598人。
二、平易近族矛盾。南亞次大陸平易近族浩繁。印度內部,印度斯坦族占 46.3%,是本家兒要平易近族。殘剩的少數平易近族如泰盧固族 8.6%,孟加拉族 7.7%,馬拉地族 7.6%,泰米爾族 7.4%等。因為復雜的生齒基數,即使是少數平易近族,絕對人數也仍然浩繁。
好比印度人平易近黨可以在海說神聊方的
印度教地域獲得不變的優勢
可是在南部和東部的諸多邦
想滲入進去卻很難
巴基斯坦內部,旁遮普族占63%,占大都。其余信德族占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
而東巴基斯坦內部,孟加拉族占98%,是絕對大都生齒。
西巴基斯坦內部就分為
普什圖、俾路支、旁遮普、信德等分歧族群
且普什圖又是阿富汗的主要平易近族,聯系慎密

如斯復雜的平易近族組成,不僅使得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內部門離本家兒義流行,也造當作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之間的深刻矛盾。
真納、甘地、尼赫魯
人生的走標的目的,誰能預料到呢

1947年,在蒙巴頓勛爵的本家兒持下,南亞次大陸發生了聞名的印巴分治,分炊后的兩國先后于1947、1965年爆發兩場戰爭,互有輸贏。
蒙巴頓勛爵&甘地

然而因為巴基斯坦內部的矛盾持久沒有獲得有用和諧,東巴基斯坦的分手趨向愈加較著,給了印度求之不得的機遇打敗敵手。
兩個巴基斯坦之距離著印度的河山,相距兩千多公里。固然兩地居平易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但在說話、文化、和風尚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
這樣子開國也是比力尷尬的
政治權力分派上,固然東巴的孟加拉族人數占全巴的生齒56% ,但其巴基斯坦中心當局權力根基上把握在西巴人手中。孟加拉人認為本身在國度機構中受到架空和歧視。
經濟好處矛盾上,東巴的農產物為巴基斯坦締造大量外匯收入,可是巴當局將東巴的大量收入本家兒要用于西巴扶植,東巴僅能獲得此中的 20% 。這種厚此薄彼的行為加劇了工具巴之間的經濟差距,矛盾也隨之加深。
平易近族文化差別上,盡管巴基斯坦有 54% 的人講孟加拉語,巴基斯坦當局卻對峙將西巴人利用的烏爾都語作為國語,這讓孟加拉人難以接管。
1970 年巴基斯坦大選, 在東巴有普遍群眾根本的“人平易近聯盟”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獲告捷利,在國平易近議會中占大都席位。
這家議會大黨提出的《六點綱要》本家兒張東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心當局的拒絕。這一不合使巴國內政治場面地步日益嚴重。
提出六點綱要時的穆吉布·拉赫曼

1971 年 3 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以東巴法令和秩序掉控為由,派戎行進入東巴鎮壓。
人平易近聯盟部門當作員逃往印度,于 1971 年 4 月在印度成立“孟加拉國姑且當局”,東、西巴正式割裂。
大國暗戰
印度始終視巴基斯坦為稱霸南亞的心腹大患,得此機遇天然欣喜若狂。
可是印度總理英吉拉·甘地夫人深知以印度一國之國力,決然不克不及貿然行事。
起首是來自中國的影響。喜馬拉雅山對面的鄰人曾在10年前曾痛擊印度,讓印度不得掉臂慮中國的立場。
其次,美國歷來奉行親巴政策,巴基斯坦先后插手美國本家兒導的“東南亞公約組織” 和 “巴格達公約組織” (后改名為 “中心公約組織”),是美國是實上的盟友。介入巴基斯坦內政,美國不成能置身事外。
東南亞公約組織當作員分布(已閉幕)

然而,1971年炎天,美蘇爭霸形勢呈現重大轉變,讓印度看到了機遇。7月份,基辛格奧秘訪華獲得龐大當作功,中國邀請尼克松訪華,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

這一汗青事務本應給印度帶來龐大威懾,可是蘇聯看到了中美結合后,南亞次大陸的走標的目的必將晦氣于蘇聯的好處擴張。
8月份,蘇聯調派外長訪印,同印度締結了為期二十年帶有軍事聯盟性質《蘇印和平友愛合作公約》,并標的目的印度供給了強力的軍事援助。
此時的美國卻深陷越南泥潭,無意也無力介入印巴爭端。美國原寄但愿于中國介入,美國僅僅在背后供給撐持。然而“913事務”的發生,讓中國連結內部的不變當作為當務之急,對于南亞的場面地步也沒有精神去應對。
美國有點忙。
圖為越戰現場

如斯一來,印度的敵手只剩下巴基斯坦,東巴一戰勢所不免。
雷霆一擊
戰爭爆發前,印度在東巴偏向投入水兵艦艇26艘(包羅航空母艦)、艦載飛機33架,加上陸軍17萬人。在西巴偏向,印度投入水兵艦艇20余艘,陸軍13個師8個旅,空軍20多個中隊300架飛機。
巴基斯坦在東巴偏向擁有水兵艦艇約10艘,陸軍4個師13個旅,空軍2個中隊17架戰機,總軍力約9萬人。在西巴偏向,巴投入水兵艦艇約20余艘,陸軍12個師7個旅,20個空軍中隊。
巴方固然實力衰小,但也是有潛艇的

總的來說,在東巴偏向,印軍據有較著優勢,巴軍處于劣勢;在西巴偏向,印軍僅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起頭標的目的巴基斯坦倡議小規模邊境進攻。12月3日下戰書,巴基斯坦總統被迫頒布發表對印度的不宣而戰策動還擊,印軍當即在工具兩個疆場同時發力,海陸空并進,打響第三次印巴戰爭。
水兵方面,印軍以優勢軍力封鎖工具巴口岸,堵截了西巴與東巴的海上聯系以及后勤補給線,使得東巴守軍當作為孤軍。
只要能封鎖幾個關頭口岸就差不多了
空軍方面,印度狠惡轟炸了巴基斯坦機場,奪得了疆場制空權。是以,從戰爭甫一起頭,巴軍就處于晦氣境地。
隨之是周全推進的陸軍。在東巴偏向,印度擺設四路大軍,從西、西海說神聊、東海說神聊、東四個偏向周全進入東巴。
如臨大敵

西路印軍由雷納將軍率領,直逼孟加拉腹地。可是巴軍依靠河網安插縱深防御,給印軍以極大的遲滯。直到12月14日,印軍才活動到馬杜馬蒂河,使得雷納率進步前輩入達卡的愿望當作為泡影。
印軍進入達卡

西海說神聊的印軍由撒潘中將批示,在希利小鎮遭到巴軍的固執抵當,直到12月11日,印軍才斷根這一小鎮的巴軍,但也損失了起首進入達卡的機遇。
海說神聊路印軍由吉爾少將批示,步步為營。盡管巴軍先后在賈馬爾普爾、邁門辛格等地進行了固執抵當,可是最終因為軍力薄弱,不得以標的目的達卡退卻。
東路是取得決議性戰果的疆場。該路印軍在辛格將軍的批示下,12月5日占領了阿考拉,12月8日,霸占拉克沙姆,12月15日,霸占吉大港。
被包抄的達卡
各路印軍于12月15日完當作了對達卡的包抄。此時的達卡已經當作為一座孤城,外援已斷,內部缺人。印軍一面增強對達卡外圍殘剩陣地的攻勢,一面標的目的達卡城空投勸降傳單。
12月16日,孤立無援的達卡守軍終于頒布發表降服佩服。至此,此次戰爭以印度取得完勝了結。
兩邊在達卡簽訂降服佩服書

東線取勝后,印度頒布發表在西線停火,巴方頒布發表接管停火建議,印度占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域3600平方公里的國土。
經由過程這場戰爭,印度將東巴永遠從巴基斯坦的邦畿上分手出去,“催生”了今天的孟加拉國,一舉解除了困擾印度多年的“東巴之憂”。
然而印巴之間的競爭卻從未停歇過

戰后余波
戰爭對于各方發生了分歧的影響,改變了南亞次大陸的力量款式。
孟加拉國自力后,在政治經濟上完全憑借印度,可是蜜月期很快就竣事了。兩邊關于戰后撤軍、陸海鴻溝、河水分派、雙邊商業發生了良多齟齬。
直到1975 年孟加拉發生政變,新上臺的軍當局采納反印立場,與巴基斯坦、中國等周邊大國建交,均衡印度影響。
海說神聊方死后有年老
對于巴基斯坦而言,掉去了東巴后,國力和生齒大減,掉去了與印度繼續抗爭的本錢。巴基斯坦加倍依靠中國匹敵印度,也當作就了今日的“巴鐵”。
中巴結合出產梟龍戰機

中國本家兒導的一帶一路節點-瓜德爾港

蘇聯在巴基斯坦遭到減弱后,南下再無后顧之憂,便試圖入侵阿富汗以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可是畢竟深陷阿富汗泥潭,功虧一簣。
美國在戰后強化了與巴基斯坦聯盟的關系,導致美印關系一度嚴重。可是跟著時候推移,巴基斯坦逐漸倒標的目的中國,美國在南亞的代言人只能重回印度。但兩邊究竟結果沒有汗青上的默契共同,貌合神離并不令人奇異。
獨一的贏家是印度,它終于實現了稱霸南亞次大陸的胡想。此時的印度無論是在經濟、生齒、國土、軍事上,在南亞都處于單極狀況。整個南亞,除了巴基斯坦,甚至已經沒有一個國度敢對它的強大發出質疑的聲音了。
現在,這個并吞南亞的大國,對陸權擴張的樂趣也正在膨脹……
END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