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何在跳槽前客不雅地評估本身的身價?
黃有璨,《運營之光2.0》現已全網同步上貨。:)
粗略想了下,在“評估本身到底值幾多錢”這個維度上,對于分歧層級的人,可能會有兩種分歧的判定邏輯——
第一,依據行業內的相似 / 附近參考數據來評估本身值幾多錢;
第二,依據本身在某個范疇內可以或許締造的價值巨細和評估本身到底值幾多錢。
在上述兩種邏輯下,判定體例必然會有分歧,不妨先說第一種邏輯。
假設我是一個工作了 3 年的運營,此刻想從 A 公司跳槽到 B 公司,我想要評估本身到底值幾多錢,我也許需要找到一些根基參考法則。我腦海中能想到的根基參考法則大約有如下幾條——
1.我的薪資,應該參考同樣工作年限、同類型公司、同類型工種或本能機能的從業者當前的平均薪資程度。這里可以參考各類行業薪資陳述(例如 IDG 每年城市發布互聯網公司薪資陳述),或者是經由過程本身的江湖人脈進行綜合探問和評估,又或者是經由過程看準網等匿名披露網站來進行領會(需要注重,一般匿名網站上披露的數據可能會存在 10%-20%的水分);
2.我應該評估,我到 B 企業就職,我身上是否可能存在一些前提,讓我可以獲得高于行業平均程度的溢價。好比說,我堆集了 B 企業更需要更匹配的焦點資本(好比人脈)、我擁有某項在行業內很稀缺的技術,等等;
3.正常職場內,在一家公司供職,以平均程度來看,每年應該會獲得 8%-10%擺布的薪資增加,若是你在一家公司干了 3 年卻沒有獲得漲薪,可以在跳槽時把這部門普漲的薪資程度要回來。
4.你要評估本身的求職是本家兒動求職仍是被動求職。簡單說,本家兒動求職就是你想去某家公司,更多是人家要審閱和評估你,而被動求職就是某家公司出格想要你。舉例來說,你在某公司工作了 1-2 年,有了明白業績但愿跳槽,有良多公司都垂青你的當作功項目經驗,則此時你屬于被動求職;而若是你是做了 1-2 年,沒啥明白的業績,你的項目成就也不足以包管良多公司很是看好你,則你屬于被動求職。一般來說,按照行業通適尺度,本家兒動求職者可以追求在原有薪資上 20-30%的漲幅,但若是是被動求職者,其實新企業不存在要給你大幅漲薪的必然來由。
不妨驗證下以上 3 個參考法則——
假如我工作 2 年,身在一家金融類創業公司,當前薪資 1.2w/ 月,之前 2 年內的業績很好,牽頭完當作過一個整個運營圈內形當作刷屏態勢的明星項目,我也已經是一個項目負責人,且曩昔一年在現有公司內并未獲得顯著薪資增加,此刻本家兒動但愿跳槽到一家教育類行業巨子公司,我該若何評估我的身價?
起首,我做了大量工作,但愿可以或許回覆幾個問題——
1)從所有運營從業者來看,工作 2-3 年擺布的運營,平均薪資在什么程度?
2)金融類創業公司中,一個 2-3 年經驗的項目負責人(司理級)的薪資大要在什么程度?
3)教育行業巨子公司內,工作 2-3 年、可以或許自力負責一個項目標運營的薪資大要在什么程度?
假設在上述 3 個問題下,我獲得的謎底別離是——
1)8000 元 / 月;
2)1.4w 元 / 月;
3)1.2w 元 / 月。
那么也許我可以獲得如下思慮——
綜上,我起首根基可以合理預估出當前我跳槽求職的身價峰值,大約應該是——
我當前的薪資(1.2w 元 / 月)+我曩昔一年因為超卓業績應該獲得的 20%擺布的正常漲薪 + 我因為負責明星項目所能獲得的 50%的溢價=2.3w 元擺布。
上述是我能預期的薪資峰值,接下來,連系我想去 B 公司的一些限制前提,我需要給本身的預期峰值再打打折,起首是我的被動求職腳色,也許需要在“身價溢價”方面減個半,其次是金融行業的薪資對比教育行業的薪資略高,也需要再打個 10%-20%的扣頭。
于是,我也許有個初步判定——以我當前的狀況,跳槽到教育行業的 B 公司,若是要談的話,合理的薪資規模大約會在 1.4-1.7w 元 / 月之間。
以上算是一個參考。
然后再說第二種邏輯——依據本身在某個范疇內可以或許締造的價值巨細和評估本身到底值幾多錢。
若是你對營業和貿易價值的計較已經很是熟悉,其適用這種體例溝通,會是更有用、更科學的計較體例。
仍是以上述案例來看,我也可以這么來計較本身的價值——
我之前在金融行業做的本家兒如果微信粉絲增加和轉化,以我之前 2 年的經驗,我發現我在金融行業內,可以或許根基做到以 1 塊錢一個粉絲的當作本,每年獲取 100 萬粉絲。
我想去的 B 公司的環境,我也根基領會了一下,有兩個信息——1)他們當前獲取每個粉絲的當作本大約在 3-4 塊錢;2)他們 1 小我每年只能做到 30 萬粉絲。
假設我對教育行業沒那么熟悉,之前做的 1 塊錢一個粉絲的當作本可能會略高,可能會漲到 2 塊錢,但每年至少做到 60w 以上的粉絲數我仍是比力有決定信念的。
于是可以揣度出——
在 B 公司內,當前一小我每年破費 100w 的預算,能做到 30w 的粉絲。而若是我來做,至少可以做到 50 萬的粉絲。
綜合一下,以每個粉絲 1.5 元的價錢算,同樣的工作,我可以或許比當前 B 公司內的同窗多締造 30 萬元的價值。
考慮到這只是一個預估,還沒有兌現,我也許應該再保守一些,但從構和的角度看,我但愿比 B 公司內當前負責這項工作的同窗每年多掙 5-8 萬塊,但我能承諾和比力有決定信念每年可以或許多帶來 30 萬的價值和收益,這樣談起來至少應該是合理和有得談的。
以上,僅供大師參考。需要申明的是,薪資構和過程中,會有良多不測不確定的身分影響,好比老板就是個土豪,就拍 3 倍薪資挖你的環境也偶然會碰到,但整體來看,上面給的一些原則至少是合適平均行業紀律的。
不外多說一句,實際中,能在第二種邏輯下把本身締造的貿易價值可以或許計較清點清晰的人,仍是挺鳳毛麟角的,一般能做到這點的人,最后的成長都差不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