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在這里,想象中國丨

- 風景君語 -
山東
真是個一言難盡的處所
15 年前
《中國國度地輿》把它比作中國的縮影
那是我看過對山東最好的歸納綜合
即使時候已經往后撥了 15 年,
山東仍是那個最合適
人們去想象“中國”的處所。
▼
它“最斑斕最丑惡、最超脫最宿世俗……最英雄豪杰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莫言在《紅高粱》里用幾組矛盾歸納綜合了故里山東高密的一切。

這樣強烈的矛盾仍留在這片地盤上,既土頭土腦又洋氣、既是中土又邊陲、既保守又開放,在今天中國的自我想象中,山東的自我矛盾像極了此刻的中國。
既“洋氣”又“土頭土腦”
今天的中國人喜好“洋氣”這個詞,在現代的消費糊口中,“土”是個貶義詞。就仿佛提起山東,必然要說青島。
“因為它是山東最洋氣的城市。”

▲夜幕降臨的青島市南區,既現代又帶有一些歐洲風情,那是殖平易近文化的陳跡。在山東,青島和濟南相愛相殺,關于他們,想領會更多可以讀我們之前的→《青島,你為什么驕傲》《沒了它,濟南就掉了一半的美》
春天的到來竣事了青島的旅游淡季,4 月之后的青島,游人如織,市南區的棧橋、海水浴場跟下餃子一樣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青島人的自毛遂自薦喜好用“我們青島”。在濟南、青島的擺列組合里有個打趣叫“山東濟南,中國青島”。

青島是近代才成長起來的城市。上學的時辰,汗青學的教員常說青島是片文化戈壁,比起山東其他處所,這兒的文化像一塊“抹布”。但他們之中良多人仍是從山東各地搬來了青島長居。

▲青島的夜景里透露著濃濃的現代氣息。
“圣人之鄉,禮節之邦”是整個山東塑造給大師的印象。但用腳投票的人們,總選擇在青島糊口。比來的一份統計數據里,外省人最愛選青島作為本身在山東的家,其次是威海和煙臺。
都是沿海的城市,也是兩座洋氣的城市。
“洋氣”代表著現代文明,它清潔、整潔、有序、“有趣”。這是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國度闖入中國客不雅上給這里帶來的積極影響。一百多年前,它打破了山東的暮氣沉沉,就像它闖破古老的中國大門一樣。

▲煙臺的長島是山東獨一的海島縣,與蓬萊隔海相望。蓬萊降生了中國除昆侖山之外的第二套神話系統。它帶有大海的仙氣。天天有海輪按期往返于兩地之間。蓬萊的仙氣仙得宿世俗,長島的仙氣仙得天然。
“威海,中國大陸上標的目的東伸進海洋最遠的處所。它古老,夏商周就有人類棲身過的陳跡。”
但威海今天的名氣是現代的。
這座城市進級為地級市的汗青只有 31 年。城市的街邊跨越 30 歲的建筑極其少。遍布城市的拌飯、烤肉、米酒屋,讓這座城市布滿著韓國摒擋的味道。“韓流”的影響在曩昔 20 多年從來沒有間斷過,它是工業文明下的公共娛樂。年青人把看韓劇、追韓國綜藝、化韓妝看成潮水,韓國的歐巴是洋氣的。

在青島讀書時,我身邊每個學期總有同窗圖省錢,輾轉到威海去韓國追逐本身的偶像。天天往返于威海、首爾之間的航班就有 20 多條。
“煙臺是威海的兄弟。跟威海一樣,它在近代同樣履歷了辱沒的汗青。但那也給它注入了活力。”

8 年前糊口在青島時,每到初夏,黌舍外的小販們就會一車一車地拉來大櫻桃賣。本地人也把它叫“櫻株”。最廉價的時辰甚至可以 5 塊錢買一斤,“煙臺的,很甜,試試。”小販們最喜好用這個技巧來吸引客人的注重力,似乎打上煙臺的標簽,就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勝過臨車的大櫻桃。
我固然沒在煙臺糊口過,但每年到了櫻桃、蘋果當作熟的時節,我老是這樣跟煙臺發生關系。每年炎天,只要有客人來青島,我城市去校門口買上一袋大櫻桃,那是我在青島時的待客之道。
分開了青島,我總能在海說神聊京的超市里見到紅得發黑的大櫻桃。這些產地標著歐美,動輒每斤 50 元的大櫻桃讓我望而卻步。

后來我才知道,除了從美國傳來了煙臺蘋果的品種,這種大櫻桃也是 100 多年前從歐美引進到煙臺的。“大櫻桃之鄉”“蘋果之鄉”“草莓之鄉”,這些煙臺的標簽看起來挺土頭土腦,但卻有一段洋汗青。
現在這“土”“洋”早就揉在了一路。
煙臺的棲霞蘋果批發市場已經當作了亞洲最大的蘋果買賣中間。東南亞市場上 8 當作以上的蘋果是從煙臺出口曩昔的。20 年前,那個市場還被美國壟斷著。

山東也是個標的目的外的省份,黃河穿省而過流入渤海灣,它的海岸線長度全國排名第二,全省約三分之一的城市是沿海的。今天的山東,無論是經濟仍是精力上,對這條海岸線都無比垂青。本年 1 月山東省的當局陳述把渤海灣港的扶植加進了本來的青島、煙臺、日照口岸中。
有前提就要出去,這是全國良多處所都在尋找的機遇,“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山東天然是要抓住那條海岸線的。
它是保守的
這“土”“洋”稠濁源自齊魯大地。
齊、魯本就是兩個分隔的文化單位,以泰山為界,海說神聊是齊,南是魯。3萬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是山東齊文化開放的一面。
因為臨海,農耕情況差,所以近海一面的齊人多從事是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齊人闖勁兒足。而南面的魯地耕地面積多,水源充沛、泥土肥饒,魯人多重農業,穩重。
農業是魯人的根底,也是中國人的來處。

它就是此刻的中國,東邊靠海,現代的工具從那邊傳入中國。現代化了近百年,但中國人依舊扭捏在保守和開放中心。
山東濃縮了中國人的這種糾結。
山工具邊緊挨著河南,它也是華夏的一部門。那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華夏是中國想象的起頭。

▲黃河津潤的黃地盤,讓這里有糧倉的根本。
從山東沿海往西部內陸走,“越來越土”的感觸感染很直不雅。從這片地盤上長出來的儒家塑造了中國人的面孔,千百年來,帝王運用孔教培養了中國。那已不止是“土頭土腦”所能歸納綜合出的感受了。
儒家的影響早已嵌入中國人的骨髓。在儒家的老家山東,它表示得尤為濃厚。就像山東人的飯局上,他們的酒杯永遠比你的低。

▲魯菜,四大菜系之一,宋今后就當作了“海說神聊食”代表。宮廷菜就以魯菜為本家兒,工序繁雜,奢華也樸素。
在山東人看來這是禮數,也是難以抗拒的傳統。那威嚴感就像孔府的黃色琉璃瓦。它是傳統中國穿透時候投射到現代的力量,那感受像靜下來會讓人感覺有些冷的孔林。
曲阜本是個縣級市,但因為孔子及其子孫的府邸和陵墓在那邊,它比管轄它的濟寧還有名。

▲在古代的建筑制式里,除了皇家建筑,只有孔廟或文廟用的琉璃瓦可以用黃色。
這座城市固結了人們對于孔子和儒家所有的敬畏。2018 年春晚,曲阜被選為了海說神聊京之外的四個晚會分會場之一。本年春節黃金周三孔景區累計歡迎人數達 39 萬人次。這半斤八兩于烏魯木齊機場本年春運時代輸送的搭客人數。
但現在這份敬畏里也帶有些蕭條,就像同樣蕭條的曲阜。節沐日之外的曲阜并不熱鬧。來曲阜祭拜孔子的游人,除了去三孔,還可以去孔子六藝城。它把孔子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具體當作了旅游娛樂項目,但都是些上宿世紀的設備,了無趣味。

走在孔廟里,偶然會冒出一種感受,那敬畏感是熟悉的,但我卻不知道這種敬畏感從何升起。
它既是中間,又是邊緣
也許這熟悉又目生的感受源自于曾經那個視本身為全國中間的中國。
山東是這個全國的中間,也是邊緣。

▲泰山,五岳之首,燕山活動下升起的大地褶皺。道教、釋教都在這座山上留下了陳跡。孔子一句“登泰山而小全國”讓它千百年來吸引著文人騷人。它是中國人對全國的一種想象。
它就像中國的縮影,它連西高東低的階梯狀地形都與整個中國有幾分相似。
山東地形以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為本家兒。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泰山、魯山和沂山位于山東中部。魯中南和膠東是低山丘陵區,平原本家兒要分布在魯西海說神聊和魯東海說神聊。

“崮子”是魯中南沂蒙地域特有的地貌。它們是山岳頂部平展入平原的方山地形。山地之間盆地、谷底詳見,山地邊緣地帶印石灰巖有裂隙,地下水形當作涌泉流出,使這里當作為了主要的耕耘區。自秦漢以來,山東就是中國的一個經濟中間。山東土里產出的糧食沿黃標的目的西,為華夏的關中地域供給糧食。
“山東去京畿密邇,水陸往來,皆取途于此。遠至浙、閩,近自江、淮,皆以山東為走集之沖也。”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一句話就形象歸納綜合了山東。黃河跨山東入渤海,聯通東亞大陸和海洋。京杭大運河穿省而過,聯通南海說神聊。這樣的地輿位置讓山東半島曾經是全國的商貿中間。

▲濟南百丈崖水庫
元代為了將江浙一帶的糧食運往大都,在隋唐大運河的根本上修鑿了南起杭州,海說神聊達大都的京杭大運河。那時大都與東南糧產區之間雖有水道可通,但隋唐建筑的大運河本家兒要以洛陽為中間,標的目的東海說神聊和東南伸展。為避免繞道,裁彎取直,人們又修造了濟州、會通和通惠等河水。
“位于魯西南的濟寧就這樣因運河而興,明清期間,它當作為了全國的貿易中間。”
比及明清期間,濟寧設的水閘當作了“南運門口,最關緊要”,它是節制運河南海說神聊水運的關頭。明朝為此專門設置都水司辦理運河。這里也當作了人來人往的集市,海說神聊上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和南下的山東、河南、河海說神聊的商人在此匯聚,“自商賈負販,以至織紉、縫補、工匠、醫巫、卜祝、駔儈之屬,闔城溢郭。”
清朝后期河流淤積,運河的交通功能垂垂損失,現在的運河當作了這里的文化符號。
前幾年濟寧汶上縣在南旺運河樞紐處建筑了運河博物館。博物館的位置出門就是運河遺址,只是腳下早就沒有了河道的陳跡,只剩下枯草。
現在的濟寧變得恬靜了很多,全省 17 座城的 GDP 成就單里它也只排名第六。固然貼著“運河之都”的標簽,可是運河缺掉了通運價值的濟寧在整個經濟成長的大潮中扭捏。
“就像現在已不再是全國中間的中國,盡力想活著界中找回曾經的地位。”
它保留了中國人的自我認同
托黃河的福,現在的山東仍是中國的糧倉。

▲黃河航拍圖
當黃河從青海巴顏喀拉山發源,淌過松潘平原,沖下第一級階梯穿過黃土高原后。它在山東沖積出的黃河三角洲塑造了山東今天的部門國土。當河道進入東部最后一級階梯,河流從 300 米陡增到 3000 米而變得名頓開。
曩昔 5000 年的時候里,黃河進入山東半島后在南海說神聊兩側的渤海、黃海之間盤桓聚積出了 3 個三角洲——以天津為中間的古黃河三角洲、形當作蘇海說神聊的廢黃河三角洲和現代三角洲。
現代三角洲就是我們今天經常提起的黃河三角洲。它構成了今天山東濱州的部門地盤和東營的全數。從黃土高原上裹挾而下的黃河,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在平展的地盤上淤積出了一片扇面的地盤。只要黃河不竭,這片地盤每年都在增加。

“噴地”是東營人給那片地盤起的一個形象的名字。它肥饒而又連結著持續的增加力,讓東營被心猿意馬為國內新建的五大糧倉之首。
而山東一向以來都連結著它農耕的傳統。至今它仍是全國耕地面積排名第三,糧食產量排名第三的農業大省,它為全國各地輸送著口糧。

農業給這片地盤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它就刻在這里糊口的人們的骨子里。現在去山東旅游,無論是在膠東仍是魯西南,小販們賣的旅游紀念品里總能找到剪紙。
剪紙、年畫、面塑、風箏……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仍默默傳播在山東的鄉野之間。它們是從農耕時代傳下來的平易近間娛樂。

剪紙在中國良多處所都常見。它是在中國傳播最廣的一種平易近間藝術。剪紙的作者們經常是糊口在農村的配偶女,她們用鉸剪記實糊口。
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剪紙仍是保留在鄉下的野趣。膠東的剪紙手藝陰美。在煙臺的蓬萊、長島等處所,剪紙多會采用陰刻、陽刻相間的手法,剪紙看起來虛虛實實,繪聲繪色。紙上的“花朵”從戲曲人物到飛禽走獸,從花鳥蟲魚到吉利圖紋,無所不包。

而魯海說神聊的剪紙則更粗獷,它作為裝飾的功能性更強些。濱州的剪紙不僅作窗花,還有鞋花、門簾花、枕頭花、肚兜花……剪紙在那邊當作了裝點糊口的小情趣,那情趣帶著濃濃的鄉土頭土腦息。
現代的都會讓人們拉下了褲腳,走出潮濕的地盤走進鋼筋混凝土的“密林”。有時辰一些工具讓我們感覺“過時”,但那不是“土頭土腦”,不外是糊口體例變了。濰坊到此刻每年還會有風箏節。

風箏,關于它的發源有各類各樣的說法,有出自春秋戰國墨翟或魯班之手,有說是呈現于漢代用于傳信,還有說是發現于五代用于“乘風為戲”。人類學的學者有人把風箏作為前人們對“天”的想象。它是人們所登的“天梯”,從地盤走上神壇,去接近全國的中間。
“那是中國人對“天”的想象。”

春天近了,都會的廣場邊偶有賣風箏的小販。當春風起時,廣場上的天空中就會飛刮風箏。
跟著時候的轉變,風箏里埋沒的古代人的神秘典禮感早就消逝了,但它已經演釀成了娛樂被保留下來。就像中國人的心里深處,仍保有那么一寸認同留給這片黃土。
它是糾結而矛盾的,就像今天的山東。
文丨逸驍
圖編丨鯨魚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