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詳細腳部穴位圖解

    人體穴位多如牛毛,而每一種穴位都對應身體某一部位,平時對一些常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那么接下來向介紹大家一下腳部的穴位。

    操作方法

    • 01

      行間穴
      行間穴位于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后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主治病征: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癥、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 02

      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癥。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

    • 03

      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主治病癥: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 04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
      主治病癥: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

    • 05

      太白穴
      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于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取穴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
      主治病癥: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

    • 06

      里內庭穴
      里內庭穴位于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
      主治癥狀: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 07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復原、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 08

      申脈穴
      申脈穴位于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
      主治病癥:增進耐性、怕冷癥(怯寒癥)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 09

      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
      主治癥狀為: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

    • 10

      昆侖穴
      昆侖穴位于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癥、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

    • 11

      下痢穴
      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向里2厘米處。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拇指用力壓6秒鐘,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主治病征:痢疾。

    • End
    • 發表于 2019-05-24 00:03
    • 閱讀 ( 733 )
    • 分類:社會民生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