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曹云金唐菀離婚的動靜在微博上鬧得沸沸揚揚。回首起來,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一年多便走到了終點,兩人也別離發了聲名,詮釋了離婚的前因后果。

曹云金給的來由是兩邊因性格不合決議分隔。可是,男方的掮客人面標的目的媒體時提到“小孩的扶養問題上,協商成果是兩邊配合扶養,因為二人成婚以來,一向都是男方在養家,女方無收入。”
面臨此番講話,有網友站出來暗示,全職太太的確是“全球最危險的職業”。

其實早在5月,兩人在加入真人秀綜藝《我家那小子》時,節目中曹云金就在強調“只要花了大錢都是我的”,似乎還對本身有時辰多支出一些感應不服氣。

唐菀在和曹云金成婚前曾參演過《人平易近的名義》,扮演了查察官林華華這一腳色,因電視劇的熱播,她的事業也垂垂有了更多起色,但戀情曝光后,她選擇了戀愛、成婚生子。也是以事業大受影響。

在2018年播出的某檔綜藝節目中,唐菀曾透露,為成婚生子,與掮客公司交惡,掉去了大量工作機遇。
再看看此次離婚風浪中女方的說法。似乎對當初的選擇也有了一絲絲遺憾。“婚后拋卻事業全身心投入家庭是我小我所愿,可是我發現一味地支出紛歧心猿意馬能換來諒解,怦然心動的戀愛也不克不及一向保鮮,所以很遺憾。”
網友們的表達就紛歧樣了,有替唐宛不值的。


也有聯想到自身婚姻事業雙重夾擊時的焦炙的。

這讓我們不禁想到,女性踏入社會后到了必然春秋,總會晤臨一系列獨有的困境,陷入重重焦炙:成婚怕影響事業,懷孕要擔憂丈夫是否會孕期出軌,坐月子還可能被嫌棄變丑、充公入等等。
后臺也有粉絲給我們留言說:“作為女孩子,我感受從小到大的人生都被焦炙支配:小時辰出去玩被怙恃教育女孩子不要瘋跑會焦炙,念書的時辰總被暗示數理化必然學不外男孩子也令我焦炙,比及了適婚適孕春秋,感應焦炙的時刻就更多了……”
似乎女性比擬起男性老是加倍輕易焦炙,這是真的嗎?我們能若何更好地應對這些焦炙?


我們曾經會商過良多次焦炙,現在被稱為“時代病”的焦炙,與我們所處時代充溢的不確定感互相關注,比擬怙恃那一輩,我們的糊口面對了更多的選擇與未知,身處此中我們感觸感染到的并不是更多自由,往往是一種消極的無限無盡感。如傳授O’Conner(2017)所說,焦炙恰是滋生于這“實際與可能”、“當下與將來”之間的不確定。
我們每小我都或多或少地感觸感染過焦炙,不外,分歧的人對于焦炙的體驗倒是十分分歧的。
有些人感觸感染到的焦炙,是身體上的不適(WHO, 2009; Testa, et al., 2013),好比頭暈、眩暈等神經癥狀,或是胃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的癥狀,心跳加快、心悸等心臟不適等。還有些人感觸感染到的焦炙則更多是精力上的,好比坐立難安、易被惹怒、老是陷入在不健康的懷舊之中、注重力無法集中等(Smith, 2008)。
糊口中,我們似乎老是能聽到更多的女性埋怨/描述本身關于焦炙的體驗,那么,女性真的更輕易體驗到焦炙嗎?諸多研究數據顯示,謎底或許是必定的。
2016年,美國焦炙和抑郁協會(Anxiety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ADDA)顯示,在全球規模內,女性被診斷為焦炙癥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2011年英國一項關于普遍性焦炙(GAD)的研究顯示,女性比擬男性更易感應焦炙,女性有更多焦炙不安的設法,包羅對健康的焦炙、對形體的焦炙、對社交的焦炙等,“她們更相信良多擔憂是本身無法節制的,同時她們也認為擔憂、焦炙是需要避免的。”此外,多項對美國、巴西、歐洲等國的研究顯示,在社交焦炙障礙患者中,女性患病率均顯著高于男性 (Sun& Wang,2015)。


1. 心理原因
多項研究都顯示男女的大腦對壓力的反映可能有所分歧,而最新的一項關于壓力反映的研究為此供給了新的證據,研究者Valentino博士暗示,嘗試證實比擬于雄性小鼠,雌性小鼠的大腦對于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or CRF)要敏感得多,CRF影響著大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它會在碰到壓力時激活,讓人有喚起(arousal)、警戒的感受。”
除此之外,荷爾蒙的男女差別也是女性更易感應焦炙的原因。一些研究表白焦炙與激素孕酮有關。對于經期前感應焦躁不安的女性來說,孕激素的增添改變了大腦中按捺焦炙的受體功能的正常闡揚(Zukerman,2011)。對于產后女性來說,孩子出生后體內荷爾蒙的猛烈轉變也可能是焦炙的根源。
但,心理差別還不是男女焦炙程度差別的全數原因,社會文化情況與家庭教化也起到了主要感化。
2. 社會情況原因
a. 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遍及接管的對一個群體的固心猿意馬印象與成見”,社會中存在著四類對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印象(Planned Parenthood, 2007):
性格特質。例如認為女性應該是溫柔的、情感化的,而男性是頑強而有侵略性的。
家庭行為。例如認為女性應該賜顧幫襯孩子、承擔家務,而男性則應該賺錢和做家庭中的補綴工作。
職業。例如認為女性適合擔任“賜顧幫襯者”的腳色,如教師護士等等。而男性適合做帶領人的工作。
外表。例如認為女性應該苗條且有線條。而男性應該長得比女性高、有肌肉等等。
這些社會中的刻板印象對女性糊口所發生的影響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人們秉持著刻板印象對身邊的女性進行“理所當然的要求”,往往當作為了女性的一種焦炙源(此中不僅有他人,也有良多女性本身會用刻板印象來要求本身)。
好比,在我們曾經一篇關于女性職場焦炙的訪談中,幾位女性受訪者都暗示在備孕、懷孕與養育孩子的階段,擔憂本身無法同時兼顧事業與家庭,感應十分焦炙。現在社會對于女性在職場上的要求已經和男性幾乎平等,但與此同時,家庭的責任仍是會更多地壓在女性身上。
此外,功德業對于女性在社會評價中的影響也不像男性那樣正面,反而極其微妙,好比“事業女強人啊,那她家庭必然很不幸福吧”,我們依舊能聽到良多近似這樣的評價。

b. 性別歧視給女性帶來更多壓力
除了刻板印象,社會糊口中的性別歧視也為女性的糊口帶來更多壓力與不確定性。
上宿世紀90年月,喬安妮·凱瑟琳·羅琳為了可以或許讓手稿得以出書,承諾了出書社將名字改得更“男性化”的要求,J.K.羅琳與《哈利波特》系列才得以家喻戶曉。直到今天,高校招生與職場雇用中歧視女性的案例依舊不足為奇。
值得一提的是,職場歧視的環境并不跟著女性的學歷轉變而有所分歧。2016年The Wall Street Journal對美國446類職業的收入環境進行調查后發現,良多職場女性精英的平均收入遠低于她們的男同業,高學歷女性的環境尤其嚴重。
而這些歧視性的政策、事務甚至“潛法則”當作為了女性當作長道路上的障礙,也讓女性不得不面臨更多(潛在的)壓力,發生更多擔憂、焦炙的設法。
c. 文化偶像等社會影響
比起那些真正自力自傲的女性偶像形象,現在更多的文化偶像依舊是合適傳統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是“物化女性”的。好比媒體中大量身段姣好的女性偶像,倡導“漢子出軌是因為女人不敷美/賢惠/會忍耐”的文假名人等等,影響著良多女性對本身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一旦在日常糊口中難以實現,就會當作為良多女性心中“實際與抱負”的沖突,擔憂起“達不到要求會給本身帶來的負面影響”。
3. 家庭教育的影響
在家庭中,怙恃傾標的目的于教誨女孩子“宿世界是恐怖的、布滿危險的”,好比在孩子們想要玩耍時,怙恃會加倍鼓動勉勵男孩自由地摸索,而會對女孩叮囑要“注重平安”。
此外,孩子很小時,家長就傾標的目的于低估女孩的能力,認為女孩更需要被幫忙和庇護。研究顯示,和男嬰相處時,母親會更多時候看男嬰獨自玩耍,而和女嬰相處時,母親則會花更多時候擁抱女嬰。
這種教化模式對女孩當作年后應對壓力的機制有著主要影響,當作年后的她們加倍不知道該若何面臨壓力,垂垂發生一種“宿世界很危險,我沒有能力應對它”的感觸感染,變得加倍自我思疑和焦炙(Romm, 2017; Sandberg, 2013)。
與此同時,也有良多女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溫柔、馴服,當作長過程中心里真正的需求被持久壓制,也更輕易讓她們在當作年后發生心里與實際的沖突,陷入焦炙不安。


1. 試著給焦炙打上準確的標簽,
找到本身的真實設法
在你有焦炙設法(anxiety thoughts)的時辰,先給你的設法分類、打上標簽。
你需要區分,這個設法事實是社會強加給本身/女性身份的,仍是發自你的心里。好比作為一個“大齡未婚女青年”,或許你感覺晚婚是你本身的小我選擇,卻在四周逼婚、歧視的聲音中,為本身沒有成婚對象而感應異常焦炙,此時你需要安靜下往來來往區分,你所真正擔憂的到底是什么?急著尋找成婚對象是外部強加給本身的,仍是本身真實的設法?
不要讓本身和本身的設法綁心猿意馬。把你的設法算作很多顛末你大腦的數據,它會受到良多分歧身分的影響,我們應該有選擇地去相信本身的設法。這樣的過程可以或許幫忙你避免被設法自己困住,而讓你對“我在做什么”、以及“我為什么會有這些設法”的過程更有覺知。從而你也許可以意識到,是不是有其他更客不雅安然平靜的體例來對待此刻的處境。
2. 許可本身擁有焦炙的時刻
在感應焦炙的時辰,不要立即簡單粗暴地對本身說“不要再焦炙、不要去想了”,而是把焦炙的工作寫下來,列當作清單(Smith et al., 2016)。在寫的時辰,不要去評判你的念頭,而是純真地記實,并告訴本身:先不忙著焦炙,回頭再看這個票據。這個做法的益處是它打斷了你沉浸在焦炙中的狀況,同時也沒有一味地壓制本身的焦炙,而是進行恰當的表達。
此外,你也可以有一個記實安然平靜表情的清單,寫下那些讓你感受很安心很安靜的工作,在回首分歧清單/日志時,告訴本身分歧的情感都有它的啟事與感化,要許可本身有這些分歧的時刻。
3. 找到主要火伴,尤其是真正的女性role model
在到處可見性別刻板的社會中,女性尤其需要構建本身的社會撐持系統,選擇合適的人留在身邊,而不是那些撐持性別歧視,一味按照刻板印象來要求女性的人。
而對于女性的當作長道路來說,一位真正自力、自傲的女性楷模(role model)則顯得尤為主要。偶像/楷模給人帶來的信念感,會幫忙女性加倍果斷本身的道路,相信本身的力量,從而不受過多的外界壓力的影響。
最后,我們也想呼吁:請每一個個別,家庭、黌舍、企業,甚至整個社會,抱持一種更開放的立場,配合為更多女性楷模的降生締造更友善的客不雅前提。這樣,更多的女性才有更大的力量去匹敵焦炙感,去實現更大的自我與社會價值。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America(2016).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Occurring Disorders in Women.
Bahrami, F., & Yousefi, N. (2011).Females are more anxious than males: a metacognitive perspective. Iranian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2), 83.
Bangasser,D. A., Curtis, A., Reyes, B. A.,Bethea, T. T., Parastatidis, I., Ischiropoulos, H., ... & Valentino, R. J.(2010). Sex differences in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 signalingand trafficking: potential role in female vulnerability to stress-relatedpsychopathology. Molecular psychiatry, 15(9), 896.
O’Connor, P. (2017). Anxiety is a part of humannature. Psychology Today.
Planned Parenthood. (2007). What are genderroles and stereotypes? Planned Parenthood.
Romm, C. (2017). Why Does Being a Woman PutYou at Greater Risk of Having Anxiety? Science of Us.
Sandberg, S. (2013). Lean in: Women, work, andthe will to lead. Random House.
Smith, M., Segal, M., & Segal, J.(2016). How to stop worry. Helpguide, collaborate with Harvard HealthPublication.
Sun, Y., & Wang, W. (2015). Analysis ofSex Dimorphism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6). What’s YourPay Gap?
WHO (2009).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MentalDisorder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Zukerman(2011). Why women get anxious atthat ‘time of the month’. NewScientis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