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南京市明明是江蘇的省會,為什么被安徽人調侃為“徽京”?

    很少有一個省會城市像南京這樣,明明是江蘇省會,卻老是被隔鄰的安徽省惦念著,出格是淮東地域的人們,傳聞他們一旦有進大城市的需要,第一時候想的就是去南京而不是合肥。南京當地也有著數目復雜的安徽人群體,不清晰合肥是否有浩繁的江蘇人群體?

    是以坊間一向以來都傳播著一個段子,說南京其實是安徽的省會,被親熱得稱為“徽京”。

    網上給出的來由也很充實,好比在地輿位置上,南京地處江蘇西南省界處,與安徽的全椒縣近在咫尺,不像大大都省會城市都在本省偏中部地域。在經濟上,南京影響力本家兒要輻射安徽地域,其發財水平不如姑蘇,甚至無錫都可以來叫一叫板,與武漢、當作都這樣的在本省是巨無霸的城市比擬,似乎擔任不了省會的名頭。

    其實要想搞清晰事實為何呈現如斯尷尬的場合排場,最終仍是要訪古尋根。下面本文就將從元代以來安徽與江蘇地域行政建置的角度來會商這個有趣的話題。

    圖1 元代行省示意圖

    一、江淮行省:江浙淮是一家

    南京城是聞名的六朝古都,在南宋時代是作為陪都設置的建康城,一向被當做抵御海說神聊方金國和蒙古進攻的計謀要地。而江淮地域的淮西軍也一向是捍衛行在臨安最主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其駐提防圍就在現在的安徽和江蘇地界。

    公元1276年,元軍南下篡奪建康城威逼臨安,南宋朝廷舉城出降。元宿世祖忽必烈在江淮地域設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域,省會治所設在揚州,并改建康城為集慶路,這里的路半斤八兩于州府。從這時辰起頭,淮河道域的泛博地域就同一為一個行省所管轄了。今安徽省的規模大致就半斤八兩于那時的淮南西路。

    江淮行省的行政治所老是在揚州和杭州之間往返搬場。后來元朝統治者認為河南地域和江海說神聊地域計謀地位主要,將江淮行省的江海說神聊地域和河南地域歸并為河南江海說神聊行省,治所設在汴梁(今開封),而將江南地域改為江浙行省,此中就包羅了江東建康道的集慶路。這就將南京同江海說神聊的兩淮地域在行政區劃上分隔了。

    不外這種設置也能理解,究竟結果南京城已經不做首都很多多少年,其主要性在那時還不如揚州。因為地處長江以南,它也本不屬于兩淮地域,在在這時也沒有被作為省會城市對待,沒有闡揚出它應有的感化。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二、南直隸:兩淮都歸我管

    做了好幾十年集慶路的江寧城,到了公元1356年關于變換身份了。這一年朱元璋的起義兵攻下此城并更名為應天府,并設置了江南行中書省。可是這時朱元璋的勢力還比力小,該行省所管轄的規模也只能跟著起義兵勢力的不竭強大而擴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紫金山祭天即位,開國大明,并將應天府正式稱為南京,該名沿用至今。到了洪武十一年又更名為京師,進一步強化了南京城首善之區的地位。

    明代的南京所轄并不只是應天府一座城市,而是包羅了現在安徽,江蘇,上海和江西海說神聊部部門地界的泛博地域,到了嘉靖年間總共下轄14府和4個直隸州,根基囊括了整個淮河道域,是以這一片地域又被稱為南直隸,不再利用江南行省的行政單元。在全國其他地域則設置承頒布發表政使司為處所行政單元。

    公元1421年明當作祖遷都海說神聊京,海說神聊京四周直轄的地區又統稱為海說神聊直隸,與南京直轄的南直隸相對。南京有著和海說神聊京一模一樣的六部設置,形當作了明代特有的兩套當局班子并列于兩京的特別行政款式。

    圖3 明代南直隸行政區劃

    具體來說,南直隸管轄的位于今天安徽省境內的包羅鳳陽府(鳳陽,宿州等地),廬州府(今合肥,六安等地),安慶府(今安慶等地),承平府(今蕪湖等地),池州府(今池州,銅陵等地),寧國府(今宣城等地),徽州府(今祁門縣等地),淮安府(今宿遷等地),滁州直隸州等4大直隸州也是包含了現在安徽省的部門地域,可見這時的行政區劃并沒有標的目的后來那樣分得那么清晰。

    不僅作為應天府的南京城管轄著今安徽的泛博地域,部門治地點今江蘇境內的府也管轄著部門安徽地域,可以說是兩省自古同為一家,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天然是半斤八兩慎密的。同時南直隸地域也是那時全國最發財富庶的地域。

    同樣的環境,還呈現在了筆者的家鄉湖南。明代的湖廣布政司秉承了元代湖廣行省的劃分,布政司地點的武昌府(今武漢)管轄著今湖南湖海說神聊兩省的泛博地域,也有著“兩湖本是一家”的傳統,同樣也是在清代正式分為兩省。

    圖4 明朝 湖廣布政司

    自明朝中期今后,為了辦理處所和鞏固國防的需要,朝廷實施了督撫軌制,由中心督察員標的目的處所派駐名為巡撫和總督的高級官員進行辦理。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廷在南直隸地域設置了淮揚巡撫和蘇松巡撫,此中淮揚巡撫辦理以應天府為中間的15州府。后來以應天府為中間又設立了應天巡撫。巡撫逐漸當作為本地的最高行政長官。

    至于總督一職,本是為了統籌某地域的軍事力量而設置的最高軍事長官軌制。在明代心猿意馬設的只有鎮守邊境的宣大,兩廣,三邊,薊遼總督,其他的總督根基上都是出于那時的戰事需要而姑且設置的。好比崇禎年間為了鎮壓李自當作和張獻忠起義,專門設置了鳳陽總督,統籌南直隸地域的軍事力量。真正在該地域形當作完整的督撫軌制,仍是要比及清代。

    圖5 清代分省示意圖

    三、江南省:此刻才有安徽

    清軍自東海說神聊入關,在公元1645年攻破南京城,南直隸的建置天然就被打消了。滿清沿用明朝軌制,在南直隸故地設置江南承頒布發表政使司,形當作江南省,其巡撫衙門設置在被更名為江寧府的南京城。順治十八年(1661年)分置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仍設在江寧,右布政使則設在了姑蘇,在1662年還在安慶設置了安徽巡撫。不外此時巡撫轄區和處所行政轄區并不完全重合,否則也不會呈現巡撫與布政司分歧城的環境。

    江南省的規模大致包羅了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湖海說神聊、江西和浙江的部門地域,規模半斤八兩泛博。順治年間,為了繼續覆滅和平心猿意馬南邊的抗清勢力,維持中心統治,實施“江南分治”,才分置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改為江蘇布政使司,取“江寧”和“姑蘇”二城的首字而得名。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司,取“安慶”和“徽州”二城首字而得名。這時固然沒有直接設省,但安徽和江蘇的行政區劃已經十分較著。

    圖6 清康熙四年江南省

    沒過幾年,巡撫和布政司的管轄規模完全重合了。安徽巡撫和江蘇巡撫管轄的區域根基上已經和今天安徽和江蘇省管轄的地界一樣。不外江寧府的地位仍然存在疑問,在規模上它已屬于江蘇,卻在半斤八兩長的一段時候內辦理著安徽的行政事務,真是奇哉怪也。

    其實關于安徽何時建省,史學界觀點紛歧,有的學者認為安徽布政使司的設置就等同于安徽省的設立,有的則認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設立安徽省。而在176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的治所一向都在江寧,半斤八兩于在這之前,南京一向都在治理著安徽地域,而江蘇地域一向受姑蘇所管轄。所以姑蘇會對受南京管轄有不服也是正常的,我原本地位就是和你并列的,經濟還比你發財,你應該去管安徽去,為什么要管我?

    可以確定的是,清當局在公元1760年正式將江寧設為江蘇巡撫駐地,將安慶設為安徽巡撫駐地。此時巡撫衙門也已經半斤八兩于省當局了,但仍然沒有后來的省匯合肥什么事。而江蘇省現實管轄的地域也在江南,蘇南和蘇海說神聊的龐大差別在那時辰就已經種下因果了。

    圖7 清乾隆二十六年江南省職官分布圖

    固然有何時分省的爭議存在,可是清朝期間的人們考科舉在掛號籍貫時,在半斤八兩長的一段時候內保留了江南省的記錄,安徽、江蘇兩地舉子共闈的江南鄉試一向存在,這申明江蘇和安徽兩地人平易近在心理上仍然認同本身屬于江南省,省會就是江寧。這種心理大要持續到了此刻,當作為了安徽人平易近對南京感情的一種延續。

    清代普遍實施總督軌制,在江寧設置兩江總督,管轄江南省和江西省的軍政要務。兩江總督總攬著那時全國最敷裕的江南地域,在全國的地位僅次于直隸總督,在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從道光年間起頭辦理兩淮鹽政,到清末還同時兼任南洋互市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晚晴名臣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在他們任職時代,也是坐鎮江寧城辦理著包羅安徽省在內的軍政事務。

    咸康年間,承平天堂攻占江寧并更名為天京,奪占了江南省的大片地域,以至于安徽巡撫衙門被迫遷到合肥。承平天堂仍以天京為江蘇首府,并以姑蘇為中間設置了蘇福省。在活動掉敗后,安徽省會又從頭遷到安慶。直到解放后,合肥才正式當作為安徽省的省會。

    圖8 承平天堂 起義

    其實合肥作為古廬州,建城也稀有千年的汗青了。但數百年來,安徽與江蘇人平易近根基上都在統一省份內糊口,大部門時候都受南京城治所的管轄。即便后來兄弟分炊過了,二省之間也早已形當作了安穩的人文和感情紐帶,安徽人平易近似乎也早就習慣了將南京當當作他們的省會。再加上南京與安徽省界相鄰的地輿位置,對“徽京”的譏諷還真不只是一句打趣話。在另一個平行宿世界,南京還真可以義正詞嚴得稱本身就是安徽的省會。

    至于經濟成長的問題嘛,想想山東省,金陵城應該心理會稍微均衡一些吧。

    文:鐵騎如風

    參考文獻:

    1.華林甫:《清代政區地輿初探》,海說神聊京結合出書公司.2015年

    2.郭紅,靳潤當作:《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復旦大學出書社.2007年

    3.陳橋驛:《中國七大古都》,中國青年出書社.2005年

    文字由汗青大書院團隊創作,配圖源于收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發表于 2019-06-24 01:00
    • 閱讀 ( 89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