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一群來自蘇聯各地的農業專家和旅客排著隊徐徐進入了全聯盟農業展覽館(現為全俄展覽中間)。他們將會在這里見到多達300頭分歧的豬豬。這些豬都是各加友邦和省(州)遴派的優質豬,集中展示蘇聯幾十年來的育種和養殖當作果。

1937年的本家兒展館
(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豬,是來自加友邦拉脫維亞的“培根專用”豬,它在六個半月內長到了100公斤,是全場育肥結果最好的一只。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本家兒義共和國的國旗
你根基想象不出和拉脫維亞有什么關系
這場博覽會,恰是蘇聯為保障人平易近吃上豬肉所做盡力的縮影。
嚴重的豬肉
和在中國一樣,在傳統的俄國社會,豬被認為是吉利充足的象征。一個農村家庭擁有的豬越多,也就申明這一家糊口程度越高。在俄國的歐洲部門,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像沃羅涅日河畔這樣肥饒地盤上養出來的好豬,仍是皇室宴會必不成少的菜品。
沒想到沃羅涅日還當過皇家豬廠...

然而接連不竭的革命-戰爭-革命打亂了俄國的經濟社會,連最根基的糧食市場都雜亂了。好比一戰正酣的1915年,俄國小麥商品化率從1913年的25.8%降到了14.3%;大麥則從20.4%降到了7.6%,市場供給極為潰縮。糧食價錢天然也是以上漲,本家兒糧和面粉價錢較1913年上漲了60%以上。
等戰爭熬到1917年,俄國幾乎被榨干
無法遏制的戰損,后方的城市則趨于解體
不要說吃肉,面包都要吃不上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對于俄國的平易近間經濟是龐大的沖擊,缺乏積儲的經濟作物區農人受到的影響最大,糧價已經威脅到了他們的溫飽問題。而素質上,豬也是一種經濟作物,并且豬也要吃谷物,給豬買飼料就像給人買飯一樣,很是昂貴。
國內某大型批發網站現在豬飼料價錢
比一袋大米貴
真·人不如豬

所以在十月革命前,全俄國的養豬規模大幅度縮小,良多養豬戶為了渡過饑饉,最后連種豬都只能殺失落吃了。
比及1918年十月革命當作功,布爾什維克們接管俄國歐洲部門的現實節制權時,養殖業已很是凋敝了。而信仰科學的導師們很清晰,大量的卵白質攝入有助于提高士兵和工人的身體本質。要在接下來的戰斗和扶植中繼續實現大同抱負,遲早要解決吃肉的問題。別的,豬骨、豬皮、豬鬃都是有效的工業原料,在以工業立國的蘇俄(蘇聯),豬也將會當作為國度充足的標記。
不知道那時的蘇聯群眾看到這樣豐滿的本錢家
會不會想把他不求甚解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因為場面地步不穩,新生的蘇俄仍然需要繼續和白軍交戰,并隨時警戒歐洲列強的干涉干與,非但沒有資金搞投資,還要標的目的農人征收所有的余糧和牲畜,以備不時之需。這進一步減弱了養殖戶恢復活產的可能性和積極性。連俄族人驕傲的灌紅腸手藝都差點掉傳了。
沒有一只豬能在世走出俄國
會賣萌的也不可
(圖片來自pixabay.com)

俄式紅腸的學名叫Kolbasa,以腸衣包裹腌漬的豬肉、牛肉餡制當作,是正經的平易近族美食。但在20年月,因為豬牛肉(尤其是吃糧食育肥的豬)供給不足,人們很難找到紅腸的蹤影。
這個是真紅腸
帶著誘人的光澤
(圖片來自zen.yandex.ru)

時候長了人平易近紛紛埋怨,計委就想出了個餿本家兒意,號令食物廠用添加劑包著一點點腌肉做當作假紅腸,幾多讓人解解饞。不外人們后來發現,這種添加劑日常平凡會用在草紙上,帶出了昔時的網紅詞匯“草紙紅腸”。就是這樣,紅腸也只能坐著綠皮火車去莫斯科買。所以又有了一個很蘇式的冷笑話:“什么工具是長長的,綠綠的,聞起來像紅腸的?”
導師知道人平易近群眾對肉類的孔殷需求
現階段只能在視覺上知足一下你們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Игоревич)

工作一向到了30年月才有所起色。此時的蘇聯已經根基節制了國內場合排場,接管了所有的礦業和工業企業,初步完當作了下層政治扶植,糧食產量也有所回升。讓養豬場新生,終于不再是空喊的標語。
沒過幾年就在帶領下改天換地了

然而這時辰養殖戶們已經長達十幾年沒有好好養豬了,不僅人員稀少手藝陌生,全國規模內也找不到什么像樣的母豬和種豬。要多快好省地讓人平易近吃上豬肉,還有良多問題要解決。
社會本家兒義豬豬為工人供給彈藥
(圖片來自 zen.yandex.ru)

你們都是養豬專業戶
豬靠人養,要大規模出豬,先得往養殖行業里添人。這對于那時的蘇聯來說倒不是個問題,正在嘗試集體化農業的蘇聯,有的是可供調配的工農,不僅要策動曩昔的俄族養豬人和厥后代,還要策動以前沒有養過豬的人,好比哥薩克人和猶太人。
哥薩克人固然只是俄國的游牧邊緣族群,但在汗青上是為俄族人的成長操碎了心。在帝俄時代,哥薩克人就已經是帝國擴張的本家兒要鞭策力,不僅承擔東擴前鋒隊的本能機能,還負責駐扎本地維持治安,幫忙俄族人消化新節制的地皮。
哥薩克馬隊
(圖片來自wikipedia@Mykola Samokysh)

但到了蘇聯中期,俄族的無序擴張根基竣事,在歐洲偏向和亞洲偏向的國界根基確定,哥薩克人在軍事上開疆拓土的功能已經不較著了,只能在出產中繼續表現本身的價值。既然是游牧平易近族身世,那么養殖顯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長于從命號令的哥薩克人也并不抗拒,起頭為國度在烏克蘭養豬。
俄國教員傅手把帶你,包教包會

但對于蘇聯高層來說,讓哥薩克人養豬還有更深遠的考量。他們但愿經由過程哥薩克人帶動經常與他們比鄰而居的猶太人養豬。這不僅是為了出產,也是為了覆滅猶太人自己的文化特征,將其化為蘇聯配合體的一部門。
一起頭,猶太人對哥薩克人的保舉極為抗拒,因為猶太教劃定禁食豬肉,養豬當然也就沒有意義。但蘇聯的宣傳攻勢不竭標的目的猶太人宣傳養豬的益處,好比有這樣的歌詞:“明斯克的社區正在養培根豬,這是他們換取農業機械的法子。”
此刻美國猶太人有跨越一半都吃豬肉
究竟結果豬肉辣么噴鼻

這種話聽多了,就不免有崇奉不果斷的猶太人起頭養豬。蘇聯官方連成一氣,用強制手段封閉猶太屠宰場,禁止猶太“凈食”發賣,強逼猶太人吃豬肉。節制的時候久了,除了最老派的猶太拉比,大大都人都服從了,起頭養豬和吃豬肉。
猶太人在宣傳攻勢中找到了養豬的來由
(圖片來歷 http://ja-tora.com)

好比在猶太自治州首府比羅比詹,1933年全城還只有2532頭豬,到了1934年已經達到了5372頭。到了1937年,豬已經多達1.2萬頭,甚至比牛馬還多。
而在烏克蘭,長于進修的猶太人進修手藝比哥薩克人快得多,也愿意對豬舍前提進行投資,到30年月后期已經因崇高高貴的養豬手藝而著名全國了。在一首關于猶太人集體農場的詩中,有人說:“豬,像獅子一樣走在街上”。
從東端到西端,誰也不克不及搞特別化

而在蘇聯的中南部河山上,連哈薩克斯坦都被策動起來了。
1930年頭,蘇聯在哈薩克斯坦進行了激進的集體農莊鼎新,把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人圈養在半當作品農莊里,最終造當作了大饑饉。幾年后,出產秩序恢復,原本在哈薩克斯坦難覓蹤影的豬進入了這個加友邦。
別忘了,哈薩克人是崇奉伊斯蘭教的。
昔時的饑饉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哈薩克斯坦1897–1970年間的本家兒要平易近族群體
俄族人不變上升,哈薩克慘遭重創
生齒布局的改變,養殖業的改變也就不奇異了

更多的豬豬
有了人手,有了養殖場,萬事俱備,只欠小豬豬了。
真的是要從小培育的...

事實上全蘇聯最適合養豬的地域就兩個:波羅的海沿岸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域。這仍然和豬的習性、食性有關。人感應適宜的天氣,也能讓豬感覺舒暢,而豬又要耗損大量谷物喂養,所以暖和的產糧區也是最好的養豬區。
俄羅斯本土都太冷了
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這一帶則是地盤、水源、暖和都夠了

好比在拉脫維亞,當地白豬和德國白豬雜交后,釀成了育肥冠軍,190多天就能長到100公斤,3歲公豬能長到321斤,布滿了力量感。這也就是今天文章一開場就呈現的那只農博會冠軍豬的家族。
冠軍豬風度 體重451公斤不知道夠幾多人吃
(圖片來自全俄展覽中間檔案館)

烏克蘭草原黑點豬也不錯,3歲公豬能達到322公斤,并且很順應烏克蘭草原的情況,就是育肥稍微慢了一些。
埋沒在東歐草原里就看不見我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常識庫(SEBiZ))

但在河山廣寬、天氣前提復雜、情況多變的蘇聯,大規模奉行養豬計謀并不輕易。那些此前沒有本土豬只的地域都需要順應現實情況的品種。這恰是農學家和動物學家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蘇聯在浩繁地域都放置了養殖試驗
為了讓人平易近吃上肉也是拼了
(參考俄羅斯農業電子常識庫(SEBiZ))

好比在哈薩克斯坦,大陸性天氣占本家兒導,夏日的日夜溫差很大,冬天的低溫也很極端,一般的豬很輕易在這里生病。顛末4~5代的育種,蘇聯專家找到了一種名為塞米爾申斯克(Семиреченская порода)的豬:頭部筆直、耳朵小、背部挺直、四肢強壯且不輕易得呼吸道疾病,很是順應哈薩克斯坦的天氣。
能順應草原的頑強豬?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常識庫(SEBiZ))

但其實,培育這種豬只是增添了豬場對哈薩克斯坦的滲入力,從產量經濟性上來看并不劃算。比擬波羅的海沿岸的本家兒力白豬,這種豬的出欄率要低26%。
草原豬本來也是黑豬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常識庫(SEBiZ))

近似的環境在全都城很常見,在西伯利亞,他們也推廣了一種順應本地狀況可是產能較低的豬——海說神聊西伯利亞豬(Сибирская северная порода )。
名字是這么叫,但真到了海說神聊西伯利亞的苦寒里,豬也受不了。這種豬本家兒要在新西伯利亞這樣的南部地域豢養。它們的皮膚密集沒有褶皺(可以削減散熱),鬃毛和底毛都很長(有利于保暖),最適合在比力嚴寒的地帶保存。
白白嫩嫩 噴鼻噴鼻脆脆
(圖片來自俄羅斯農業電子常識庫(SEBiZ))

人和豬都已經籌辦好了,養殖出產隨時就能上軌道,蘇聯人平易近很快就不消忍受“草紙紅腸”了……吧?
因為集體農莊軌制下糧食產量下滑,固然種豬的表示都很好,但現實喂養時,豬經常會營養不良。赫魯曉夫時代的玉米革命部門解決了人和豬吃飯的問題,但因為缺乏冷鏈運輸(部門原因是西方設備無法進口),蘇聯全國的豬肉調劑不當作系統。
真粒粒豐滿....

1970年月后期,蘇聯的人均年豬肉獲得量達到了汗青巔峰,但仍僅為美國的一半,比西歐國度略低。到了80年月,國表里場面地步不穩,食物供給嚴重,豬肉供給加倍跟不上。
歸正畫是要畫得很好
(圖片來自pikabu.ru@I. Ye.Sychev 1962)

到了蘇聯后期,那些風風火火成立起來的養豬場也紛紛倒閉,連種豬場都沒能幸免,人們又要坐著火車去首都找草紙吃了。
作者:顧安娜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纂:棉花
*本文內容為作者供給,不代表地球常識局立場
END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