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首和食人最聳人聽聞的野性習俗
南島語族遍及都有精湛的帆海手藝和過硬的潛水打魚本事,他們甚至可以縮短瞳孔,不消戴任何潛水東西下潛到60~70米的海水深處。很多南島語族相信“魂靈棲于頭顱中”,所以他們將獵首當做主要的宗教典禮,這種典禮在殖平易近期間曾受到禁止,卻在二戰中的承平洋疆場上死灰復燃。泛靈崇奉在南島語族中遍及存在,這培養了他們的各類怪異的典禮和習俗,此中最聳人聽聞的習俗莫過于食人。
幾千年的遷移過程中,有半斤八兩數目的南島語族保留了古老的傳統,于是呈現了這樣的奇不雅——在彼此相距十萬八千里的承平洋島嶼上,兩支分歧的本地原居民卻連結著完全不異,或者說幾乎一致的糊口風尚,如打魚、潛水、獵首、食人、泛靈崇奉……這此中,最讓人受驚的南島語族習俗,是獵首和食人!
“隨波漂流”的糊口
莫肯人潛水時縮短瞳孔的能力
在南島語中,存在著一種特別的“同源詞”,也就是來歷于統一個詞語的一些詞,這些詞有著近乎不異的語意和緊密親密相連的語音。汗青說話學家在研究各地的南島語時,發現此中最常見的一個同源詞就是“隨波漂流”,這個詞不僅保留在好幾種中國臺灣的原居民說話中,甚至也保留在大洋洲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原居民說話中。古代的南島語族,本家兒要糊口在沿海和熱帶,大多擁有精湛的帆海手藝和優良的舟船東西,海撈是他們本家兒要的保存體例,同時也會進行農墾和六畜豢養。所以,當南島語族坐著本身的劃子,漂流到其他島嶼時,他們的糊口體例也獲得了完整的保留。
中國臺灣的蘭嶼上,糊口著南島語族中的一支——達悟人。達悟人終年赤裸上身,只穿丁字褲,以駕駛獨木舟在承平洋上追捕飛魚而出名。達悟人把魚類分為“春天魚”和“近棲魚”兩種,春天魚是飛魚、鬼頭刀等洄游魚類,在達悟族人心中是神圣的魚種,他們相信這些魚來自天界;近棲魚是在捕春天魚以外的時候捕到的魚,包羅一些發展在礁巖上的魚種。這些魚種又被分為“好魚”、“壞魚”、“白叟魚”三種——好魚無論性別均可食用,壞魚只有男性可以食用,白叟魚只豐年長的男性可以食用。日常糊口中,好魚會優先給女性食用,一個家中負責打魚的男性,若是無法抓到好魚給家里的女性食用,老婆甚至可以拒絕行房,因為丈夫沒有盡到供給食物的責任。
與蘭嶼隔海相望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糊口著南島語族的另一支——巴瑤人。他們也是靠打魚為生,傳統的打魚劃子叫做“lepa-lepa”,這種船的造型和達悟人的拼板獨木舟相差無幾:船體狹小、兩頭船尖高聳,一般長5米,寬1.5米。天天早晨一路床,巴瑤人就起頭帆海和打魚,孩子們則在劃子四周的海里潛水游玩。因為從小和海水打交道,巴瑤人都是潛水妙手,一般能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去捕撈深海魚或者尋找珍珠和海參。為了削減潛水時水壓帶來的疾苦,良多巴瑤人年少時會居心揭穿本身的耳鼓膜,這導致良多巴瑤人晚年聽力變態,甚至徹底聾聵。
在南島語族中,另一支以潛水見長的種族是莫肯人。他們糊口在緬甸和泰國的安達曼海沿岸區域,以傳統的捕獵和采集為生,他們的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前,就已經學會了潛水。巴瑤人潛水時,往往會佩帶鑲著玻璃鏡片的木質護目鏡,而莫肯人卻不需要借助任何潛水設備,就能到水下打魚,采集海參、貝類,他們的瞳孔在水下會主動縮短到1.96毫米擺布,這就像拍照機的光圈收小可以加大景深一樣,使他們看得更清晰。這種特別的能力讓莫肯人可以或許潛到水下60~70米的深度,垂手可得地找到珍珠。
怪異的獵首傳統
“魂靈棲于頭顱中”
在南島語族中,除了打魚,打獵是另一種主要的保存體例。在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及大洋洲的南島語族中,經常呈現“逮住”、“陷阱”、“弓”、“箭”、“刺透”等和打獵相關的同源詞,我們從此可以看出南島語族擁有了半斤八兩豐碩的打獵東西和手藝。更令人詫異的是,南島語族的獵物除了動物,還包羅人——他們還有著“獵首”的習俗。獵首,就是將人殺身后,砍下頭顱作為收集的習慣。獵首行為源于宗教不雅念中“魂靈棲于頭顱中”的觀點,而獵首則是為了帶回并最終征服仇敵的魂靈。在人類的社會化歷程中,獵首行為曾是一種怪異的典禮,往往決議了社會群體和小我品級軌制的(上圖)巴瑤人會連續幾個月呆在海上,偶然才上一次岸。巴瑤族人從出生到滅亡都和大海融為一體,波瀾升沉的汪洋是他們生命不成或缺的部門。形當作和強化,而這種典禮遍及存在于南島語族中。
在中國臺灣的南島語族原居民中,獵首凡是被叫做“出草”,除了達悟族之外,幾乎所有其他原居民都有獵首的傳統。在漢族人大規模移平易近臺灣的初期,漢族人與原居民頻仍地發生膠葛、沖突、誤會,經常當作為原居民獵首的對象。那時漢族人甚至認為,在森林中行走,碰著野獸、鬼魅,都比碰著原居民強。
清朝統治與日本殖平易近期間,臺灣原居民的獵首行為被認為是野蠻的表示,但現實上,獵人頭的習俗具有復雜的念頭:原居民除了會因為仇恨而獵人頭,也會為了祈福而獵人頭,或者是為了表示本身英勇而獵人頭。日本殖平易近期間,“出草”被心猿意馬為犯罪,實施了很多高壓政策,用殺戮“出草”部落來對于具有“出草”習俗的原居民,是以爆發了聞名的“霧社事務”。此后,獵首傳統在臺灣逐漸消逝,臺灣導圣還據此拍攝了聞名片子《賽德克·巴萊》。
除了中國臺灣,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的很多南島語族都有獵首的傳統。菲律賓易隆高族、馬來西亞沙撈越的伊班族和巴拉灣族、婆羅洲的達雅族、美拉尼西亞的瓦納族、蘇拉威西島西南部的馬普倫多族等部族,都有獵首習俗。在這些部族中,獵取敵方首級多為一種宗教典禮,而非戰爭行為。獵首凡是標記著部族當作員對己方戰死者悼念的竣事,而介入獵首步履,被作為部族男性當作員當作年的標記,部族首級會依據獵取首級的幾多對部族當作員進行獎賞。
可是,獵首行為帶來的死傷,對人的心理沖擊半斤八兩大,所以荷蘭、英國、德國、美國在殖平易近期間,都對東南亞及南承平洋地域原居民的獵首行為進行了嚴令禁止,如馬來西亞沙撈越地域的獵首行為在1830年被詹姆斯·布魯克爵士迫令禁止;菲律賓易隆高族的獵首傳統于1930年被那時管轄菲律賓的美國政府廢止;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馬普倫多族一年一度的“獵首”行為已經演化當作以椰子取代真實頭顱的純宗教典禮,稱為“pangngae”。該典禮在每年水稻收成的時節進行,其目標包羅揭示分歧部族文化間的不合和辯說,顯示男性陽剛之美,分發公共物資,以及抵制外來文明對馬普倫多族文明的同化等。
獵首行為盡管因遭到嚴禁而消逝,但在第二次宿世界大戰時代,獵首傳統卻死灰復燃。那時,承平洋疆場上的美軍曾大量收集日軍陣亡士兵的頭蓋骨,以此作為戰利品和紀念品,這種行為曾一度在美國引起公憤,美國承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曾于1942年9月命令嚴禁這種行為,但并未取得顯著結果,據一名美國水兵陸戰隊士兵講,他們都是跟本地土著學的,認為這是對本身浴血奮戰的最好獎勵。
“萬物有靈”的神奇崇奉
汗青上兇名昭彰的食人族
在所有的宗教崇奉中,泛靈崇奉很是特別,因為信徒們認為神靈不具有獨一性,卻相信萬物有靈。現代辦署理論一般認為泛靈論是17宿世紀發源并流行于歐洲的哲學思惟,但早在幾千年之前,南島語族就降生了泛靈崇奉,他們認為宇宙和大地是由無數超天然、無形的“靈”支配著,認為萬物皆有靈,所以才有人鬼及其他諸神。
南島語族遍及認為靈有生靈和死靈的區別,死靈才具有神力。靈在靈界內仍過著家庭糊口,那邊是神仙世界,但靈能在現宿世和靈界之間自由交往,若是現宿世的人備有酒肉祭奠,其靈即至。所以,南島語族遍及對祖靈懷有無上的敬畏之心,各類祭奠祖靈的典禮就當作了南島語族主要的糊口體例。如在中國臺灣,高山族泰雅人祭奠祖靈,發出高聲,招降在天之祖靈,或設置特別建筑物作為祖靈姑且憑依;加賽夏人則把家傳的蜂巢置于小藤籠內,吊掛梁柱上,作為祖靈依靠之物;曹人四社群落從本島原住地分出時,分給各社卵形小貝殼,他們將卵形小貝殼置于小壺內,蓋上石塊,在屋內挖洞藏起,每年以酒肉祭祖一次;在魯凱人、卑南人
村社頭子家門前的榕樹邊,雕鏤有祖先的人形木像或石牌,祭奠時祖靈降臨樹上,祭祖以榕樹旁的神牌為對象。
泛靈崇奉的南島語族,此中有一些風尚可能看起來會令人毛骨悚然:蘇門答臘島的巴塔克人,祭奠祖先和親人的體例就是把逝者的骸骨從頭挖出,不寒而栗地清洗清潔后,再置之于特別建筑的“顱骨房間”的新棺材里。
因為相信靈的存在,他們認為可以經由過程食用他人來羅致靈的力量。在曩昔,巴塔克人食人的本家兒要來歷是戰俘和盜竊犯、通奸犯。部落里的漢子會為此舉辦昌大的宴會,切割好的鼻子、耳朵、腳掌心會被視作最有力量的部門,專門呈獻給酋長,但手掌心、臉蛋、心臟和肝臟也會被看成上等好菜交給地位尊貴的人。18宿世紀,荷蘭將蘇門答臘島變為殖平易近地后,立法禁止食人行為,為此還幾次激發與本地原居民的暴力沖突。后來,跟著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傳入,食人行為才逐漸消逝。
承平洋上另一個以食人出名的南島語族是毛利人,在歐洲殖平易近者還未達到新西蘭之前,本地的毛利人就因為在戰事中食人而出名。1809年,毛利人襲擊了一艘押送囚犯的歐洲船只,殺死了66名船員中的大大都,然后將死者拖上岸,俘虜也被趕上岸,全數吃失落。這一事務給歐洲殖平易近者心理上留下了龐大的暗影,后來毛利人遭到了血腥鎮壓和殺戮,生齒一度銳減,一向到1907年新西蘭自力后,毛利人的平易近族權力才獲得尊敬。在毛利人的崇奉里,他們擁有多位神靈,此中一位就是天主,是以他們后來比力輕易接管基督教,這也是從19宿世紀至今,很多毛利人愿意改信基督教,拋卻吃人習俗的原因。現在,毛利人已經200多年沒有吃過人了,可是現代毛利人仍然為本身祖先的悍勇而感應高傲。

作者:名門
來歷:《舉世人文地輿》2015年第06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