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已經鋪開兩年,但中國的生育率卻沒有起色。
按照國度統計局的數字,2017年中國出生生齒與生育率別離為1723萬人和12.43‰,雙雙下跌,出生生齒遠低于國度衛計委的展望數值(拜見表1)。

就全國而言,江浙滬地域的生育程度更是倒數。在2017-2018出生率最低的10個省市,江浙滬都榜上有名,在劃一生齒體量的地區規模上堪稱出生率最低的地域。

· 若是將規模進一步縮小到滬寧杭也就是傳統江南地域進行統計,其出生率會更低
上海人生育欲望的恬澹更是出了名的。1970年月初以來,上海生齒的生育程度一向處于更替程度以下,并且逐年下降。從1994年起上海的總和生育率已下降到1以下,從很夙起,新增生齒絕大部門就依靠于外埠移平易近彌補。
事實上,早在200多年前,江南的人們已經不想生孩子了。
二百年前的生齒壓力
自南宋今后,江南就持久是中國生齒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在本錢與手藝增加有限的傳統中國,高度依靠人力的小農經濟是社會經濟的支柱。這也就意味著,生齒多寡幾乎直接決議了經濟的繁榮水平。
在南邊,水旱輪作,稻麥復種,以及促使江南經濟在明清獨有鰲頭的棉與絲,無不需要投入復雜而高強度的勞動。
是以,跟著華夏王朝標的目的南邊的拓殖和經濟的成長,南邊的生齒也一向連結著持續不變的增加,直至江南代替華夏當作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 來歷: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
然而,比擬于生齒幾乎永不衰竭的持續增加,耕地面積和農業手藝的成長顯然后勁乏力。
南宋期間,江南的可耕地根基被開辟完畢,此后再難有大面積的童貞地,今后的耕地只能靠填滿湖泊江河這些水域去擴充了。

· 曾經廣漠的「八百里」鑒湖在海說神聊宋末被填當作良田。現在面積僅8平方公里,當作為市內景不雅湖
而代表著明清農業成長程度的浩繁手藝,諸如一年兩熟的耕耘軌制,肥料的大規模投入,高產的稻種培育,操縱風力的澆灌系統,在宋代的農書里大多已經呈現,但一向到清中期才大規模普及開來。
越來越多的生齒意味著越來越少的人均耕地,畝產量的提高趕不上生齒的倍增,精耕細作即使達到無以復加的水平,手藝障礙的鐵幕依然覆蓋在這片熱土之上。
明后期,江南「人稠地狹」已當作為人們遍及意識到的社會現象。江南的士紳對此內心不安:「南人太眾,耕墾無田,仕進無路,則去而為末富、奸富者多矣」(徐光啟)
盡管明末清初的大戰亂讓江南生齒銳減,經順治、康熙朝數十年的休攝生息,江南生齒再一次邁上巔峰。

· 19宿世紀全國生齒密度最高的十個府州,江浙滬據有九個,姑蘇和嘉興的生齒密度一向獨有鰲頭。來歷:吳建華《明清江南生齒社會史》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述的江南十府一州的生齒總數約為3095.1萬,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生齒數約3797.3萬,44年間生齒增幅23%,年均增加率為4.66%。
到1851年(即清代生齒最盛時),生齒達到4316.5萬,增幅為14%,年均增加率約為4.14%。
江南沒有發生過生齒爆炸,只有漫長的低速增加。越來越強的生齒壓力慢慢加于社會,而在馬爾薩斯陷阱里苦苦掙扎的人們,也慢慢把握了節制生齒的秘傳心法。
國產滅霸養當作記
也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一向有多子多福的夸姣祝愿,以及古代東方一夫多妻(一妻多妾)與西方一夫一妻的對比,現代人老是想象傳統中國度庭的生育率必然遠遠高于同期的西方家庭,多子多孫重男輕女被看成東方大師庭最典型的特征。
然而,汗青的實際遠非如斯。重男輕女固然當之無疑,多子多孫卻往往名存實亡。明清期間的中國人不僅比同期間的歐洲生的更少,并且是生的是越來越少。

·據研究者操縱安徽、海說神聊京、江南、沈陽各個階級家族檔案的生齒統計,16到19宿世紀的歐洲家庭平均生育率(10個后代)幾乎是中國度庭(5個后代)的2倍,與歐洲家庭比擬,中國度庭算是多妻而不多子。來歷:《兩種分歧的節制性限制機制》王豐、李中清
海說神聊京的皇族和江南的士紳不克不及破例,即使是生成富貴的滿洲皇族,也不克不及隨心所欲生育孩子,生孩子不僅越來越少,還越來越遲。
按照皇室生齒統計,1701至1750年皇族中的父親平均生育后代數是5.63,1751至1820年是4.35,1821至1840年是4.42。皇族里的男性生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也在推遲,從18宿世紀的21歲上升到19宿世紀末的26歲。
而格格們,也是出嫁時候越來越晚,孩子生的越來越少。

·來歷:《兩種分歧的節制性限制機制:皇族生齒對婚內生育率的節制》王豐、李中清
江南的士紳也有近似的表示。
以江南一家莊姓宗族為例,其男丁生齒在雍正以前的143年間以2.436%的高速度急增,隨后轉人年增0.496%的不變低增加期達82年之久,直到嘉慶十年,起頭了更低的-0.135%的負增加,再到咸豐六年后因承平天堂戰爭而斷崖式下降。

那么,這種生齒節制又是若何實現的?
18宿世紀中后期,江南的生齒密度達到巔峰,江南的士人對生齒壓力的感知更加較著,越來越多的人起頭存眷生齒問題。從這些闡述中,不難看出一些眉目。
勾當在乾隆末期的嘹亮吉被譽為中國的馬爾薩斯。他指出,中國生齒增加速度大大高于糊口和出產資料的增添速度,人均糊口和出產資料愈來愈少,糊口程度將持續下降;進而會導致掉業增添,社會動蕩。

· 嘹亮吉,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嘹亮吉的擔憂,在那時的情況下不難理解。
對于明清期間江南地域而言,勞動力已經高度密集,兒童和晚輩介入勞動的機遇與收益都極為菲薄單薄,過多生育只會讓家庭背上繁重承擔,生育勾當還會影響配偶女帶來的手工業收入。
中國傳統的遺產擔當軌制是諸子析分制,兒子越多,家里的耕地就越不敷分,經濟狀況只能一代代惡化下去。
為此,很多家庭選擇經由過程推遲婚齡、連結獨身,以及婚內節育等辦法,來節制生育。從家譜記錄來看,良多家庭甚至做到了1980年月才強制奉行的晚婚晚育:


· 上海曹氏與澄江范氏的「晚育」環境。來歷:侯楊方《明清江南地域兩個家族生齒的生育節制》
不外,這些辦法并不足以包管節制生齒。事實上,那時還存在著加倍殘酷和暗中的法子——溺嬰。
南京人汪士鐸,也是一位留心生齒的士人。他曾親歷承平天堂戰爭,一度被困江寧城內,目睹了承平軍的瘋狂殛斃,心理健康和精力狀況都大受沖擊。
在他死后不肯出書的日志里,汪士鐸瘋狂地傾瀉本身的陰晦設法。他認為社會解體、大規模戰亂的焦點原因在于生齒太多,流浪生亂,要解決危機就必需大大削減中國生齒。
他提出的建議,包羅要求全國處所官按指標殺人,禱告瘟疫風行,獎勵人平易近當僧人……
而生齒過多的焦點原因,則被歸結為女人多,而解決法子就是溺殺女嬰:「欲平易近富,當首行溺女之賞」,「非富人不成授室,不成生女,生即溺之,即生子而形體不規矩、邊幅不秀氣、端倪欠安者皆溺之」。

· 汪士鐸生前不肯出書的日記
這些極端反人道的說法,汪士鐸并不敢公之于眾,但在那時,因貧苦而溺殺女嬰是全國性惡習,江南也不破例。
道光年間一位江南士紳痛感溺嬰的跋扈獗:「有一家連淹七八嬰兒者,有一月一村連淹十數嬰兒者。」如斯,則「每縣每年所溺女孩何啻數千計。」(鄒鳴鶴,《保嬰會約序》)
遍及溺殺女嬰的顯著外不雅,是生齒中男女性別比掉調。
據官方生齒計較,嘉興府1769年的性別比為138.3,1759年為156.5,1799年為136,1828年為131.4,其余縣府也大致近似。兒童性別比不同更大。1816年青浦與奉賢兩縣的幼兒性別比竟然別離為310和170.
這種在鄉平易近中遍及的行為,對講究人倫仁愛的儒家意識形態組成了嚴重挑戰,深為社會上層所忌。康熙和光緒皇帝都親自覺出御旨加以嚴禁,各級當局也三令五申呼吁正視。
但司法賞罰卻很微弱。《大清律例》沒有劃定專門的殺嬰罪,在現實辦案中多以「故殺子孫罪」論處,其科罰不外,「杖六十,徙一年」,(杖共有五等,60板最輕),現實上對溺嬰幾乎沒有起到限建造用。
儒家士紳們想出的對策是設置專門扶養棄嬰的慈善機構——育嬰堂。相對于其它地域,江南地域育嬰事業圈的數目之多、密度之高,足以令人矚目。

·清光緒年間嘉興桐鄉的《桐鄉縣育嬰堂單》,內容是某戶家庭怕兒子今后討不起妻子,從育嬰堂領養一個被遺棄的女嬰,養大后作為兒媳,即所謂「童養媳」
至康熙末年,全國至少有育嬰堂96所,江南占全國總數的29%。至乾隆年間,專門應對溺嬰棄嬰問題的育嬰堂在江浙各府縣的普及率已達62.5%。
至于墮胎和避孕,中醫藥的記錄八門五花,但平安性和現實功能卻很難靠的住,因為藥物而死的女性不在少數,尤其是,貧苦家庭未必有足夠的能力運用,不然也不會呈現那么遍及的溺嬰。
如何養活過剩生齒
遲緩而不成反對的生齒增加,讓江南的人均耕地日益削減,縱使江南的農人使勁滿身解數將農業資本闡揚到了極致,在手藝障礙的傳統中國,也無法再養活更多的生齒。

· 來歷:吳建華,《明清江南生齒社會史研究》
然而作為清朝最富庶的經濟區,這里的人平易近依然享有全國最高的糊口水準。
同治年間的一條筆記寫道,江南人「標的目的在淮海說神聊,見舟人以豆餅和赤釉炊飯飽餐,且盛稱其滑美,南人則唯兇年偶取以濟饑,日常平凡無食之者」。江南用豆餅喂豬,淮海說神聊用豆餅充饑,兩地糊口水準差別半斤八兩較著。
有學者按照20宿世紀初期的江南農人消費調查,估測18宿世紀江南農人消費程度,一個農人一天大要能消費大米(可能包含少量其他糧食)550—600克,各類蔬菜約350克,豬肉約10克,其他葷食約12克,食用油(植物油及豬油)約10克,糖約10克。

· 卜凱20宿世紀20年月中國各地農人家庭糊口消費程度及布局調査(單元:元/戶)
天天有肉吃,有油水,在前現代的中國并非易事,尤其考慮到江南還有全國最高的生齒密度。這一切,都依靠于江南地域的工貿易轉型。
轉型的第一步,是農業轉標的目的多種經濟作物的集約化經營。
按照平易近國農業調查,江南太湖流域至少有43種特色農產,此中糧食僅3種,其余不少為明清期間就已在市場暢通的高端商品,如吳縣洞庭太湖苑菜,湖州湖絲,洞庭碧螺春茶葉,陽澄湖大閘蟹,桐鄉的杭白菊茶菊等。
更主要的一步,則是轉標的目的紡織業。
明清江南地域涌現了大量手工工廠,多量招聘職業工人,接收了江南農村和周邊地域的過剩勞動力。這一現象,曾以「本錢本家兒義萌芽」的命題激發持續數十年的爭議。
這些非農業生齒又對商品化的糧食有著龐大的需求,而江南當地的農業布局已經轉型,反而需要采辦外埠商品糧。
于是,國內的遠距離大宗商品商業在明清之際形當作,且幾乎都以江南為中間。江南標的目的全國各地輸出棉布與絲綢,輸入低附加值的糧食與手工業原料。
江南由此當作為全國以至海外商業的一大物資交流中間地域,形當作出產—商品互換的良性輪回。

· 江南的紡織業直到近代依然昌隆
出產和商業的成長,隨即帶動消費和辦事行業的成長。在江南的城鎮,浩繁的傳統的消費和辦事行業因內部門工的擴大而不竭細分,形當作多條理、大巨細小的行幫業群。
正現在天一樣,消費辦事行業是最能吸納就業的范疇,而社會職業分工愈細,也更有能力吸納勞動力。
據《姑蘇市志》統計,姑蘇共有行業公所199個,最早的是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的絲織業吳郡機業公所,其分化水平令人驚奇,連臘肉豆腐火腿都細分出本身的行業公所。

在工貿易分工細化的大趨向下,即使是「甲第起身,簪纓奕宿世」的江南望族們也紛紛下海經商。然而這個遲到的近代起步,不久就栽倒在汗青的歷程里。
撲街
跟著工貿易轉型,江南地域逐漸看到了邁出馬爾薩斯陷阱的曙光。但這道僅能獨善其身的曙光,很快就被其他地域的生齒危機所掐滅。
在廣袤中國的其他部門,過剩的生齒對有限資本的爭奪日趨白熱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廣西。
道光年間,由粵東遷來的、因當地人先占而無法涉足平原豐腴地盤的客家人,在生齒壓力下起頭分開貧瘠的山區,追求更好的成長情況,與本地土著爭奪田宅水源,甚至墳地。
「來(客)土之爭」日益堆集的矛盾,只待一絲火星就可以或許燃起赤焰。它將燒遍泰半個中國,并以江南的脂膏燃達到輝煌的極點,趁便將江南地域的過剩生齒「解決」殆盡。

·慘烈的承平天堂戰爭,導致江南損掉了六當作以上的生齒。資料來歷:曹樹基《中國生齒史》第五卷《清期間》
參考文獻:
1. 黃敬斌《再論18宿世紀江南農人的消費》
2. 吳建華《明清江南生齒社會史》
3.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
4. 曹樹基《中國生齒史》《清期間》
5. 王豐、李中清《兩種分歧的節制性限制機制:皇族生齒對婚內生育率的節制》
6.侯楊方《明清江南地域兩個家族生齒的生育節制》
文|海下
大象公會| 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