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高官捅死兒子!在日本,一批“怙恃正禱告后代死去”...
“昭和男兒”為何將后代養當作了“平當作廢柴”?
子弒父、父殺子的悲劇為安在日本不竭上演?
文 | 宋曉煜 上海社會科學院宿世界中國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纂 |李雪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歷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不然將嚴酷究查法令責任。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本身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務當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事員系統的極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安枕無憂,過著敷裕面子又充分的晚年糊口。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掉臂晚節、親手殺死本身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么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小我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里,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界說,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小我樂趣和去四周便當店采辦日常用品目標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冬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生齒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于2019年6月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日本總生齒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全日宅在家里,這些人拿什么來養活本身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了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歷狀況

(筆者按照日本內閣府發布數據清算)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白叟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打掃等家務;在40至64歲春秋段,這一數字為65.9%。
若是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于享受杰出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工作沒有那么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路無不同持刀殺傷事務,造當作3人滅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進犯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當作重傷,最后放火銷毀自家租住的市營室第,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務”,它將熊澤英昭本就持久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本身持久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標的目的,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于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務接踵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緊密親密相關,于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簽。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猜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此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本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片子《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片子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片子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片子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片子《百元之戀》海報)
片子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盡力的身分,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普遍存眷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很是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條目、沒有伴侶,全日穿戴寢衣,邋里骯臟地宅在怙恃家里。她麻木、冷酷,伸手標的目的怙恃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里的快餐店幫手,偶然在電子游戲里虐虐本身年幼的親外甥。

(“廢柴”一子的日常 片子《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后回到娘家,她極端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高聲呵似乎沖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負,叫醒了常日里被本身“冷藏”起來的恥辱心。
兩人大打出手后,姐姐一子斗氣搬出怙恃家,揚言白手起家,在日常幫襯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平易近幣)當了收銀員。

(被鄙陋同事騷擾不敢懟回片子《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很多普通的“怪人”,患有郁悶癥的店長、話嘮鄙陋的同事、因盜竊被解雇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時食物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糊口,被鄙陋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掉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并沒有換來陪同,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舊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外,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片子有個好終局,被丟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數終于奮起進修拳擊,找回了自傲并從頭收成了親情和戀愛。

(當作為拳擊手的一子 片子《百元之戀》劇照)
然而,片子畢竟是片子,實際糊口中,“繭居族”們的終局并沒有這么樂不雅。
3
血案不竭在日本重演
土浦殺人事務
2004年11月24日,茨城縣土浦市,28歲的飯嶋勝(男)用菜刀和鐵錘殺戮了54歲的母親、31歲的姐姐、57歲的父親。
與熊澤英一郎相似,飯嶋勝糊口在一個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議會議長、父親曾任市役所(市當局)干部。不外,不茍言笑的父親經常家暴老婆和孩子。
受家庭影響,飯嶋勝小學時代就表示出了暴力傾標的目的,25歲就業掉敗后繭居在家,27歲時,曾被精力科大夫建議住院治療,卻遭愛體面的父親否決。
2004年4月起,父親轉任土浦市立博物館副館長。閑下來的父親在家時候越來越多,父子沖突愈發猛烈,直至幾個月后,慘案發生。
豐川市殺人事務
2010年4月16日,愛知縣豐川市,30歲的巖瀨高之用菜刀捅死了本身58歲的父親、1歲的侄女,砍傷母親、三弟、以及三弟妹,又放火銷毀了自家泰半。
殺人犯巖瀨高之自小糊口在一個不敦睦的家庭。母親與奶奶積怨已久,怙恃因婆媳矛盾持久不和,并且,父親還經常家暴老婆和孩子。
初中結業后,巖瀨高之僅在工場工作1年后就去職,繭居14年,經常在網上利用怙恃的信用卡購物,欠下了350萬日元(約22.2萬元人平易近幣)的巨條目。
忍無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失落了家里的收集,次日案發。案發后,巖瀨高之被判定為中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癥患者。
四日市弒父事務
2014年5月,三重縣四日市,繭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時年58歲)親手勒死了本身81歲的老父親,來由是父親沒給他買電腦。
淡路島殺人事務
2015年3月9日,兵庫縣淡路島,時年40歲的平野達彥入侵自家四周100米內的兩處平易近宅,用管束刀具接連殺死5位鄰人。平野達彥幼時是個活躍少年,后來因雙親離婚、校園霸凌等原因,高三時退學繭居。
橫濱市弒父事務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縣橫濱市,一位67歲的老父親被33歲的繭居兒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廢柴”是若何養當作的?
按照內閣府的調查,任何春秋段都有可能當作為“繭居族”,測驗掉敗、“不登校”(拒絕上學)、人際關系不順、掉業、退休、疾病等,都是激發繭居現象的本家兒要身分。
值得注重的是,上述環境在其他國度也不少見,為何到了日本就當作了不容輕忽的社會問題了呢?
筆者認為,本家兒要原因有以下3個。
在日本,拒絕上學(“不登校”)環境極為嚴重。
據日本文科省統計,從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數比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學、初中的“不登校”學生總數初次沖破14萬,高達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添了10348人。
從比例來看,每184名小學生中約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環境更為嚴重,每30人里就約有1人拒絕走進校園。

(“不登校”的原因)
造當作學生拒不上學的本家兒要原因來自校園霸凌,也是日本影視作品中的常見題材。從文科省發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日本小學、初中、高中及出格支援黌舍的校園霸凌事務數目為41萬4378件,比2016年增添了9萬多件。
注:日本當局近年來為了提早發現息爭決霸凌問題,把說壞話、惡作劇似的拍打等也劃歸到“霸凌”規模,在必然水平上造當作了霸凌數據的激增。
當然,謎底并不是單一的。《不登校新聞》本家兒編石井志昂認為,日本的“不登校”現象毫不僅僅與校園霸凌有關。
一方面,在日本現有的教育體系體例下,學生面對教員、同窗甚至升學的精力壓力較大;
另一方面,跟著社會對“不登校”的認知度晉升,良多家長認為在家休養有利于后代恢復心理健康,這種認知在客不雅上導致了“不登校”人數持續增多。
然而,無論是何原因,問題的關頭在于,“不登校”現象具有持久化、易頻頻的傾標的目的。一旦未當作年人掉學在家,離開原有的人際關系,與社會本家兒流評價系統相悖,處于形當作過程傍邊的人生不雅和自傲心極易遭到粉碎,其人生軌跡成長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上升。若家長不克不及因勢利導,他們在將來很難再有其他出路,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總務省的就業機關根基調查顯示,有“不登校”記實的人更輕易成長當作“尼特族”和“繭居族”,其概率大約是通俗人的7倍。
注:“尼特族”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日今年輕人。
5
禱告后代死去的怙恃們
更深刻的原因來自經濟成長——平當作時代的經濟闌珊與昭和后半段的繁榮回復形當作光鮮對比。
注:昭和時代是指昭和天皇(裕仁)在位的六十余年,即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平當作時代則是指明仁天皇在位的30年,即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日本戰敗今后,百業凋敝,富有責任感和任務感的“昭和男兒”強力扛起了振興日本經濟的重任。
1954年底至1973年底時代,日本經濟敏捷成長,年平均現實增加率高達10%以上;
1968年,日本國平易近出產總值(GNP)跨越西德,躍居宿世界第二;
1986年底,地價上漲,全日本一片繁榮氣象。
然而,好景不長,1991年(平當作3年)泡沫經濟解體,平當作時代的日本經濟持久低迷,“掉去的20年”“掉去的30年”等論調不停于耳。
從春秋布局來看,“繭居族”或是出生于昭和時代,青少年期間遭遇泡沫經濟解體,未能順遂就業或遭遇職場掉敗,從此茍且偷安;或是出生于平當作時代的“溫室”里,不曾體驗過經濟起飛的輝煌,無法擔當父輩堅韌的性格和強烈的朝上進步心。
這個時代的日本男性遍及從“肉食系”變為“草食系”,大前研一更是用“低欲望社會”一詞來形容日本社會。嚴重的就業形勢與損失弘愿的時代海潮相連系,很多日本男性一蹶不振,選擇避宿世繭居。
對這樣的人,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當作了可觸不成及“豪侈品”,像《百元之戀》那樣被冷凍在心底的某個角落,底子無從談起。
對這樣的后代,在嚴重情況中當作長、曾經大馬金刀干事業的“昭和男兒”們天然目不忍視,具有強烈自負心和聲譽感的他們將這樣的后代視為本身人生的污點。
加之,持久以來作為家庭頂梁柱的父輩較少介入后代教育,與家庭當作員之間的溝通也極為有限,難以理解下一代萎靡的精力狀況,動輒怒斥甚至拳腳相加。
父子關系不竭惡化、沖突不單進級,最終變成慘劇——在與“繭居族”相關的案件中,子弒父、父殺子的環境層出不窮。
2017年,新潮文庫出書了一本反映日本“繭居族”等社會問題的書——《禱告后代死去的怙恃們》。書名很驚悚,卻真實地反映出“繭居族”的怙恃們的心理,愛之深、恨之切。

(《禱告后代去死的怙恃們》封面)
由此,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本身的兒子熊澤英一郎,其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6
當“沒動力”碰見“高福利”
盡管平當作時代不復經濟高度當作持久的輝煌,可是,作為發財國度,日本這一期間的社會福利仍是很是不錯的。
舉個例子,日本各級當局標的目的低收入者出租市營室第、縣營室第等,房錢與租戶的收入掛鉤,收入越低、房租越低,收入提高后房租也會水漲船高。
不僅如斯,日本的健康保險、年金、兒童保育費等都與小我收入緊密親密相關,收入越低,繳納額度越低。
并且,日本當局還設有最低糊口保障軌制(糊口庇護軌制)。當收入未達到日本當局劃定的最低糊口費時,當局會賜與差額津貼。該軌制涵蓋日常糊口必需費用、房租、義務教育相關費用、醫療和關照費用、生育費用、就業培訓費用、喪葬費用等。
15-39歲“繭居族”中,有4.1%本家兒要依靠最低糊口保障軌制等,而在40-64歲“繭居族”中,這一數字為8.5%。
所以,選擇繭居的人至少能依靠家人和社會維持溫飽。原本就沒有朝上進步心的“繭居族”更是掉去了走落發門、自力更生的動力。
正所謂“當作也蕭何,敗也蕭何”。

(川崎事務發生后的市平易近悼念現場)
不外,“繭居族”們不成能一向依靠怙恃顧問——跟著雙親的衰老,他們起頭發急。
糊口在“8050”、“7040”家庭中的“繭居族”大多獨身,跟著春秋的增加和負面情感的堆集,面臨將來的驚駭心理尤其凸起,達到不成控的水平時,就有可能呈現過激行為,親人、鄰人、路人都有可能當作為他們的襲擊對象。
注:8050,指80歲怙恃與50歲“繭居族”后代,7040以此類推。
這一系列與“繭居族”惡性事務無疑給日本社會敲響了警鐘。本年5月底、6月初的三起案件發生后,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設置的繭居族支援機構天天歡迎咨詢數目從10組激增到20組擺布。
不外,6月6日,《東京新聞》強調,在1999年以來的殺人案件中,“繭居族”涉案比例僅為0.002%,不應將其與“犯罪預備軍”劃上等號。
筆者認為,現實上,除了犯罪案件之外,子弒父、父殺子的情節沖擊著人們傳承數千年的倫常不雅念,更是造當作了日本公眾的發急和防備心理。
然而細查上文列舉的幾個惡性事務,可以發現,很多“繭居族”都曾有過不幸的童年。2019年“川崎事務”的殺人犯巖崎隆一還沒上小學時怙恃就離婚了,此后由叔怙恃扶養長大,自小性格易怒。此外,如上文所述,怙恃不和、家暴、對后代疏于管教、母親喪偶式育兒等環境也對后代的心理健康造當作不良影響。教育后代是個需要不時反思的課題。
當然,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不成能一蹴而就,需要小我、家庭、黌舍、社會持久的配合盡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