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外星生命越來越難找?

    我們迄今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此刻感樂趣的話題是,它們中有沒有一顆星球上存在外星生命?說出來也許要讓你喪氣,很可能一顆都沒有!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來聽聽下面的詮釋。

    適宜棲身區和天然發生區

    我們凡是認為,若是一顆行星的概況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它就可以或許承載生命。這取決于它離母恒星的遠近——太遠了,任何水城市結當作冰;可是太近了,水又會被蒸發失落。每顆恒星四周許可液態水存在的區域稱為“適宜棲身區”。地球就處于太陽系的適宜棲身區。

    可是,是否適宜生命棲身是一回事,是否適合生命呈現又是另一回事。也是說,適宜生命棲身的處所,未必必然會有生命降生。因為締造生命比維持生命要堅苦得多,前提也苛刻得多。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之所以能呈現生命,除了地球處于適宜棲身區,還有另一個身分起了主要感化——太陽的紫外線。因為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大,當它照射到簡單的分子上,可以讓分子獲得足夠的能量發生化學反映(加熱能讓化學反映發生,也是這個事理),制造出生命所需的復雜的化合物。可是眾所周知,紫外線太強了也不可,它會殺死已有的生命。

    所以,一顆星球上要想讓生命呈現,那邊要可以或許獲得足夠的紫外線來啟動制造生命的一系列化學反映,但紫外線又不克不及太強,把辛辛勞苦制造出來的生命扼殺失落。這就是科學家于2018年提出來的“天然發生區”的概念。

    適宜棲身區和天然發生區,一個是基于行星概況的溫度,另一個是基于紫外線的強度,所以兩者并不老是同時具有的。

    層層篩選,只剩一顆

    我們迄今已發現49顆處于適宜棲身區的系外行星,在它們傍邊,又僅有8顆處于天然發生區。即即是這8顆行星,環境也很糟糕,它們的半徑很大,意味著可能不是巖石質的。因為行星越大,在其當作長過程中會儲蓄積累氣體,更輕易釀成像海王星或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而不是像地球或火星那樣的巖石質行星。先前的研究表白,大于地球半徑1.7倍的行星更可能是氣態的。

    這樣顛末層層篩選,最后只剩下一顆系外行星可能同時知足三個前提——開普勒-452b。這是環繞著1400光年外一顆類太陽恒星運行的行星,它的半徑是1.63個地球半徑。

    這意味著,在跨越4000顆系外行星中,我們可能只找到一顆許可生命進化的行星——但若是開普勒-452b也是一顆氣態行星,那么我們尋找具有生命進化的行星的但愿一點都沒有了。

    最后,即使三個前提都知足,也紛歧心猿意馬存在生命。舉例來說,在我們的太陽系,地球和火星都是巖石質行星,且處于適宜棲身區和天然發生區,可是據我們所知,火星上沒有生命。

    這一切表白,生命的呈現有多堅苦。若是我們的方針是尋找外星生命,我們需要發現更進步前輩的設備,找到更多的系外行星,然后我們再自在地進行篩選——今朝找到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來但愿不大。


    • 發表于 2019-10-16 09:18
    • 閱讀 ( 1071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