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不雅察的人可能會發現糊口中一個獨特現象,我們餐桌上的肉類大多長短食肉動物的。牛和羊屬于食草動物,豬和雞鴨屬于雜食動物,而狗肉、貓肉、鱷魚肉這些食肉動物的肉,人類很少吃,看似是飲食習慣所致,實則是大天然均衡的成果。
天然界中,能量沿食物鏈標的目的上逐級遞減,上下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到20%,生物呼吸和分泌會花費大量能量,被同化的能量占比很低。舉個例子,“草被牛吃,牛被獅子吃”,這個食物鏈中若是能量傳遞率為10%,那么1000噸草可以養活100噸的牛群,100噸牛群又可以養活10噸的獅群,假設人類只吃食肉動物的肉,那么10噸的獅群被人吃,最終只能養活總重量為1噸的人群。

假設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那么100噸的牛群就可以養活10噸重的人群,能源操縱率大大晉升。今朝全球有約76億生齒,人類吃的肉若是以食肉動物為本家兒,獲取的總能量會大大降低,不成能成長到此刻的生齒。從全人類的角度來說,為了繁衍當然會選擇吃牛羊豬,這些食物鏈低層級的動物。
注*人類并不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若是食物鏈簡單地分為5個品級,1代表出產者,5代表頂級掠食者,那么人類的平均排名是2.21,營養品級不高是以才可以發生復雜的生齒。

能量傳遞沿食物鏈逐級遞減,而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卻沿食物鏈逐漸升高,這叫生物富集感化。食物鏈中,食肉動物的位置比食草動物高,若是人類以吃食肉動物的肉為本家兒,反而會在體內造當作重金屬和毒素的堆集。
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另一大原因是遠古期間的食肉動物素性兇猛,難以馴化,誰吃誰還不知道呢。而且食肉動物為了捕獵,活動量較大,體內脂肪大多不高,肉質老而干。而食草動物性格和順更好打獵,且脂肪含量較高,口感肥美,從供能角度來說首選也是高脂肪的食草動物。從數目上看,頂級食肉動物的數目遠遠小于食草動物,遠前人類碰到的大多也是食草動物,所以會傾標的目的于吃食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肉。而基因對于情況轉變老是極力去順應,這使我們祖先舌頭上味蕾的美味受體發生改變,久而久之成長到此刻,人類就很少吃食肉動物了。

其它原因就是,食肉動物多以吃生肉為本家兒,寄生蟲和細菌含量遠超食草動物,例如貓和狗的體內易發生弓形蟲、絳蟲等,即便狗肉和貓肉顛末烹煮,大量病菌發生的毒素也會影響人體健康。而且食肉動物的肉嘌呤含量高,肉質偏酸性與人體弱堿性情況相背,食用過多會引起冠芥蒂和痛風。
切當來說,人類很少吃的是陸地上的食肉動物,因為人類是陸生生物,順應的是陸地情況。海洋中很多魚類,例如帶魚、魷魚、三文魚、比目魚等都是食肉動物,人類仍是經常吃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