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題之前,先來聽一個細思恐極的故事。有一個女研究生,回家后盯著本身的怙恃看了好久。她俄然高聲呵叱道:“你們為什么要偽裝當作我的怙恃?”這一問,讓她的怙恃不知所措。不但如斯,這位女學生感應本身身邊所有的人與物都被替代了。于是她驚恐地認為現代科技已經壯大到能將所有的事物復刻了,整小我處于解體狀況。別純真覺得這只是某個懸疑片子的狗血開首。
其其實臨床中,就有一種近似的病,叫做替身綜合癥(Capgras Syndrome)。這種疾病表示為,患者認為本身身邊的人或事被替代了。就算他們十分熟悉地分辨對方的長相特征,但卻認為其是替身。那么,為什么會呈現這種環境呢?有學者認為,這些患者對于統一小我可能有一份份“自力記憶的文檔”。這導致他們無法提取和毗連原本是持續的記憶。每當最熟悉的親人進入視野時,他們的大腦里就會從頭締造一份新的記憶。甚至有的還會想象本身也同樣被替身所代替了。
而患者這“俄然目生”的指控,對至愛的親人來說是何等沉痛的沖擊!所幸在實際糊口中,替身綜合癥尚屬罕有。但我們糊口中卻不乏這樣“俄然的目生”的體驗。好比當你長時候看統一個字時,會越看越目生,甚至會健忘它是什么了。不信你盯著下面這個“語”字看上一到兩分鐘,或是寫上幾十遍。然后請閉上眼睛,高聲地讀出它的拼音?又或者從頭拿白紙寫這個字,你會不會寫多幾下都感覺不像。
不但是這個字,幾乎所有的字看久了城市呈現這樣奇異的感受。甚至良多時辰,你明明舌頭都到嘴邊了,硬是吐不出它的讀音。當然也不只是漢字,英語等其他說話的利用者也不破例。那么,這是不是你的大腦呈現問題了呢?謎底是否認的,說不心猿意馬此時你的大腦正在幸災樂禍呢。早在1960 年, Lambert和Jakobovits初次將這種現象定名為“語義飽和” (Semantic Satiation)。
所謂飽和一詞的概念來自于老鼠迷宮的研究。當老鼠走T型迷宮時,會呈現一個不變有趣的現象:每當老鼠選擇一條路后, 下次就會自覺地選擇另一條,從而呈現兩條路瓜代選擇的環境。研究者認為統一種刺激或情景反復加工會使老鼠發生厭倦,因而稱之為飽和。而近似的飽和現象也會發生在人身上。也就是說,若是大腦在接管持續不異刺激后,也會感應厭惡,從而發生神經倦怠。
想象一下,當你讓日理萬機的大腦持續在統一個處所戰斗,它是會感應怠倦的。于是,本該好好工作的大腦便鬧起了別扭,還會用短暫的“罷工”來抗議。這會導致發送神經元與領受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短暫性缺掉。換個角度看,這是大腦發出的旌旗燈號,間接表白神經系統累了。這時不但是說話,就連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場景等等,看久了都有可能會俄然變得目生。
你可以聚焦在中心閃灼的綠點,大約10秒后,便會看到擺列在設想的等邊三角形的角落處的一個,兩個或所有三個靜態黃點消逝,然后從頭呈現。而在說話文字加工中的厭惡視為“語義飽和”。此外,語義飽和的過程和文字識別過程也是有必然關系的。最早研究者認為飽和的過程是呈現在語義加工階段的假說。便是我們可以或許清楚的識別出一個字的字音、字形及寄義的階段。然而,它并沒有完全被大師所承認。否決者提出前語義(知覺)加工階段假說。便是我們識別出字音字形可是還沒來得及思慮這個字的寄義的時辰,因而又被稱為是知覺階段。到了2010年又有科學家認為是發生在兩者之間的毗連階段,并提出了知覺表征-語義聯接假說。
這些假說聽上去很抽象,但其實不難理解。讓我們以上文提到的具體的字“語”來進行講解。起首第一階段是前語義加工階段,便是我們能從字形識別出它有兩個讀音別離是【yǔ】和【yù】。而第二個語義加工階段:當我們讀【yǔ】時它指代的是話或是取代說話的動作,好比手語等。當我們讀作【yù】時,則是告訴的意思,好比“不以語人”。當我們從分歧的讀音到理解到的寄義存在一個毗連階段,便是知覺表征-語義毗連階段。今朝存眷該范疇的學者遍及撐持語義飽和是發生在知覺表征-語義毗連階段,但仍存在必然的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漢字自己沒有語音,且有其他多音字。所以漢字在識別過程中應是多依靠于字形-語義的過程。當漢字達到飽和狀況時,不僅僅感受語義丟掉,還會感覺所不雅察的漢字解體。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會兒想不起怎么讀,還會感覺越寫越感覺不合錯誤勁。分歧字形布局的漢字發生飽和的時候也紛歧樣。好比擺布布局的字更輕易發生飽和,如“衡”“辨”,即我們看擺布布局的字更輕易不熟悉;而自力布局的字,如“司”“馬”“直”等則需要較長的時候才可以或許發生飽和。
真、具、直中心到底是幾橫,更多被視為曼德拉效應,便是大師呈現集體記憶錯亂與語義飽和近似地,還有一種叫做不了解綜合癥。也是說,一小我已經見過某物良多次了,但他感受不熟悉。例如人們可以想象,當你走進本身的房間時感受仿佛之前從來沒有來過一樣。盡管你確定那是你的房間而且之前確實來過。只不外,這種不了解癥發生的概率要遠比語義飽和的概率要低得多。與之比擬,常被認為語義飽和的相反環境Déjà vu(既視感),則更常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謂的Déjà vu就是指有時我們會對某一場景發生“似曾了解”的感受。并且這種感受可以被視為是“對某一事物無法抗拒的熟悉感”,就比如明明你從來沒有達到過某個處所,但當你第一次去的時辰卻感覺異常熟悉。又或者你從來沒見過這小我,卻感覺他仿佛熟悉好久了。但其實你壓根不熟悉這些事物或場景,但仿佛是在回憶里呈現過。它具體的情境還可描述為“已經聽過,已經想過,已經嘗過,已經夢到過,已經讀過……”等等。
據統計,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平生中都至少履歷過一次似曾了解。甚至有些人平生中不止一次履歷過這種現象。還有研究表白,似曾了解現象的發生率在青年期間最高。好比良多人年青時對本身的愛人一見鐘情時,就有似曾了解的感受。此后跟著春秋的增加,出格是當人們真正起頭日復一日的單調糊口時,它的發生率就降低了。
那么,這樣奇異卻又夸姣的感受又是什么造當作的呢?自該現象被發現以來,吸引了一批批科學家前往研究。然而,因為它大多是毫無征兆地突發,而且發生時候十分短暫。所以研究幻覺記憶是半斤八兩堅苦的,只能依靠當事人描述和回憶,而光憑當事人本家兒不雅的感觸感染,會發生良多對研究發生干擾的夸張或子虛信息。迄今為止,已經有幾十種理論來試圖詮釋這個現象了。
左側大腦半球的側面,從側面看。(頂葉以橙色顯示)這傍邊,也有理論是認為跟大腦鬧別扭脫不了關連的。好比有一種理論是認為大腦中持久和短期回路之間呈現某種故障。這導致初度接觸到的新信息直接進入持久記憶,所以我們可能會感覺正在履歷曩昔的工作。還有另一種理論則認為,這也可能與頂葉皮層有關。頂葉皮層是大腦中發生這種熟悉感的區域。它可以在不觸發與記憶相關的其他區域的環境下被激活。不外研究者還沒能很好地詮釋事實是什么激發了這種熟悉。
或許像一見鐘情、似曾了解這樣夸姣的體驗能被科學詮釋后,就貧乏了浪漫的想象空間了吧。所以,我們機智的大腦也不想等閑讓我們洞察此中的奧秘。又或許當這些“俄然的熟悉”發生時,就像上文“俄然的目生”那樣,大腦正在一旁瞌睡、幸災樂禍。但這有什么關系呢,或許某天當你坐在街邊的小店當真看書時,不經意昂首就看到了那個似曾了解的人,這時心跳加快的你還管帳較本身俄然不熟悉書里的字了嗎?
*參考資料
Semantic satiation.Wikipedia.on 14 July 2019, at 03:29 (UTC).
STRANGE CASES MAY 22, 2015This Man Thought His Family Was Replaced by Evil ClonesBy Melissa Dahl
Déjà vu.Wikipedia.on 31 July 2019, at 07:12 (UTC).
Science Is Getting Closer to Explaining The Mystery of Déjà VuLINDSAY DODGSON, BUSINESS INSIDER16 DEC 2017
細思極恐!為何長時候看統一個字會越看越目生?作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袁杰 科學大院 2016-12-26
賈建榮,張德玄.語義飽和現象及其認知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04):615-625
宋劍秀,徐英哲.“似曾了解”現象的心理學簡析[J].學理論,2015(02):33-34.
本文由公家號【SME科技故事】(ID:SMELab)原創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