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當當代界上最主要的油氣輸出國之一。這得益于俄羅斯得天獨厚的天然稟賦,從接近該國歐洲部門的伏爾加河道域到遠東邊陲的外海,都有油氣田產出。這壯大的產能為石油出口供給了完美的物質根本。
俄羅斯遠東-薩哈林島(庫頁島)-液化自然氣廠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ribov Andrei Aleksandrovich)▼
這樣的能源地位,其實早在蘇聯時代也已經呈現了,今天俄羅斯的石油輸出能力也得益于蘇聯時代的鼎力開辟。國度的命運,也似乎在這滔滔黑金中獲得了延續。
蘇聯和俄羅斯的廣寬地盤
地下是無盡的能源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里海邊的黑城
良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俄羅斯的現代石油工業并非發源于今天的俄羅斯邊境內,而是呈現在了今天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這是一座里海西岸的石油城。
早期支撐沙俄以及蘇聯石油產量的
其實是南邊邊陲的巴庫油田
昔時里海的大部門“海岸”都把握在沙俄和蘇聯手中▼
盡管關于里海事實是海仍是湖,周邊國度爭論多年沒有成果,但不成否定的是,這里是宿世界上油氣儲量最豐碩的地域之一,能源儲蓄密度與中東八兩半斤。
里海仿佛是第二個波斯灣
把中亞國度和阿塞拜疆都帶上了石油致富的快車道
(伊朗算是沿岸前提最好的,南海說神聊雙方都有他)▼
而巴庫正位于可以或許開采到表層油氣的關頭位置上,從公元8宿世紀起頭就已經發現有石油,巴庫郊區常年不熄的圣火(其實是高密度自然氣泄露自燃)也讓巴庫周邊當作為了汗青上拜火教最主要的根基盤之一。
巴庫郊區的天然神火遺址
其實是自然氣泄露千年
拜火教汗青上能傳入此地也很合理
(圖片@貓斯圖)▼
19宿世紀初,巴庫周邊被俄羅斯帝國兼并,新到的俄族人發現,這里居然有不少已經運轉數百年的手挖油井。只是昔時的人們還把石油當當作一種通俗的原料在利用,涓滴沒有意識到石油會在工業革命之后當作為這座城市的命脈。
阿塞拜疆曾經是波斯人和波斯文化的勢力規模
標的目的海說神聊以大高加索山脈與南俄草原相隔
不外科技和軌制領先的沙俄仍是跨過了大高加索山
波斯人還沒搞起工業化就把貴重的工業資本丟了
(1801-1828,沙俄在高加索偏向的擴張)
(底圖來自:NASA)▼
半個宿世紀后,第二次工業革命啟動,石油在內燃機、化工行業中被遍及利用,石油出口剎時當作為了有利可圖的生意。為了刺激巴庫四周的石油產量,帝國當局打消了對巴庫石油開采的壟斷權,引入私家公司介入競爭,在巴庫四周呈現了一波原材料經濟高潮。
美國19宿世紀有石油創業高潮,阿塞拜疆也有
并且昔時手藝簡陋,都是古法手挖
很適合巴庫這種平地都能漏出油的處所
(19宿世紀巴庫油田石油工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
令巴庫人一向很津津樂道的汗青,是西方宿世界策動的石油手藝現代化始于1877年,而巴庫卻在1873年就已經有了工業化開采價值的油井。在1880年月初期,巴庫郊區活躍著200多家煉油廠,而這些工場的上游,還稀有以千計的油井在日夜不斷地開辟里海石油。
那時辰的巴庫,海面上飄零的,空氣中滿盈的,都是石油和煉化產物,被人們稱為“黑城”。
19宿世紀巴庫油田的木質井架和抽油機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quatarkus)▼
19宿世紀巴庫油田的抽油機特寫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quatarkus)▼
因為里海西岸的石油埋藏很淺,掘地15米擺布就能找到油,開采很是便利,到了20宿世紀初,巴庫已經一躍當作為了那時宿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油田。整座城市都環繞著石油而保存。
陸上處處是油,海底也是
正經的一個油田當作就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度和帝國
(巴庫地點的阿布歇隆半島衛星圖)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這個財產狀況至今都沒有太多改變,只是現在的巴庫油田已經沒有那么好找了,經常需要挖掘到5000米以下才能開采。但這并不故障現代阿塞拜疆作為一個油井上的國度而存在。
阿塞拜疆2017年出口布局,真石油國度
(圖片來自:wikipedia@R Haussman, Cesar Hidalgo, et.)▼
然而跟著帝俄晚期敗北橫行、國勢陵夷,私家公司的處境也更加堅苦。為了持續保存,這些公司損失了繼續投入研發的動力,帝國先發的石油工業起頭衰敗,與西方國度起頭拉開了差距。而一戰和十月革命接連爆發,俄國兵荒馬亂,工業殘落,巴庫的石油卻越挖越深,產能大大下降。
對于新生的蘇聯來說,盡快找到石油產能抵償絕對是當務之急。
在十月革命后的殘酷內戰中
高加索是白軍的主要勢力規模
在頻頻爭奪中,石油出產方面的投入天然也大受影響▼
從伏爾加到西伯利亞
1929年,蘇聯人在巴庫油區的海說神聊方,也就是被稱為“伏爾加-烏拉爾地域”的區域發現了石油。
這是一片烏拉爾山前的盆地,本家兒要由伏爾加河道域的水系沖刷沉積而當作。這片平地的地下有著極為復雜的布局,但與巴庫地域相距不遠,且有大量空地相通。找到了巴庫的油田,標的目的海說神聊發現這里的石油礦藏瓜熟蒂落。更讓蘇聯人驚喜的是,這里的石油儲蓄和早期的巴庫一樣,在地下十米就能輕松地開辟。
繼里海沿岸-巴庫油田之后
蘇聯人又在伏爾加-烏拉爾地域建起了第二個石油基地
并且這里在俄羅斯中部,遠離邊陲
計謀上加倍平安,這一點在二戰中顯得尤為主要▼
在40年月戰爭打響的時辰,蘇聯人已經能在這里做到200萬噸的年產量。而這片油田,歷經數十年的開辟,至今仍占到俄羅斯石油總產出的14%。
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其實還可以細分
每個地域的油品和儲量分歧
若何科學先后開辟考驗的是入彀委
(這是個半斤八兩大的規模,從里海沿岸(下圖藍色部門)標的目的海說神聊一向延長到彼爾姆(Perm)邊陲區)▼
1966年,巴庫地域的石油產量達到了戰后的顛峰,卻沒能打破在四十年月締造的記載;伏爾加-烏拉爾地域的產量固然一向在節節攀升,但到了70年月也顯出疲態,在1975年達到顛峰,此后快速下滑,遠遠超出了中心打算委員會的預估。
不止巴庫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域
曾經歐洲最主要的石油基地:羅馬尼亞-烏克蘭
再也見不到曾經的輝煌氣象
剩下的僅是被榨干資本后的零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man Mikhailiuk)▼
這時辰開辟第三個油田開采區就顯得尤為主要了。但盡管魁首對石油產量上升下了死號令,地質學家卻無法精確定位下一個大型油區,全國上下布滿了嚴重的氛圍。
但汗青老是布滿了偶爾。一次不測的勘察變亂,終于讓魁首和蘇聯人平易近的心放了下來。
1953年,秋明州首府秋明市當局從部屬的一個小村莊的勘測隊收到了一封電報。內容很簡單:“告急。取回儀器時爆炸,自然氣壓力為75個大氣壓,需要空中支援。”那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將會是蘇聯最大的油氣田開辟的前奏,并讓之后的俄羅斯也能不勞而獲釀成一個能源大國。
之前的伏爾加-烏拉爾地域還在烏拉爾山脈以西
秋明則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可以算是西伯利亞了▼
接到動靜的中心打算委員會震動了,不久就標的目的西西伯利亞地域投放了大量地質勘測隊。這些步隊在苦寒的西伯利亞進行了5年的艱辛摸索,終于在1960年定位了第一座石油自噴井沙伊姆油田(Шаим)。
一年后,他們又在鄂畢河濱的普里奧拜(Приобье)發現了另一處自噴井。鄂畢河下流的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湖四周也發現了大型油田。
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周邊開辟水平
感觸感染一下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鑒于石油產量下降的嚴重壓力,蘇聯官方對西西伯利亞的石油開采極為正視,投入重兵以求快速扶植。事實上從定位第一座油田,到第一座有工業產出的油井投產,他們只用了8年時候。比擬于此前伏爾加-烏拉爾地域動輒20年的開辟周期,較著快了良多。
知名度很是高的秋明油田
其實本家兒要部門不在秋明州
而在海說神聊邊的漢特-曼西自治區及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附屬于秋明州)
(圖上所標三個聯邦本家兒體為當前,并非蘇聯期間)▼
這并不是一個輕易完當作的工作。西西伯利亞地域水系濃密,有70%~80%地域都是池沼密布,無法通行大型機械。只有到了冬天,當池沼被封凍時,工作才能進行。
在西伯利亞的嚴寒池沼中建起一個能源帝國
(圖像來自:google map)▼
但低溫前提下對機械不變性和工人的耐力則是另一種考驗,他們必需頂住最低零下50℃的超低溫持續在戶外工作。周邊更是缺乏根基的通信舉措措施和糊口舉措措施,扶植工作釀成了一場來自冰雪地獄的試煉。
但他們不當作功也得當作功,因為蘇聯雖大,但能不變產出巨量石油的地盤,只在他們腳下。
漢特-曼西自治區——梅吉翁的冬季
這一帶每一座城市幾乎都離不開石油或自然氣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樂不雅是個政治使命
然而在特別的體系體例下,即使天然稟賦再豐碩,也未必讓坐擁它的人類感應幸福。無節制的經濟打算增加和對手藝人員的高壓查核,不僅讓介入石油扶植的人員感應精疲力竭,也讓蘇聯的石油財產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境地。
在曩昔幾十年的開辟過程中,蘇聯的石油履歷了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填補巴庫空白、西西伯利亞填補伏爾加地域空白的輪回,并且每一次填上來的石油產區都更大更有力,除了50年月的嚴重期以外,蘇聯的石油產量總體是一向在上升的。
從里海到烏拉爾山到西伯利亞到遠東
蘇聯人確實能持續不竭找到新的油田
但成果就是依靠石油,也依靠石油帶來的增加
一艘停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油輪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xim Tupikov)▼
汗青會給人以錯覺,受到記憶誤導,當然也同時在打算經濟增加壓力下的官員們,對新油田的發現和石油的持續增產自傲滿滿,對油田提出了不切現實的增加打算。
好比在最早發現西西伯利油區的秋明,官員們標的目的中心打算委員會提出要成立一個年產量100~150萬噸的油井。而當打算委員下下層調查時卻發現,這些處所官員連地質圖都看不懂,只是猜測這里有這么大的產能,可行性陳述就經由過程了。
而在這樣的大扶植怒潮中,選擇沉著對待石油產能的手藝權要往往會遭到架空。那時人們把擁護增加打算的官員稱為“樂不雅本家兒義者”,把否決打算的官員稱為“灰心本家兒義者”,而灰心本家兒義者的處境半斤八兩危險,他們在此后的歲月里逐漸釀成了“人平易近的仇敵”,徹底被架空出了焦點決議計劃團隊。
蘇聯中后期歷次五年打算中
油氣投資在工業投資中的比例
(從1970的28.7%,升到1985的38.6%)
確實是樂不雅過甚了▼
而那些騎墻派,目睹“人平易近的仇敵”的下場,也只能盲目介入瘋狂的扶植打算。
而當樂不雅釀成了一個政治使命,科學家也很難獨善其身。
因為尋找新油田難度很高,背負打算壓力的官員們只能要求科學家們開辟在現有油田中尋找更多石油的手藝,并成立了一系列學術獎勵打算獎勵那些能為樂不雅估量供給撐持的科學家。這時辰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當然就是持續加大開采深度,以至于在油氣專家中形當作了畸形的學術競賽,誰帶的團隊挖得深,誰的工作表示就算更好。
這嚴重惡化了油田的可持續開采能力,也讓油田區的泥土和地下水嚴重污染。被石油困擾的“黑城”俯拾皆是,人們卻仍是在繼續加大開采力度。
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
不知道還能對峙多久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70年月末80年月,持續幾十年的瘋狂開采終于讓人類的打算支出了價格。
1975年的五年打算,要求全國開采5.05億噸石油,而這五年的年度打算總和卻被迫批改當作了4.87億噸,現實開采4.91億噸,轉變沒能趕上打算。十年后,1985年的五年打算執行環境更令人掉望,原打算的6.3億噸只落實了5.95億噸。
蘇聯中后期石油出口的比例
注重產能在1985年還下跌了▼
石油產能的下降,為蘇聯帶來了龐大的外匯壓力,而過于依靠石油的幾十年,也讓蘇聯沒能完當作能源多元化和出口產物多元化的方針。能源危機,在這個復雜聯盟的上空如鬼魂般回旋,最終與浩繁表里部壓力一路,把它送進了汗青的故紙堆中。
阿塞拜疆巴庫四周
蘇聯時代留下的生銹的鉆井平臺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dreas Wolochow)▼
*本文內容為作者供給,不代表地球常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xim Tupikov
END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