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蜥,澳大利亞特有的蜥蜴,沙土色的皮膚上插滿三角形的尖刺。在戈壁中,像一捆會行走的荊棘。
1840年,倫敦初次展出棘皮蜥,不雅眾們被它的表面嚇了一跳,感覺這種從未見過的蜥蜴長得像魔鬼一樣恐怖,于是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 “Moloch horridus”。“Moloch”是《掉樂土》里險惡火神的名字,從此,棘皮蜥的學名就叫澳洲荊棘魔蜥。
事實是,除了多刺的皮膚外,魔蜥一點兒都不像魔鬼。白白長了一身的尖刺,成果仍是逃不脫被大型蜥蜴和毒蛇吃失落的命運。
澳洲魔蜥糊口在西澳的戈壁里,連上從頭至尾巴,身長只有20厘米,體重70克,剛好適合放在您的手掌心。個頭小身體輕的魔蜥,氣力很小,膽量比較氣還小。天天躲藏在沙堆下或是灌木叢中,只敢捉點兒小螞蟻吃。
人獸無害的魔蜥,一身嚇人的裝備全為防御仇敵而設置裝備擺設,包羅皮膚顏色、棘皮刺,還有一個假腦殼。
跟其他蜥蜴一樣,魔蜥也會變色。它的色彩分兩種,氣候和緩時用敞亮的黃紅色,氣候嚴寒時用深邃深摯的綠棕色,跟四周情況的顏色連結一致。不注重不雅察的話,您很難發現落葉枯枝間的魔蜥。
穿上帶刺的迷彩服偽裝當作布景還不敷平安,魔蜥給本身加了一個新招:在脖子后面長出一個假腦殼。比真腦殼小不了幾多的肉瘤是它的假頭,當危險到臨時,魔蜥把頭低下,藏在前腿中心,用假腦殼利誘仇敵。仇敵咬住假頭,它能乘隙丟棄假頭逃跑。除了偽裝表面外,魔蜥在行走時也要利誘仇敵,它發現了一種魔鬼步伐:前后扭捏,一步三停。從頭至尾巴翹起來,遲緩游移地邁出四肢,舉手投足間在空中障礙一下。一停一頓,身體前后移動兩次,再繼續進步。魔蜥踏著特有的腳步,行走在澳洲紅色的戈壁上。
魔蜥日常
蜥蜴是變溫動物,氣候是影響它勾當的本家兒要身分。依靠情況加溫的魔蜥即怕冷又怕熱,在西澳最冷的冬天(南半球的6、7月)和最熱的炎天(1、2月),它會退卻到本身挖掘的地下洞窟里,很少出門勾當,只有到了春秋季才外出勾當尋找伴侶。
不愛活動的魔蜥,日常糊口規模不跨越方圓10米。糊口區內,只需要家、飯店、衛生間3個處所就足夠了。灌木叢是它的家,四周有幾條螞蟻的通路,這是它的飯店,小區角落里還有個固定的衛生間。太陽初升,魔蜥從灌木叢中走出來,先趴著曬會兒太陽,充能升溫,期待嚴寒的身體復蘇回溫。等體溫升高到33度,魔蜥前行到離家10米處的固定衛生間拉粑粑。清理清潔小我衛生后原路回到灌木叢,再不慌不忙地來到螞蟻通路處找螞蟻吃。
魔蜥很挑食,除了螞蟻以外,啥都不吃。品種繁多的螞蟻里,它最愛小只的黃彩虹臭蟻( Iridomyrmex flavipes),每分鐘能吃24~45只,一頓飯要吃1000~2500只螞蟻。魔蜥有一條又短又粘的舌頭,正好用來粘螞蟻。其他蜥蜴的舌頭能卷水喝,而魔蜥的舌頭,除了粘螞蟻外,連水都不會喝。
不會用舌頭卷水的魔蜥,發現了一種怪異的喝水方式:用腳吸水,從皮膚逆標的目的輸水到嘴巴,正常吞咽水流。魔蜥舉頭挺胸地站在泥水中,喉嚨口上下移動,這恰是它在吞咽皮膚輸送過來的水分。站在水里的魔蜥就像扎根泥土的植物一樣,從根部接收水分,經由過程毛細感化輸水到葉片。[知道日報-法蘭西is培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其他平臺]
魔蜥喝水
花卉樹木的葉片上會固結露珠,玻璃金屬的概況也會固結水分,甲蟲和蜥蜴的皮膚也跟葉片和玻璃一樣,會冷凝空氣中的水分,固結當作水滴。戈壁中白日黑夜的溫差很大,變溫的魔蜥在黑夜時體溫下降,皮膚跟夜晚一樣嚴寒。到了白日太陽升起,氣溫比體溫升高速度更快,暖和空氣中的水分會固結在冰涼的皮膚上。不外魔蜥的舌頭舔不到皮膚上的露珠,只能靠皮膚主動輸水到嘴巴。它身上的鱗片在折疊之間有一道道藐小的溝槽,褶皺溝槽連當作了毛細血管一樣的收集,水分經由過程毛細感化逆標的目的運輸。
運輸水分的毛細現象,是因為水分子在皮膚層上的受力跟液體內部水分子的受力分歧而引起的。簡單地說,固體皮膚對水分子的引力大于液體內部水分子的引力,水分能沿著毛細收集逐漸往上攀爬。
魔蜥的鱗片皮膚分3層,外層是β角卵白,內層是α角卵白,中心隔了一層距離層。粗拙厚實的角卵白鱗片鎖住了魔蜥體內的水分,最大水平地削減水分流掉。有趣的是,恰是這種防水鱗片構成的表皮,能像海綿一樣吸水。魔蜥的皮膚,鱗片自己不吸水,但鱗片上會長出蜂窩狀的微型布局,蜂窩狀的凹槽里能容納大量的水分。
上圖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團隊拍攝的魔蜥皮膚微不雅照片,可以看到密集的蜂窩布局。當水滴接觸皮膚后,很快被皮膚吸納留存在蜂窩空地中。
團隊在魔蜥皮膚上滴了一滴水(5 ul),動圖里可以清晰看到水滴立即被吸納了。與沒有蜂窩布局的鱗片比擬,魔蜥皮膚固結水分的能力加強了100%。蜂窩布局能連結水膜的物理不變性,讓水分逗留在體表不揮發。
皮膚細節見上圖,圖d是毛細管的寬度,規模為26.3um 到327.8um。
上圖是毛細管輸水示意圖,水分順著程度和豎直兩個偏向的毛細管舒展,兩個偏向的毛細管寬度紛歧樣,程度偏向更窄一點兒,越細的毛細管輸水速度越快。
寬度以微米計量的毛細管輸水速度有多快?團隊用微不雅攝像機記實下水滴在皮膚概況的擴散速度。魔蜥身體分歧的部位,水分擴散的速度有區別,最快的傳輸部位在嘴部:2.18mm/s, 從頭至尾部輸水速度最慢:1.80mm/s,身體側面速度是:2.15mm/s。也就是說:當水分接近嘴巴時,會加速流速。
魔蜥不僅會接收空氣中的水分,還能接收潮濕沙子里的水分。它有時會在沙上刨個坑,挖出地下的濕沙,把濕沙鏟到背上,靠背上的鱗片吸納沙中的水分。團隊在嘗試室里測量魔蜥吸水率,給它配備了最潮濕的沙子。四腳站在含水量為22%的沙子中,魔蜥最多能收集到占體重1.84%的水分。這點兒水分很少,連濕身都不敷,只能填充皮膚概況59%面積的毛細管。若是把濕沙鏟到背脊上就分歧了,在重力的輔助下,濕沙里的水分可以或許填滿皮膚上的毛細收集,然后把水輸送到魔蜥的嘴里。
若是找不到濕沙,只是依靠空氣中的水分,加上食物螞蟻的水分,不敷彌補魔蜥身體需要的水量。缺水的時辰,魔蜥要去尋找積水的水坑,只要能濕腳,就能飽飲甘露。
用腳喝水,魔蜥一口吻能喝幾多?
團隊把12只魔蜥放在水深3毫米的泥潭里,1小時后稱重。12只魔蜥中有的口牽蘿補屋,有的不牽蘿補屋。固然水分經由過程腳接收輸送到嘴巴,但不口牽蘿補屋的魔蜥被喂了水也不喝。12只魔蜥中,有5只喉嚨活動,吞咽水分,其余7只沒有吞咽喝水。
放進泥潭后1小時后稱重,沒有喝水的魔蜥只把水吸納儲存在皮膚上,增重3.66%,把它們的皮膚吹干后,體重根基不變。喝水的魔蜥增重6.84%,把皮膚吹干后,增重3.79%。也就是說,口牽蘿補屋的魔蜥一次能喝占體重3.79%重量的水分。
無論有沒有口牽蘿補屋,下雨后沙土上積起水坑,都是一件讓魔蜥興奮的工作。踩踏在泥漿里,不牽蘿補屋的時辰把水接收到皮膚上隨身攜帶,口牽蘿補屋的時辰直接飲用。一身帶刺的變色鱗皮,不僅是魔蜥的偽裝服飾,仍是它的大號水壺。
糊口在干旱地區的生物,喝水是頭號難題。體重只有3兩的小魔蜥,僅僅簡單地折疊一下鱗片,轉變一下鱗片表皮布局,就把皮膚釀成吸水收集,解決了喝水難題。
天然界一向走在我們的前面,連一條皮膚皺褶都做得精巧神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