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很多不雅眾對明朝汗青人物發生了稠密樂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這部電視劇后期呈現的一位明朝大臣——徐有貞,看看汗青上的他是如何一小我物,與《大明風華》中有哪些區別。
《大明風華》中徐有貞的形象無疑是一個卑劣小人。王振掌權時,他圍著王振轉。于謙掌權時,他圍著于謙轉。后來于謙落難,他又雪上加霜害死了于謙。很多不雅眾在看過《大明風華》后都對徐有貞這小我物感應很是悔恨。然而汗青上的徐有貞卻并不是這么一個一黑到底的人物,他的真實履歷與《大明風華》中仍是存在很大收支。
徐有貞原名徐珵,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進士。因為他在科舉測驗中的成就很是優異,是以入選翰林院被授予庶吉人之職。
宣德、正統兩朝有很多名臣,若是光從小我能力方面選拔人才,徐有貞能在此中名列前茅。徐有貞很是博學,除了精曉經史典籍之外,在天文、地輿、兵書、水利、陰陽五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正統十二年(1447年),徐有貞升任翰林院侍講。固然此職務官階只有從五品,且工作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義,看上去仿佛不怎么主要。但翰林院是明朝內閣輔臣的主要來歷,從這里出來的官員職業前景往往一片光亮。以徐有貞的才學,假以時日升入內閣當作為“閣老”并非可望不成及的工作。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一場不測事務改變了明朝的國運,也影響到了很多明朝官員的平生。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帶著20萬明軍(一說50萬)御駕親征迎擊蒙古瓦剌部。成果卻因批示掉誤等原因導致明軍在土木堡(今河海說神聊懷來東)遭瓦剌馬隊突襲,三軍折損過半,所有隨軍出征的明朝高級將領和朝臣都就地被殺,明英宗本人也當作了瓦剌人的俘虜。汗青大將這一明朝最大的軍事慘敗露件稱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發生后,明朝面對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很多人認為蒙前人將卷土重來,是以紛紛建議將朝廷從海說神聊京搬家至留都南京,徐有貞就是這些人中呼聲最高的一個。但這項建議很快就受到以兵部左侍郎于謙為首的本家兒戰派喝斥。此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帶領了明朝汗青上聞名的海說神聊京捍衛戰,并當作功擊退瓦剌進攻。徐有貞是以前的逃跑談吐受到同僚排斥,宦途遭遇重大沖擊。
早在1448年的時辰,一場洪水導致黃河堤壩開裂,黃河下流河流一分為二,覆沒了山工具部很多處所,舒展的洪水還篡奪了大運河本家兒要河段的水源,導致運河河流嚴重堵塞。朝廷曾多次派人前往本家兒持修復工作,但均未能獲得當作功。景泰四年(1453年),景泰帝朱祁鈺召集廷臣朝議讓他們保舉治水人才,很多人都知道滿朝文武中最精曉水利方面常識的就是徐有貞了,是以紛紛上書舉薦他。于是徐有貞被錄用為左僉都御史,前去張秋(在今山東陽谷)治理黃河。
固然后宿世對徐有貞的評價眾口紛紜,但在治水這件工作上,沒人可以否認他的進獻。徐有貞達到堤壩破損河段后當即起頭逐段查抄,在確定修復方案后雇傭了近6萬平易近工,花了500多天時候,終于建造當作了一條長約160公里的河渠,當作功將黃河的河水引入大清河,進而經由過程濟南府入海。他還沿大運河建造了幾個水庫,構成一個澆灌系統,使山東海說神聊部大片地域的獲得了不變供水。
景泰七年(1456年),徐有貞因治水有功升任左副都御史,在宦途上終于大大標的目的前邁進了一步。不外對于同心專心想要入閣拜相的徐有貞來說,左副都御史的職務離他的方針還很是遙遠,甚至可以說是遙遙無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鈺突患沉痾。石亨、徐有貞、曹吉利等人聯手策動了“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辟。過后,徐有貞因定策之功升任翰林學士兼兵部尚書,入內閣介入機要政務。同年三月,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當作為明朝內閣首輔。
明英宗重登皇帝寶座后,當即對景泰帝重用的大臣睜開清洗,于謙首當其沖遭到毒害。因為于謙在之前的海說神聊京捍衛戰中曾立下大功,明英宗躊躇要不要殺他。徐有貞卻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言下之意就是說,不殺于謙,我們的復辟就當作造反行徑了,明英宗這才決議將于謙等人處斬。自古以來政治斗爭都是您死我活的較勁,當權者斷根本身的敵手其實一點都不奇異,只是此次他們殺的對象是名垂青史的于謙,所以明英宗朱祁鎮和徐有貞等人就難逃后宿世的罵名了。
徐有貞當作功入閣拜相,實現了他人生的最終方針。然而在龐大的權力面前,舊日的戰友很快就釀成了敵手。徐有貞與昔時一路介入“奪門之變”的石亨、曹吉利因爭權而彼此進犯,最終徐有貞在政治斗爭中落敗,被貶為庶平易近,流徙金齒(在今云南)。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曹吉利等人陰謀策動政變掉敗,石、曹二人及其浩繁翅膀都遭到撲滅性沖擊。遠在流放地的徐有貞因早與石、曹二人令人切齒,反倒是以受益。明英宗赦宥他的所有罪過,讓他回歸故鄉,盡興山川,安享晚年。
當作化元年(1465年),徐有貞獲準“冠帶閑住”,恢復官員身份,但仍失業在家。當作化八年(1472年)七月,徐有貞病逝,終年六十六歲。“多智數而反以智數敗,喜功名而反以功名終。患得患掉,亦忠亦奸,忽為正人忽為小人,其才有余,其德不足。”這句出自清朝學者方浚頤的評價是對徐有貞平生履歷最客不雅的寫照。
參考文獻:《明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