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節,新型冠狀病毒激發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讓全都城沒過上一個好年。而氛圍最嚴重的處所,依然是戰“疫”第一線的各大病院。甚至可以說,病院表里,是兩個宿世界。
病院外,人們至少還能吃上大年夜飯。病院內,則盡是內心不安的患者,和輾轉在擁擠的病患之間,不勝重負、只能委屈本身的醫護人員。
不久前微博上的一個視頻讓人揪心:一位醫護人員終于頂不住壓力在醫務室里大哭起來,四周的同事們有的上前撫慰,有的低著頭。重壓之下,辛勞和委屈無處紓解,解體的哭聲當作了獨一的發泄口。
在本該與家人團聚的大年節,還有一位醫護人員在連續串的忙碌之后,發現只有泡面充饑。特別的日子、突如其來的疫情、從身到心的怠倦……各種委屈涌上心頭,這一桶泡面當作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令人心疼的是,她還要為本身在私家微博上的發泄報歉。在抗擊疫情的危機時刻,每小我都沮喪、憤慨、絕望,而有些人卻連解體都要再三斟酌。有時,狠惡的情感確實需要出口,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神經解體,以及長久地壓制本身的情感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神經解體(nervous breakdown)指的是在一段時候內,個別陷入強烈的抑郁、焦炙,或感應壓力過大,以至于影響日常糊口和社會功能(Abrams, 2018)。
陷入神經解體的人,可能會有以下這些感觸感染和表示:
感受糊口中處處是壓力,仿佛要把本身壓垮
即使是很小的工作,也變得無法處置
陷入抑郁情感,好比極端的沮喪、絕望
對一切都損失樂趣和動力
睡眠欠好、掉眠或頻仍做惡夢
想要逃離糊口,甚至呈現自傷、自殺的念頭
表示出焦炙癥狀,好比嚴重、顫栗、心悸,甚至驚恐爆發
強烈的情感波動,或原因不明的情感爆發
感受本身“要瘋了”
……
可能導致精力解體的原因良多,包羅持續壓力、創傷、糊口遭遇劇變、小我或家庭經濟危機、精力疾病史等等。此中,一個很主要卻難以發覺的身分,就是對負面情感的壓制(emotional suppression)。
研究表白,日常平凡習慣于情感壓制的人,會更多地利用發泄(venting)的方式來應對壓力(Gross & John, 2003)。
可是,若是一小我老是壓制本身的情感,卻一向沒有機遇得以發泄,負面情感也不會自行排遣,而是會不竭被埋入我們的潛意識中。
長此以往,這些被壓制的負面情感,可能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形式顯露出來,例如頻頻的惡夢、俄然的情感爆發、難以詮釋的哀痛、抑郁或焦炙癥狀。
心理學研究發現,情感壓制也會為我們帶來其它負面影響:
*壓制情感,會讓我們越來越不歡愉比起那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人,壓制情感的人會更少感觸感染到正面情感,而更多地感觸感染到負面情感,包羅不真實的感受(feelings of inauthenticity;Srivastava et al., 2009)。
我們在壓制情感那一刻,也可以或許意識到,這樣做對本身是不坦誠的。就像是在心里對本身戴上了面具,一邊說服本身相信不妨、一切還好,一邊回避那個受傷的、不歡愉的本身。
*壓制情感,會讓我們越來越孤傲
持久壓制情感,會為我們的社會關系帶來負面影響,讓我們和四周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離(Srivastava et al., 2009)。
當壓制本身的情感時,您覺得本身是頑強的,但現實上,四周人會感受到您的“低氣壓”,感受您在抗拒ta們的接近和關心。這對關系也是一種毀傷。
值得寄望的是,持久的不歡愉、缺乏社會撐持,城市增添神經解體的風險。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走到解體的邊緣,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 人們需要維護自體態象,不但愿表露懦弱的一面
很多人抱有這樣的信念:“當作年人該當心里壯大”、“沒有懦弱面才是值得贊揚的人設”。而當我們追求這樣的自我形象(self-image)時,就會認為表達負面情感是薄弱虛弱、無助且幼稚的。
同時,我們也會隱約擔憂:若是我表達本身的負面情感,他人會若何對待我?會不會為此冷笑我?會不會感覺我是小題大做?萬一他們感覺我在博同情怎么辦?
別的,良多人一天中的大大都時候,都是在工作地址或黌舍渡過的。這些場所注重效率和產出,表達負面情感會顯得我們“不專業”、“不達時宜”。這也使得我們更傾標的目的于把情感埋沒、壓制起來。
2. 對于“情感化”的性別成見,讓男性和女性都選擇壓制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傾標的目的于壓制本身的情感;而且,越是習慣壓制情感的男性,越可能患上抑郁癥(Flynn, 2010)。
一向以來,人們遍及認為情感化(emotional)是女性特質。男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不許哭、不許示弱。在長大后,男性也會同化這些聲音,認為表達負面情感會顯得本身不敷有男人氣概,不敷“有擔任”。
別的,比擬起女性,男性也更輕易擔憂,本身若是在另一半面前顯得情感化,會在關系中處于權力衰勢(Seltzer, 2011)。
但另一方面,性別成見也讓女性更難表達負面情感。心理學家Leon Seltzer指出,很多女性在親密關系中默默壓制本身的情感壓力,是因為擔憂另一半認為本身“太敏感”。而這樣的評價自己就會讓人更受傷。
而在職場或黌舍里,也存在著針對女性的成見,即女性都是懦弱的、情感化的,缺乏抗壓能力。所以,一部門女性也會擔憂,若是在這些場所表達負面情感,就會被貼上懦弱的標簽,影響本身的小我成長。
3. 擔憂本身的負
面情感會影響主要他人
情感是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的(Hatfield et al., 1993)。但這種“傳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人們生成就有感觸感染他情面緒的能力,即“共情”的能力。共情是人們在碰到堅苦時彼此撐持的根本。
也就是說,其他人之所以會被我們的情感影響,是因為他們本家兒動選擇了關心我們,和我們一路分管疾苦和壓力,而不是如我們所擔憂的那樣,被動地染上壞表情。
若是您想要打破“壓制-解體”的惡性輪回,不妨從以下三方面測驗考試改變:
1. 標識表記標幟(labeling)您的負面情感
研究表白,我們越是不清晰本身事實體驗到了哪些情感,越是難以找到適合的調節體例(Vine & Aldao, 2014)。而標識表記標幟情感,也就是為情感定名,可以提高我們疏浚溝通情感的能力。
標識表記標幟情感的首要步調,是豐碩我們的情感詞匯(emotional vocabulary)。您可以在網上檢索情感詞匯表,去熟悉分歧的情感,領會它們的寄義。
接下來,您可以試著分辯統一種情感分歧的強烈水平。好比,去發覺本身在“有點嚴重”和“出格嚴重”的時辰,身體和心里別離有哪些感觸感染。
寫日志(journaling)也可以幫忙我們標識表記標幟情感。在把感觸感染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我們會去思慮本身的心里事實有哪些情感,以及它們帶給我們如何的體驗。書寫自己也是一種疏浚溝通情感、表達情感的方式。
2. 測驗考試“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
若是想要從底子上改變“壓制情感-發泄”的不良模式,可以測驗考試“認知重評”,試著從分歧的角度解讀發生在本身身上的事務,從中發現積極的、可能為糊口帶來改變的旌旗燈號。
例如,當我們在一段時候內頻頻遭遇掉敗,我們會感應很是沮喪、壓力很大,也害怕再度受挫。那么,在感應這些負面情感的同時,我們可否從中總結出經驗,在將來加以運用?我們是否更領會本身了?是否獲得了一些新的當作長?
3. 若是陷入神經解體,建議追求專業幫忙
有時辰,只有到情感解體的境界,我們才會意識到,在某一方面給本身施加了過多的壓力,或是有某些需要太久沒有被看到。是時辰停下來,賜顧幫襯本身的情感了。若是已經發生了神經解體,我們建議您實時追求專業幫忙。
疫情仍然嚴重。注重醫學防護的同時,也請大師務必做好自我心理關切。以上,祝大師平安然安。
KY作者 / Celia
編纂 / KY本家兒創們
References:
Abrams, A. (2018). What Is a Nervous Breakdown?. VeryWell Mind.
David, S. (2016). 3 Ways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Emo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lynn, J. J., Hollenstein, T., & Mackey, A. (2010). The effect of suppressing and not accepting emotion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s suppression different for men and wom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6), 582-586.
Gross, J. J., & John, 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Hatfield, E., Cacioppo, J.T., & Rapson,R.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96-99. Seltzer, L. F. (2011). Why We Hide Emotional Pain. Psychology Today.
Srivastava, S., Tamir, M., McGonigal, K. M., John, O. P., & Gross, J. J. (2009). The social cos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4), 883-897.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