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陽曲——代縣——代縣鐘樓——南口村——雁門關
 6820 陽曲——代縣
踏上開往代縣獨一的一趟列車6820,達到代縣小站,從火車站順著G108徒步3公里來到縣城,代縣遠不及平遙出名,可是卻很有古城的感受,縣城中間有座鼓樓,其樓上吊掛的“聞聲四達”巨匾是亞洲第一匾。
代縣在春秋時就存在了,屬晉。東漢時屬雁門郡,三國時為雁門郡治。隋開皇五年雁門郡改稱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為代縣。
 鼓樓
 在鼓樓后面坐上開往南口的中巴,車就在田間高卑的路上開著,開到了一個山腳下,那就是離雁門關比來的村子,南口村
 正值收成的季候,田里是掰下的玉米和收成的驢車,挨家挨戶前的路上都曬著新割下的標的目的日葵。
 玉米堆堆
 路邊是山上下來的小溪,順著狼藉的石灘流過,它跟蔚藍的天空一樣純凈。
 南口村離雁門關腳下還有5公里,到了雁門關腳下。走往雁門關的路就像走長城一樣,只是四周的風光更為滄桑和樸實。
 雁門關路
 關外望去,不見火食,近處遠處,金黃翠綠和蔚藍,三種顏色一向延長到了頭。
 雁門關,也是血滿沙場的處所,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汗青,自公元前4宿世紀至20宿世紀,發生在這里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抗日戰爭期間,就有不少愛國之士在這里流血犧牲。在通往雁門關的半山腰上,有一座抗日英烈的石碑,在此懷想一下他們。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海說神聊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回旋片刻,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愛崇第一關。”從戰國期間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計謀要地。海說神聊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疆場,楊家將士曾在此血染沙場。
 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工具兩翼,山巒升沉。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毗連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濱。
 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宇軒昂,門額別離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工具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并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于一旦。
 關隘
 雁門關
 END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