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支球隊為了獲勝而面臨嚴峻的挑戰時,這句話可能會用在體育運動中。這種說法源于在一種情況下別無選擇。"回到墻"暗示有一個對手在與一個或多個主角對抗。這可能是另一個拳擊手,另一支軍隊或另一支運動隊。在這種情況下,主人公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生存不得不奮戰,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
在中世紀,一座城堡的外墻被攻破,它的防御者背靠在城墻或塔樓上。也許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公元前480年的塞莫皮萊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斯巴達的兩個國王之一列奧尼達率領300人與波斯軍隊作戰。有少數演員加入其中,他們阻攔前進的軍隊三天,最后才被屠殺。在這場戰斗中,"回墻"無論是形象上還是字面上都是恰當的。軍隊駐扎在山海之間的一個狹窄的山谷里,如果它已經潰敗逃跑,那么士兵們無論如何都會被波斯騎兵屠殺。象征性的城墻就是希臘自己。如果他們不能保護希臘,那么波斯人就會把它摧毀,歷史上的軍事交鋒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支軍隊承受著來自另一支軍隊的巨大壓力,而且常常無處可去1940年在敦刻爾克的盟軍(主要是英國軍隊)尤其如此。1945年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Iwo-Jima)等城堡和島嶼的保衛者也是如此。"回到墻"經常用于體育場合。它指的是一支隊伍對另一支隊伍的進攻進行有力的防御。例如,在足球比賽中,一支球隊可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進攻上。另一支球隊背靠墻,但不知何故取得了勝利。拳擊中使用的成語"在繩子上"也有類似的含義。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