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希滕貝格圖形是一種具有分支、羽毛狀圖案的放電形式。它是以16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喬治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的名字命名的,他被認為是一種分形形式,它們是自然界中以越來越小的規模重復的模式,演示了一種稱為自相似性的...
利希滕貝格圖形是一種具有分支、羽毛狀圖案的放電形式。它是以16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喬治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的名字命名的,他被認為是一種分形形式,它們是自然界中以越來越小的規模重復的模式,演示了一種稱為自相似性的特性。
![]()
人與鉆。當代等離子體物理學的科學基礎是產生分支放電的基本原理,如利希滕貝格圖,或者說,當利希滕貝格圖形形成時產生的電能量樹,是由電介質的物理性質決定的。電介質是研究高壓電流通過絕緣體或一種能維持電場而幾乎沒有損耗的物質的電擊穿。靜電復印,或者說復印機使用的過程,也是基于靜電放電的原理首先在李希滕貝格的圖形中揭示出來的。格奧爾格·利希滕貝格對這些圖形的研究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他發現正負電荷顯示出非常不同的模式。正電荷圖形有多層次的傾向,而帶負電的圖形更像是人們把石頭扔進池塘時看到的不斷擴大的圓形圖案。影印技術依靠正負電荷的差異將圖像傳送到紙上。最初喬治利希滕伯格使用介質來生成圖形,例如樹脂或玻璃的絕緣體,涂有一層薄薄的硫磺或四氧化二鉛的粉末導體。這些最初的顯示器被稱為利希滕堡塵埃圖形粉末涂層中出現的表面電荷與人們在磁場中觀察到的鐵屑排列成一個圖案沒有什么不同。利希滕伯格圖形更像是一個自然的閃電圖案,從一個向外分支的圓形中心釋放出更均勻的能量利希滕貝格圖形一直延續到19世紀和20世紀,后來人們用照相膠片和電離氣體等介質來顯示分支放電。目前制作李希滕堡圖形的方法是用丙烯酸塑料塊作為絕緣體,通過這種絕緣體,在150千瓦范圍內產生非常高的電壓,這一過程產生高達500萬電子伏(MeV)的電子束,這些電子束能夠在停止前穿透丙烯酸基片約0.5英寸(1.27厘米)。通過旋轉亞克力塊或對多個區域充電,一個精細的三維圖形可以被創造出來。利希滕貝格圖形研究可能在醫學、電子等領域有許多實際應用,也是美國新墨西哥州桑迪亞國家實驗室Z設施核聚變研究的一個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