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Glass與Steve Reich、Terry Riley和La Monte Young一起在20世紀60年代引領了極簡主義的潮流,1937年生于巴爾的摩。他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開始學習長笛。他12歲時寫了第一首作品,15歲進入芝加哥大學,1956年19歲獲...
Philip Glass與Steve Reich、Terry Riley和La Monte Young一起在20世紀60年代引領了極簡主義的潮流,1937年生于巴爾的摩。他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開始學習長笛。他12歲時寫了第一首作品,15歲進入芝加哥大學,1956年19歲獲得學位。他曾嘗試過12音符作曲,但畢業時就放棄了,去茱莉亞學校學習拓展課程。
![]()
一個雙手叉腰的男子在一家鋼鐵公司當起重機操作員掙到學費后,回到茱莉亞入學,在1959和1961的碩士學位,與伯格斯馬和佩里切蒂一起學習,然后在Aspen參加MiHaod的暑期課程。在朱利亞德的時候,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流派,為舞蹈打分,并研究了電影評分,為他后來的各種各樣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工作。格拉斯獲得了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的資助,后來又獲得了富布賴特(Fulbright),這使他得以在巴黎與納迪亞·布朗格(Nadia Boulanger)一起學習兩年。在巴黎,他被雇來描述西塔(sitar)演奏家拉維·尚卡爾(Ravi Shankar)的音樂,印度音樂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1967年回到紐約之前,格拉斯游歷北非和印度,回到紐約后,他和里奇開始在彼此的合奏中表演,并分析對方的作品。隨著格拉斯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他還成立了菲利普·格拉斯樂團,他為菲利浦·格拉斯創作了大部分作品,而菲利普·格拉斯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唯一表演者極簡主義的作品達到了頂峰,他后來的風格被稱為"最大主義",1976年他的歌劇《海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首次亮相,這部歌劇主要側重于舞蹈、電影和戲劇的音樂,而不是音樂會表演他的1980年歌劇《薩蒂亞格拉哈》(Satyagraha)講述了甘地,1984年的歌劇《阿克納滕》(Akhnaten)講述了一神論的埃及法老。格拉斯繼續與其他藝術領域的同事合作,包括《漢堡山》(Hamburger Hill)和《杜魯門秀》(the Truman Show)的電影配樂,以及《koyaaniqatsi:生活失衡》(live Out of Balance),戈弗雷·雷吉奧1982年的第一部三部曲電影,通過音樂和圖像并置探索自然、人類和科技之間的關系。其他合作者包括艾倫·金斯伯格、保羅·西蒙和拉維·尚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