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超級大國"這個詞有很多含義,但最近的一個是在2003年,當時《紐約時報》記者帕特里克·泰勒(Patrick Tyler)將全世界的民意力量描述為第二個超級大國。許多激進主義組織抓住了這個概念,這個詞的用法迅速傳播開來,出現...
                    
                    
                        "第二個超級大國"這個詞有很多含義,但最近的一個是在2003年,當時《紐約時報》記者帕特里克·泰勒(Patrick Tyler)將全世界的民意力量描述為第二個超級大國。許多激進主義組織抓住了這個概念,這個詞的用法迅速傳播開來,出現在從著名報紙到激進分子通訊的一系列出版物中。
![]()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超級大國"是美國,一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世界其他地區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在20世紀的許多時候,俄羅斯是"第二個超級大國",因為許多人認為俄羅斯有能力在戰爭中與美國較量,盡管傷亡可能會相當大。然而,隨著俄羅斯實力的下降,在全球權力結構中留下了一個空白,使美國得以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2003年,2月15日,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了抗議活動,抗議活動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這些事件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顯示了全球對戰爭的厭惡。泰勒在書中描述了公眾輿論作為第二個超級大國的表現,許多人認為這意味著激進主義和全球輿論可能會改變政府事件的進程。一些人還認為,歐盟可以憑借自身實力成為第二個超級大國,因為其各個成員國都表現出顯著的組織化傾向,而歐盟在成立后不久就開始成為全球政治的一支力量,這得益于其成員國的集體經濟和政治力量從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到綠色和平組織,許多知名人士和組織開始談論第二個超級大國在全球政治中的作用。盡管激發這個詞的大規模反戰抗議活動是無效的,許多人仍然相信,個人有能力影響他們的政府,正如一位記者所說,團結的"人心"可以對世界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