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不存在的多面體
下圖中這個標致的球體模子,是加拿年夜滑鐵盧年夜學的計較機科學家克雷格·卡普蘭用紙板和透明膠帶組裝而當作的。它看起來就像美國建筑師巴克敏斯特·富勒發現的網格穹頂,或者像一種新條目足球。它由4個正十二邊形和12個正十邊形組成,此外它還留有28個等邊三角形外形的缺口。
但這里卻有一個年夜問題:這種球體模子在數學上是不成能存在的。這些正多邊形本應不會在每個極點上完全對齊,所以它們無法組成這個球體模子。
那么為什么在實際中可以做當作這個模子呢?本來在組合的時辰,每個紙板城市微微地發生扭曲。卡普蘭暗示,紙板的扭曲發生了一種“蒙混過關的身分”,能使得本該不成能的工作變為了可能。
卡普蘭的模子,只是美國數學家諾曼·約翰遜在上個宿世紀60年月發現的數學現象中的一個新例子。那時的約翰遜,正盡力完當作一個由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就起頭的項目:輯錄所有完美的凸多面體。例如,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且每一個極點結構都是一樣的凸多面體,叫做正多面體。它總共只有5種,別離是正四面體、立方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若是你用2種以上的正多邊形構成一個凸多面體,且要求所有極點結構都不異,那么你可以獲得13個阿基米德立體,以及無數種正棱柱(兩個不異的正多邊形被多個正方形毗連起來)和正反棱柱(兩個不異的正多邊形被多個等邊三角形毗連起來)。阿基米德立體、正棱柱和正反棱柱統稱為半正多面體。

若是用2種以上的正多邊形構成一個凸多面體,但不要求所有極點結構都不異,那么除了半正多面體,還會有幾多種多面體呢?1966年,約翰遜發現了92個如許的多面體,現統稱為約翰遜多面體。他猜測本身已經找全了,幾年之后,俄國數學家維克托·扎格勒爾證實了這一點。
然而在尋找這些多面體的時辰,約翰遜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他用紙板來搭建想要尋找的外形,因為知足要求的多面體不會良多,他認為任何不成能的環境都能很快閃現出來。但事實上,他用紙板搭建出了良多個如許的多面體,但顛末數學闡發后,發現它們本應不存在。約翰遜細心一看,發現這些多面體的紙板都發生了扭曲,好比某個面扭曲得不像正方形,或者某個面變得不承平坦。約翰遜拿著鉸剪試著對某些面進行修剪,使得各個面的紙板不再扭曲,可是修剪完后,各個面就不都是正多邊形了。
這些差一點點就當作為完美的多面體,被稱為擬約翰遜多面體。那時的約翰遜并沒有太在意這種多面體。然而此刻,擬約翰遜多面體不僅吸引了卡普蘭和其他數學家的樂趣,并且被算作“差點就對的數學”的一個典型例子。
差一點就騙到你
差點就對的數學并沒有嚴酷的界說,它凡是就是指那種差一點就知足要求的,或者差一點就準確的數學現象。其判定尺度,也同時是基于人的體驗。今朝,卡普蘭在尋找新的擬約翰遜多面體的時辰,根基上是依靠于經驗。若是你當作功地搭建了一個不成能的多面體,而且與要求很接近,那么你就找到了一個擬約翰遜多面體。

很多古老的問題就屬于差點就對的數學。例如,尺規作圖三浩劫題——三等分角(三等分一個肆意角)、化圓為方(作一個正方形,使它的面積等于已知圓的面積)和倍立方(作一個立方體,使它的體積是已知立方體的體積的兩倍)——看起來很輕易解決,但最終被證實是不成能的,你最多只能找到一些近似的方式。
不外在很多時辰,“差點就對”往往意味著“差一點就騙到你”,可以拿來看成一個數學打趣或惡作劇。好比左圖中,上面阿誰直角三角形被切當作四個部門。這些部門從頭組合為下面的直角三角形時,會多出一個正方形的空地。那么,這個空地是從哪里來的?
這個謎題被稱為“掉蹤的正方形”,它是由美國業余魔術師保羅·嘉理在1953年提出的。謎題的解答很簡單,但很多人都很難想到。圖中上下兩個年夜“三角形”其實不是真正的三角形,因為斜邊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一個小彎折:藍色三角形斜邊的斜率為0.4,而紅色三角形斜邊的斜率為0.375。這一不同很難被人所察覺,于是就導致了這個看似悖論的謎題。

此外,在美國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的某一集中,還呈現了一個令很多人年夜吃一驚的等式:398712+436512=447212。這似乎直接否認了費馬年夜心猿意馬理,即當n年夜于2時,xn+ yn= zn的方程是沒有整數解的。若是你把這些數字輸入一個袖珍計較器里,你會發現這個等式似乎是當作立的。但若是你有能顯示更多位數的計較器,你會發現398712+436512開12次方的成果為4472.0000000070592907…,而不是4472。固然差值竟然小于1億分之一,但等式其實并不當作立,所以費馬可以安心了。
就差一點也有效
在日常糊口中最有效的一個差點就對的數學,就是27/12的成果是1.498307…(就是27開12次方)幾乎等于1.5。這是西方音樂的十二平均律的根本,也是鋼琴在每一個純八度音程有12個鍵的原因。
音程就是兩個單音之間的頻率凹凸關系。好比純八度音程和純五度音程——頻率比為2∶1的兩個單音之間的音程被稱為純八度音程,頻率比為3∶2的被稱為純五度音程。

在音樂的成長過程中,音樂家們但愿有一套尺度,能發生出一組單音序列,并且相鄰兩個單音的音程得是等比的,如許就便利調試各類樂器。若是該尺度發生的單音,還能構成純八度音程、純五度音程等各類常見音程,那將是一個很完美的工作。那么怎么能“包含萬象”呢?后來,音樂家們提出了一個尺度,將八度的音程按頻率等比例地分當作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即小二度。一個年夜二度則是兩等份。每兩個相鄰的單音之間的頻率比為21/12。這種發生一組單音的法子就是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發生的一組單音中,每個單音后的第7個單音,與本來的單音的頻率比則是27/12,約為1.498307,年夜致與3/2相等,這兩個單音的音程就是一個純五度音程。于是,這種“差點就對”使得十二平均律發生的單音,除了能構成純八度音程以外,還能近似地構成純五度音程。其他近似的“差點就對”,還能讓十二平均律發生的單音年夜致構成純四度、年夜三度等音程。于是,現代樂器的制造,都采用十二平均律來確定單音。
另一些差點就對的數學,卻能給數學自己帶來重年夜的影響。例如,拉馬努金常數eπㄏ163,約等于262537412640768743.99999999999925,很是接近整數。按理說,e、π和ㄏ163都是無理數,它們組合在一路竟然很是接近一個整數,這是一件很是神奇的工作。數學家認為,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某種更深一層的數學紀律導致的。具體的原因詮釋起來比力復雜,但可以透露的一點是,該問題與數字163有關。此外,這個問題激發的聯系與怪獸月光理論(見“拓展閱讀”)很近似。
總之,真實宿世界往往是不完美的,然而差點就對的數學卻能給實際帶來一些近似的完美。就像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物種一樣,很多數學家起頭對這種數學發生了極年夜地樂趣。對它們的進一步研究,必定還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拓展閱讀
怪獸月光理論
故事是如許的:1978年,英國數學家約翰·麥凱提出了一個既簡單又怪僻的等式:196884=196883+1。第一個數字是196884,它是j函數的系數,而j函數是數論中的一個主要的多項式。而196883是與一個叫做怪獸群的數學對象有關的數字。很多人看到這個等式可能會聳聳肩,然后就略過了,但這個等式卻引起了一些數學家的樂趣,他們決議細心研究。最終,他們發現兩個看似無關的數學范疇——數論和怪獸群——竟能聯系起來。這種聯系是所謂的怪獸月光理論,它甚至可能對其他學科帶來更普遍的意義。例如,美國聞名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就猜測,把怪獸月光理論與弦理論連系起來,也許能獲得一個描述量子引力的新模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