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蜥腳類恐龍Ingentia prima的重建圖,展示了其改良的近似鳥類的呼吸系統——具發財的頸部氣囊(綠色布局)。肺為圖中的棕色部門。

▲糊口于晚三疊紀(2.1-2.05億年前)的Ingentia prima重建圖。身體全長8-10米。
阿根廷的一個考古小組挖掘出的一具距今2億年的恐龍化石表白,這種體型復雜的生物在地球上保存的期間遠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要早。這一發現7月9日刊發在《天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志上。
這一化石種被定名為Ingenia prima,其塊頭年夜約是三疊紀期間體型最年夜的恐龍的3倍,化石發現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以西1100公里的圣胡安省(San Juan)的巴爾德利耶斯遺址(Balde de Leyes)。占地數千公頃的這個遺址于2001年被初次發現,截至2014年已挖掘出數百具化石標本。這一區域在三疊紀末期為熱帶草原生境類型。
“當我們發現它的那一刻,就意識到它不同凡響。它的身段是所有恐龍中最高峻的,這是最令人驚喜的一點。”阿根廷圣胡安年夜學的研究人員、論文的作者之一Cecilia Apaldetti說:“這一物種呈現出一種今朝為止還不為人知的發展策略,同時表白了龐大化的發源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
她彌補道:“這些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它們修長的脖子和從頭至尾巴增添了其辨識度,且人們很輕易將其與其他蜥腳類恐龍區分隔。”
在發現這具化石標本以前,人們認為龐大化始于約為1.8億年前的侏羅紀。
該論文的另一作者Ricardo Martinez認為,Ingenia prima糊口于“晚三疊紀,年夜約是2.05億年前。”
研究小組一向致力于研究三疊紀期間,也就是恐龍剛起頭呈現的地質年月。第一批恐龍的體型較小,但它們朝著龐大體型進化,以匹敵捕食者。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Ingenia prima是第一種達到龐大化的恐龍,盡管它的體重遠遠輕于白堊紀末期(1.45億年至6千6百萬年前)最年夜的蜥腳類恐龍的70噸,其骨組織堆集的速度年夜于同期間糊口于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的其他物種。
Ingenia prima的骨骼碎片顯示出其周期性和季候性的發展,它的骨組織與其他蜥腳類動物分歧,使其可以或許快速發展。其骨骼的另一特征是具有空腔,從而加倍簡便。
據信這個物種可以長到8-10米高——今朝發現的這個標本正處于發育階段,有6-7米高——重約10噸,半斤八兩于2到3頭非洲象。
編譯:燈絲 審稿:alone
責編:南熙
文章出處:百度知道日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