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有云:“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意指琥珀是山君流下的眼淚。但這些也不外是傳說,依靠了人們用琥珀來趨吉避兇、鎮宅安神的愿望。
而科學上的“琥珀”現實是遠古樹脂形當作的透明化石。在樹脂滴落的過程中包裹了小蟲、草籽等小工具,因為琥珀具有很是好的密封感化,它們得以跨過億萬年的光陰無缺地保留至今,繪聲繪色,如同時候膠囊一般。有時辰,膠囊里還會有驚喜,好比,一條蛇……
這不是打趣!繼琥珀“煎餅鳥”、恐龍琥珀之后,中外研究團隊初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一條來自億年前的“蛇寶寶”。
琥珀里的“巨型生物”?
或許,你的第一個疑問是:這塊琥珀得有多年夜?要用鍋裝嗎?現實上,它是很小的一塊↓↓↓

賈曉密斯與緬甸曉蛇琥珀
(圖/張珂語 攝)
意不料外,驚不驚喜!來自上海的賈曉密斯恰是“蛇寶寶”琥珀的保藏者。其實之前發現的恐龍琥珀里面有條恐龍從頭至尾巴,長如許↓↓↓

冉浩與琥珀恐龍
你看,恐龍從頭至尾巴的琥珀都這么小,包著蛇應該算不小了吧?有趣的是,琥珀蛇和琥珀恐龍這兩個發現的本家兒導研究人,都是中國地質年夜學(海說神聊京)的邢立達教員。他還曾在琥珀中發現過整只鳥,一截小手指那么年夜的鳥……

邢立達博士在加拿年夜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不雅察琥珀標本

邢立達,邁克爾·考德威爾,蘭德爾·尼達姆和白明在中科院動物所
總體來說,琥珀里包住的工具不會太年夜。若是是包住了脊椎動物,那也必然會是小型脊椎動物。一般只能是小小鳥的同黨或身子、小小恐龍的從頭至尾巴或者一條小小蛇。而這種體型的脊椎動物并不多見,是以如許的標本長短常珍貴的。比擬化石那骷髏架子狀況,琥珀里的動物還有一部門“血肉”,保留狀況接近“僵尸年夜粽子”,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細節,發現更多信息。
琥珀“蛇寶寶”真臉孔首表態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條“曉蛇”吧。
不消思疑,沒有寫錯別字,這條小蛇的名字就叫——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發現于緬甸克欽地域,和恐龍琥珀的產地不異,距今年夜約0.99億年,那恰是中生代的最后一個期間——白堊紀。至于“曉”則是一個多關的用詞,一方面申明蛇“小”,另一方面標的目的賈曉密斯致敬,最后一方面,還有拂曉之意,暗示了這條蛇的原始。

琥珀曉蛇和對應的CT重建
(圖/白明攝)
那這條蛇有多原始呢?研究團隊不僅對琥珀進行了顯微攝影,還操縱顯微CT手藝對標本——一種可以或許對細小樣本進行內部掃描的手藝,對它進行了掃描,然后再經由過程數據重建獲得樣品的三維模子。如許一來就不消敲碎琥珀去研究里面的樣本……經由過程三維重建,最終,我們看到了如許的布局:

琥珀曉蛇的CT重建
(圖/白明 攝)
經測量,這個琥珀蛇的個別長4.75厘米,保留了鉸接式的顱后骨骼,包羅了約97枚椎骨、肋骨和部門皮膚。這97枚椎骨中的前87節加上肋骨組成了軀干,剩下10節組成從頭至尾部。標本的每一椎骨都很是小,軀干的椎體長約0.5毫米,從頭至尾椎長約0.35毫米,在尺寸和形態上與管蛇科紅從頭至尾管蛇(Cylindrophisruffus)的新生蛇較為相似。所以,這很可能是一條方才孵化出來不久的小蛇。它生前也許是如許的↓↓↓

緬甸曉蛇回復復興圖
(圖/劉毅 畫圖)
不外,若是你細心不雅察就會發現,從圖片左邊的蛇頭標的目的后找,這條蛇似乎沒有從頭至尾巴,只有半條的樣子。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也是這么想的。他們做了一個估量,按照同時代的一些蛇類頸椎與軀干椎可以達到150多個來推算,這條蛇大要還應該有幾十個椎骨。以此推算,若是標本完整,這條琥珀蛇年夜約長9-10厘米。
經由過程比對,研究人員發現緬甸曉蛇的顱后骨骼與其他白堊紀岡瓦納蛇類的骨骼化石相似性極高,如阿在根廷發現的距今9000萬年的狡蛇(Najash)和恐蛇(Dinilysia)。研究人員將緬甸曉蛇插手到早期蛇類的演化布局中后也發現,緬甸曉蛇的位置在基干岡瓦納化石蛇類和蛇類冠群之間——換言之,從進化的角度上來說,緬甸曉蛇的位置正好在白堊紀的古蛇和現代蛇類之間,或者說,是一個過渡位置。它沒準是現代蛇類的祖先。所以,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小家伙。
琥珀“蛇寶寶”帶來極佳的演化線索
既然如斯古老神秘,那這塊琥珀還能帶給我們哪些信息呢?
起首,我們之前也提到了,比擬大眾化石來說,琥珀“蛇寶寶”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帶有肌肉等軟組織布局,固然這些布局已經分歧水平地碳化,但仍能幫忙我們領會古蛇的肌肉是若何生在骨骼上的,一方面可覺得大眾化石的組織重建供給證據,另一方面經由過程和現代蛇類的比力,就能找到蛇類演化過程中的一些線索。
此外,琥珀還能為我們供給那時的古情況信息。與此次琥珀曉蛇一同發現的,還有一塊帶有蛇皮的琥珀,后者應該是較年夜型蛇類所蛻下的一小塊皮。

琥珀中的蛇皮
(圖/Ryan C. McKellar 攝)
這兩塊琥珀都富含蟲豸、蟲豸糞便和植物殘留物,供給了怪異的叢林生態系統記實。緬甸琥珀中發現的其它一些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都表白,這是一個包含有淡水棲息地的、潮濕暖和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部門琥珀叢林亦瀕臨海岸線。
有趣的是,白堊紀幾乎所有已知蛇類都表示了水生順應性或發現于河道沉積物中,而沒有陸地糊口的記實,或者說,此前所知的白堊紀蛇類大都都是水生的。是以,人們傾標的目的于認為那時的蛇類還沒有登上陸地。而緬甸曉蛇是初次在中生代叢林情況中發現的蛇類,表白早期蛇類比我們之前想象地更為多樣,它們已經起頭順應陸地的糊口。
作者/ 冉浩
科普作家、動物研究者、物種網站長
本文由常識就是力量原創首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