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創傷”這個詞時,我們輕易聯想到的是它給個別成長帶來的各類不良的影響。
然而,近年來心理學家在針對各類創傷事務的研究中發現,有一部門履歷過持久的凌虐、絕癥、至親離宿世、戰爭、可駭襲擊等創傷事務的人們,反而從這些履歷中獲得了積極的小我當作長。這些人被稱號為“幸存者”。
幸存者這個詞,一方面代表他們履歷了負面的人生體驗,同時更是一種力量的表現——這個詞強調了“他們有力量渡過了那些負面事務”。
1995年,Richard Tedeschi 和Lawrence Calhoun提出了“創傷后當作長”(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創傷后當作長是指一部門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生命際遇抗爭之后,所履歷的積極的心理轉變:在創傷后,個別成長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順應程度、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識。
不是每一個履歷過創傷的人,城市發生“創傷后當作長”,那么,是什么讓一些人發生了如許的創傷后當作長呢?它是若何發生的呢?


在聊創傷后當作長之前,我們需要起首領會,我們所說的創傷是什么意思。
按照APA(1994)的界說,創傷性的事務是指與(現實的或威脅性的)滅亡或嚴重危險相關的事務,表露在如許的事務中會使人感應害怕、可駭、無助的情感。
Tedeschi(2012)認為,可以或許激發創傷的事務往往包含以下特征:a. 事務的發生是俄然的、令人不測的或不平常的;b. 凡是包含身體上的危險,或者感應生命受到威脅;會使人發生掉控的感受。在一些特心猿意馬人生階段的發生的創傷事務更輕易使人懦弱,好比童年及20歲前后。
然而,研究者卻在一些幸存者身上發現,在與創傷性事務抗爭的過程中,盡管疾苦仍未消逝,但他們也履歷了一些新的、積極的心理轉變。好比,針對被關押在越南牢獄長達8年的前戰犯的研究中驚奇地發現,他們傍邊的年夜大都人在被釋放后,都履歷了持續不竭的積極的小我當作長。并且,那些履歷最惡劣處境——頻頻的熬煎、饑餓和肉體危險的人,積極的當作長會比他人更顯著(Fretwell, 2013)。
Calhoun稱,在他所研究的案例中,年夜約有35-75%的幸存者履歷了分歧水平的創傷后當作長(Kushner, 2016)。
這種當作長是若何發生的,它是創傷的直接成果嗎?謎底是否認的。
Tedeschi(2004)認為,盡管名為“創傷后當作長”,但在此中,促當作當作長最關頭的身分并不是創傷自己,而是幸存(surviving)的過程——是測驗考試與創傷抗爭、最終幸存下來的過程,決議了我們能在多年夜水平上獲得當作長。盡管我們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系統性地測驗考試給創傷付與意義,或者從中尋找創傷的益處,但當我們做出盡力時,這種當作長是真實存在的。
在每個履歷創傷的個別身上,創傷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正面影響都是并存的。只不外在每小我身上這二者的配比分歧。有一些人可以或許不竭經由過程“幸存”的過程,降服負面影響,讓本身發生更多的正面影響。從這個角度說,創傷后當作長既是一種過程,也是這個過程所發生的成果。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也曾見到過一些令人贊嘆的“幸存者”。他們中有的人曾在童年蒙受過怙恃的嚴重的凌虐,有的有過給身體上極年夜疾苦的疾病抗爭多年的履歷,還有的曾經置身于一段布滿了危險與不安的關系。但在和他們的接觸中,你不僅很難察覺這些創傷留下的疤痕,他們甚至顯得比一般人加倍頑強和敞亮。

* 當我們與創傷性事務抗爭時,可能會獲得以下3個方面的當作長(Tedeschi & Calhoun, 1996):
1. 自我的改變
不知道經受過創傷的你,是否曾經如許想過:“再壞的環境也不會比此刻更壞了,還有什么事是我不克不及應對的呢?”
在憑借盡力渡過創傷后,我們城市發現:本身比想象中加倍壯大。研究發現,應對和處置創傷的履歷,讓幸存者們加倍可以或許自我依靠,獲得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的晉升,改變了一些對本身的觀點。
他們對本身應對困境能力的自我評估會提高,并且也會更相信本身在將來碰到堅苦時會有能力去向理(Tedeschi, 1996)。這是因為我們會把本身在一次艱難情境中的幸存過程,更普遍地加以總結和推論。
2. 與他人關系的改變
針對沉痾新生兒的母親、以及掉去怙恃的個別的研究發現,有60%的人都認為本身從這個過程中有所受益。20%的人陳述說,這段履歷使得她們的家庭關系加倍親密 (Affleck, 1985)。這是因為,創傷履歷使他們意識到與他人的關系有多主要,以及損失親密的人可所以一件何等敏捷的工作,從而更愛護保重和他人的關系(Malinak, 1979)。
一部門被怙恃輕忽、凌虐過的孩子,也會對家庭以外賜與了本身愛的人(伴侶、教員、情人)等,有著更多的愛護保重和感恩之心。這種愛護保重會讓他們擁有更慎密的關系。
此外,創傷也是一個機遇,讓我們從頭找到曾經被輕忽的社會撐持系統。受到創傷時,我們愿意自我表露的水平會比以前更多,這種自我表露則可以或許使我們尋找到合適的社會撐持。當獲得了回應時,我們會大白當本身處于堅苦中時是可以依靠他人的,愿意接管他人的幫忙。在被強奸的女性的陳述中,有25%的人都說因為受危險的事務,而和原本疏遠的家人增進了關系(Burt, 1987)。
同時,我們也會因為本身體味過疾苦,而對他人的疾苦加倍敏感,我們是以釀成一個更有關切的人。這一點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關系。
3. 人生哲學的改變
除了對本身和他人觀點的改變,和創傷抗爭的過程還會改變我們對人生的觀點。在被查出癌癥的女性身上,表示出了如許的轉變:她們起頭對人生的優先級進行調整,對本身該正視什么有了新的判定,好比,會更賞識本身的人生價值,讓本身活得更輕松,更享受糊口(Taylor, 1984)。
從持久來看,與創傷斗爭的過程最終加強了幸存者們的精力崇奉,使他們人生的意義感加強。他們會獲得感情上的釋然,并成立起新的人生哲學,好比,相信好的工作和欠好的工作城市在統一小我身上發生,而這并沒有什么(Aldwin, 1994)。


關于創傷后當作長是若何發生的,Tedeschi和Calhoun(2014)提出了創傷后當作長模子(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如圖所示,創傷后當作長的發生軌跡往往是如許的:

來歷:A 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Tedeschi, 2004). 漢化/隋真
1. 起首,當個別履歷創傷事務后,我們會在三個方面受到重年夜的挑戰:
· 在辦理哀思情感上的挑戰,即若何節制和處置本身的極端負面情感;
· 在人生圖式、信念、方針上的挑戰,即若何處置本身對宿世界的根基熟悉和信念的思疑,成立起新的、更高級的價值不雅和方針;(當創傷讓你思疑人生,你還得想法子從頭樹立對宿世界的根基熟悉和信念)。
· 在糊口敘事上的挑戰:若何解脫疾苦的敘事,成立起新的敘事方式。敘事,即我們若何講述本身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存眷了什么,若何解讀細節,不僅展示了我們(已經)是如何的人,也同時塑造著我們將當作為如何的人。對創傷的敘事,對象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本身,但城市強逼我們去直面創傷事務,直面臨人生意義的追問。
2. 年夜大都的個別會進入頻頻的思慮,即沉思(rumination)。一起頭,沉思年夜多仍是無意的(automatic)、侵入性的(intrusive),這些思路會主動進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不由自立地頻頻進行和創傷相關的思慮。
在沉思的過程中,有一部門人可以或許本身減輕哀思的情感,對被動的沉思過程進行辦理,進入本家兒動、有意的沉思。還有一部門人,則會去外界追求撐持。他們會經由過程溝通、禱告等體例來對他人進行自我表露,并從其他楷模人物(好比心理咨詢師)那邊獲得關于若何認知、若何處置的榜樣進修和撐持,獲得糊口敘事的新視角,從而進入本家兒動的沉思。
3. 進入有意的沉思后,個別就能慢慢改變認知圖式(即你熟悉宿世界的一些根基框架)和敘事體例,進行新的意義發現,從而獲得創傷后當作長,并獲得人生聰明。獲得人生聰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會使我們“不竭地均衡反思與步履,權衡已知與未知,更可以或許接管人生的各種矛盾之處,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與人類存在相關的根基問題”。


Zoellner(2006)認為,在“創傷后當作長模子”中包含著幾個主要的認知策略,他們對創傷后當作長有著主要的鞭策感化。
· 積極的認知重評
(Positive cognitive re-appraisal)
積極的認知重評,指的是用一種更積極的體例去理解發生負脾氣緒的事務。它是一種“先行存眷”的情感調節策略,即不要比及對情感做出反映,而是在發生和領受情感的那時,就對情感進行從頭詮釋。
認知重評是讓幸存者感應壯大、可以或許節制和辦理艱難情境的最有用策略(Castro, 2016)。
認知重評的過程包羅:當我們碰到一件讓本身感觸感染到負面情感的事務時,先試著識別本身的負面情感,給他們打標簽,好比“我起頭有憤慨的情感了”或者“我感應很焦炙”。然后,系統地從頭闡發這件事對我們小我發生的影響,以新的、樂不雅的體例去論述和評價創傷,闡發它對我們此刻和此后的人生的積極意義。
· 有意的沉思(deliberate rumination):
對于創傷后當作長而言,有意的沉思指的是“對于意義追求、問題解決、回憶和等候的頻頻思慮”(Martin, 1996)。如前文所說,履歷創傷事務后,我們往往會進步前輩入無意的沉思,再進入有意的、扶植性的沉思。當有意沉思和積極重評接踵發生的時辰,創傷后當作長的水平最高。
· 接管式應對(acceptance coping):
在對9·11創傷人群的研究中,利用“接管應對”策略,即在應對創傷時,安靜地接管已經發生的創傷事務,接管不克不及改變的工作,是可以或許促進創傷后當作長的一項主要策略(Butler et al., 2005)。相反,若是采用防御性應對,即對災難性事務表示出否定、憤慨,則晦氣于個別積極的當作長。
· 追求意義感
2013年頒發于PNAS的研究發現,歡愉感和意義感往往并不重疊,歡愉感往往更注重當下和利己,意義感則更久遠和利他;并不是歡愉感高的人意義感就必然越高,反之亦然。那些陳述負面事務和疾苦掙扎(歡愉感較少)的個別,人生的意義感更強,他們需要意義感,才得以在窘境中維持信念,相信本身是在獲得更久遠的、更弘大的人生獎賞。
研究也證實,若是一小我的意義感比力強,他們可能會更好地獲得創傷后當作長。在針對創傷人群的研究中發現,若是個別具有較強的意義感(感覺宿世界是有意義的,正面和負面的履歷都是有意義的,并愿意去追求意義),那么他們就會更好地獲得創傷性當作長(Zoellner, 2006)。
科胡特曾經說,“我印象中最具締造性的生命,是那些盡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創傷,但(經由過程各類路子)可以或許找到朝標的目的內涵完整性的方式,從而獲得新布局的個別。”這也合適我們本身做臨床工作、以及在KY不雅察到的實際。
還有人說,曾經履歷過的創傷會形當作一道傷疤。這可能是真的,但一道傷疤,同時也是一枚勛章。它提醒著你曾經有過的抗爭、取得的勝利。
對于有些人,在世的感受,像一座山岳連著一座山岳,一場戰爭連著一場戰爭。似乎比一般人更難,有時感覺看不到絕頂和但愿。但若是你停下來看看本身,你會發現這些攀緣和戰斗的成果,已經在你身上留下了“好的成果”,而你也是以長出了一身屬于你本身的鎧甲。

以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