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的經濟賬:熱鬧之外,大有門道
經由過程音樂節“穿針引線”,拉動其他相關財產間接盈利
2000年,迷笛音樂黌舍的校長張帆自掏腰包在黌舍會堂舉辦了一場搖滾大Party,這是中國音樂節的最初形態。然而,張帆無論若何也想象不到,十多年曩昔了,現在中國每年能產出近5億元的音樂節表演票房。
據道略音樂財產研究中間發布的《2016中國音樂節年度陳述》統計,“與2015年比擬,全年表演票房4.83億元,同比漲幅42.5%。”
然而,在看似繁榮的氣象背后,部門音樂節的“巨虧”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2012年當作都大愛音樂節,6000萬元的高投入僅僅換回300萬元暗澹票房,吃虧額高達5000多萬元。
大愛音樂節絕非孤例。道略音樂財產研究中間首席闡發師毛修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今朝國內盈利的音樂節僅有20%擺布,大部門屬于賠錢賺吆喝。即便如斯,每年新增音樂節的數目仍遠跨越裁減的數目。”
中國的音樂節一方面仍遭遇著“賠錢賺吆喝”的市場查驗;一方面卻“攻城略地”,其數目在十余年間從0躍升至202。
盈利狀況臨時不盡如人意的音樂節市場,何故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和機構插手?這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經濟邏輯?
越來越貴的音樂節
對于中國音樂節的“井噴式”增加,自力音樂品牌JZMusic創始人任宇清感到頗深。
2005年,他在上海舉辦第一屆爵士上海音樂節時,全國音樂節還屈指可數。彼時,張帆開辦的第六屆迷笛音樂節也才第一次正式對外售票,而沈黎暉的摩登天空音樂節還未開啟。
在他印象中,早期的音樂節起首是一種情懷,然后才是一弟子意。
任宇清的職業樂手生活生計始于1993年,其組建石頭樂隊,先后在何勇、崔健等人的搖滾或爵士樂隊中任貝斯手;2001年從新加坡留學深造回國后正式踏上爵士樂之路;4年后開辦爵士上海音樂節,不雅眾數從最初的3000人成長到此刻的50萬人,當作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二大的爵士音樂節。
他發現,音樂節的當作本正在變得越來越貴。2014年,爵士上海音樂節十周年時代,音樂節3天投入1800萬元。做當作如斯規模的音樂節,僅靠情懷是不敷的。
“以前音樂節若是有萬萬元投入,會被嚇死。但電輔音樂走熱后,這底子就不算什么——電音舞臺要炫,DJ又貴,(嘉賓)甚至要坐私家飛機。”他說。
毛修炳深有同感。他告訴本刊記者,一項調查顯示,現在舉辦萬人以下的小型音樂節,單日當作本就要200萬元擺布;而萬人以上的大型音樂節,單日當作本更是要500萬元擺布。
而如斯規模的“生意”,其當作本并非復雜。
以15萬人規模的肇慶鼎湖山音樂節為例,整體投入2000萬元,表演資本及勾當宣傳就占有了費用的60%,舞臺搭建、導演團隊僅占20%,項目運營、根本舉措措施及安保費用則占20%。
“出于打響品牌、吸引不雅眾、包管票房的考慮,音樂節不得不邀請一些知名樂隊或歌手。”鼎湖山音樂節總籌謀、廣州銳豐文化項目總監黃志輝告訴本刊記者,“優質的演藝資本往往會當作為各大音樂節爭奪的對象,藝人價錢水漲船高,這加劇了音樂節當作本的不成控性。”
除去演藝資本當作本水漲船高,包羅音樂節的前期宣傳費、舞美設計費、情況舞臺安插費、工作人員交通住宿和報銷、電費等經營當作本等,良多看不見的支出也讓音樂節在初期難以盈利。
在舉辦了7年后,迷笛音樂節才實現盈利。而像大大都未形當作品牌的音樂節一樣,持續舉辦3年的鼎湖山音樂節仍難逃吃虧狀況。
“虧蝕賺吆喝”?
一方面,80%擺布的音樂節處于吃虧狀況;另一方面,音樂節卻在各線城市“攻城略地”。
肇慶鼎湖山音樂節、鎮江長江國際音樂節、都江堰西部音樂節、姑蘇太湖迷笛音樂節、深圳明天音樂節、爵士上海音樂節……一時候,音樂節似乎當作了各個城市的“指心猿意馬動作”。
音樂節這門似乎臨時“賠錢賺吆喝”的生意,為何仍迎來高潮涌動?
或許從《2016年1-8月音樂節近況及成長趨向綜述》的統計數據中可窺一斑:由事業單元舉辦的音樂節占到了20%,而由傳媒公司和風光區舉辦的合計也占有了20%。
毛修炳標的目的《瞭望東方周刊》闡發稱,事業單元、風光區和傳媒公司看中的是音樂節龐大的吸引力。
“音樂節經由過程吸惹人流,不僅可以帶動本地消費和相關財產鏈成長,還能提高城市形象和景區知名度;傳媒公司也不會錯過這個結合商家進行營銷推廣的好機遇。”他說。
然而,動輒破費百萬元甚至萬萬元財務去打造一場命運未知的音樂節,真的劃算嗎?
一位不肯簽字的不雅察人士持思疑立場,“處所當局能有幾多財務去填補比年吃虧的音樂節?這也是不少音樂節僅維持數屆甚至一屆就消逝的主要原因。”
不外,作為果斷的撐持者和音樂節的總籌謀,黃志輝更垂青鼎湖山音樂節為肇慶帶來的長從頭至尾效應:“粵港澳大灣區”計謀下,音樂節將充實凸顯肇慶的地盤儲蓄優勢,晉升肇慶的貿易價值和城市知名度。
“經由過程對接旅游局,依靠音樂節這個爆點做全域旅游開辟,順勢推出了多個旅游套餐;對接招商局,趁音樂節邀請客商體驗肇慶的營商情況;對接宣傳部分,晉升肇慶的城市形象,將影響力擴大到周邊及兩廣其他地域。”他說。
現實上,肇慶市當局也有本身的“如意算盤”:其承辦了2018年廣東省活動會。從某種水平上講,音樂節出格考驗城市規劃結構,會提前表露城市在承載能力上的一些短板,包羅酒店、餐飲、交通、應急等。
“曲線”盈利的門道
固然國內音樂節正標的目的越來越多二三線城市舒展,但在毛修炳看來,與一線城市比擬,二三線城市無論在人流堆積,仍是在贊助招商吸引力上,都減色了很多,“其盈利的門道也是以大多依靠‘曲線’。”
按傳統意義講,都江堰并不具備音樂節盈利的前提。
都江堰距當作都近且周邊旅游景點多,是以旅游人群多以當作都為起點,路子都江堰后趕往下一個景點,幾乎難有真正留下留宿的旅客,旅游帶來的稅收并不較著。
2016年,廣州銳豐文化幫忙其打造了第一屆西部音樂節——定位“音樂節+旅游+家庭樂土”,在“十一”時代投入7000萬元當作本,持續5天入園旅客超10萬人,真正改變了都江堰的旅游近況:旅客白日在周邊游玩,晚上在音樂節看表演,并在此留宿。
勾當竣事后,都江堰當局算過一筆經濟賬,音樂節5天吸引了跨越50萬人,按照人均來計較,包含所有的吃住行,每人玩一天平均消費500元,天天10萬人消費就為本地餐飲、酒店等帶來5000萬元收入,5天就是2.5億元。
其并非直接依靠音樂節自己盈利,但經由過程音樂節“穿針引線”,拉動其他相關財產間接盈利。據華西都會報和都江堰當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本地2016年環比晉升了18%的客流量,增添了1.8%GDP。
河海說神聊省張家口的張海說神聊縣是另一個聞名案例。
2008年前后,張海說神聊仍是一個國度級貧苦縣,鮮有人知。2009年,張海說神聊草原音樂節的舉辦為張海說神聊帶來了改變:因為音樂節的直接帶動,張海說神聊縣打造了草原天路風光帶和海說神聊部草原風情區、南部紅色旅游區、西部綠色能源不雅光區、東部歐洲風情區。2016年,張海說神聊縣實現旅游收入46.73億元。
依托音樂節的舞臺根本舉措措施,張海說神聊打造了一個匯集音樂建造、音樂教育培訓、音樂灌音等財產的音樂財產集聚區,提高了其文化財產的綜合競爭力。
而長三角地域的小城鎮江,在2008年同樣遭遇了增加乏力的瓶頸。在參考了其他音樂節后,鎮江文廣集團于2009年結合迷笛舉辦了鎮江迷笛音樂節。4屆試探事后,鎮江文廣集團又結合海說神聊京華江億動傳媒打造了長江國際音樂節。
長江國際音樂節建造人、海說神聊京華江億動文化傳媒常務副總司理唐曉蕾告訴本刊記者,“音樂節雖未盈利,但對于本地經濟有潛移默化的鞭策感化。”
音樂節時代,天天從下戰書到夜里,堆積活著業洲音樂島的有8萬人擺布。據官方數據顯示,音樂會時代,鎮江市旅游、酒店、交通、餐飲等收入總額位列江蘇省首位。
怪圈突圍
事實上,陪伴著音樂節的“井噴式”成長,定位恍惚、內容類似、照搬成長模式等問題同時閃現出來,有不雅察者發現,中國的音樂節正進入一個“新增-競爭-同質化-裁減-新增”的怪圈。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有特色的音樂節依靠平臺化計謀、差別化經營、互聯網手段等,積極摸索若何在怪圈中回身突圍。
作為一個擁有15年汗青的老牌音樂節,珠海國際沙岸音樂節的命運頗為坎坷。因為財務有限、運作模式單一、外埠客源少,珠海旅游業并未因為音樂節而發生多大經濟效益。國際沙岸音樂節一度面對辦仍是不辦的爭議。
2012年,珠海華發文化傳媒正式接手國際沙岸音樂節,在其執行董事郭云飛看來,必需實施國際沙岸音樂節的平臺化計謀,才能有用降低運營當作本,實現品牌化。
按照他的設想,音樂節為粉絲斥地了SharkLive(鯊魚現場,直播平臺與互動社區,可采辦衍生周邊),讓粉絲效應與商品發生聯系;與阿里音樂和聯通大數據合作,找準音樂節受眾,實現精準營銷;打造沙岸音樂節連鎖品牌,降低運營當作本。
2015年7月,華發文化傳媒走出珠海,在山東威海沙岸打造了一場國際沙岸音樂節,吸引了威海50萬人次介入互動。
“有了大型連鎖式品牌,沙岸音樂節在演藝資本和硬件租賃上有了議價能力,每2個月一場的系列音樂節也分攤了其當作本。”郭云飛告訴本刊記者。
深圳國際爵士音樂節則依靠差別化經營找到了本身的路。深圳華僑城文化創意財產園副總司理張含曾見證了其降生過程。
2010年,彼時以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為代表的當作熟音樂節側重于做搖滾、平易近謠、風行音樂,起頭在全國各地尋找分歧的贊助商合作,而爵士音樂其實并不為被公共所熟知。
“爵士樂崇尚即興與自由,鼓動勉勵音樂人現場創作,這剛好是我們園區所倡導的精力。”張含告訴本刊記者,“我們園區想要攙扶藝術家的創作精力,也想獨辟門路運作一個前鋒的音樂節。”
音樂節外,園區還邀請國表里知名自力廠牌和音樂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來做講座、放映記載片,經由過程這種體例,為國外前沿思維與本土的連系搭建平臺。而深圳國際爵士音樂節影響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從最起頭百人不到的規模成長到每場500人擺布。
一些音樂節也起頭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直播,在獲得了極大存眷量的同時,豐碩了盈利模式。
現實上,爵士上海音樂節早在2013年就操縱互聯網起頭了直播模式,今朝其轉化結果較好的是視頻版權。“以前電視臺不買的版權,現在我們在樂視、PPTV上都可以或許賣失落了。”任宇清興奮地暗示。
作者:李振劉佳璇楊卓琦
來歷:《瞭望東方周刊》2017年第20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