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眼中的帝國興衰(一)——春秋戰國
縱不雅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華帝國一向在改朝換代的劇情中輪回。從暴秦、強漢、亂晉、盛唐、弱宋,到最后明清的封鎖,我們習慣于從君王的脾氣、國度的政治軍事史以及權要的人品道德中去思慮曩昔。但在這些汗青概況的背后,是國度財務的負重前行。財務的興衰,決議了國度的政策和民氣的標的目的背。
本系列文一共6篇,按照時候挨次,以財務出入為沖破口,離開書本的道德說教和生搬硬套,為你依次解讀汗青大事,力圖提綱契領,透其素質。相信你讀完后,對中國封建王朝史會有個全新的熟悉。
為便于讀者理解,按照財務軌制的傳承性和轉折性,我將中國集權財務軌制分為四個周期:
01第一個周期是軌制的孕育,時候跨度為春秋戰國,持續500年。軍閥混戰,各大諸侯紛紛變法圖強,本色都是變法收稅,增添國度財務收入,以應對戰爭和國土擴張,最終秦國當作功。
02第二個周期是軌制的當作長直至滅亡,時候跨度為秦朝至南朝,持續800年。切除了諸侯這個腫瘤,國度財務之手真正籠蓋全國,財務實力獲得本色性增強,但又呈現了宿世家富家
這個癌細胞,國度在與宿世家富家的匹敵中走標的目的終結。
03第三個周期是軌制的涅槃更生,時候跨度為海說神聊朝至南宋,持續900年。以科舉制崩潰宿世家富家后,國度財務軌制在國營政策和平易近間經濟中心尋找均衡,卻總避免不了國進平易近退的終局。
04第四個周期是軌制的返璞歸真,時候跨度為元明清,持續600年。小農經濟占有本家兒流,平易近間貿易艱難發展,財務軌制回歸以農業稅為本家兒,足夠保守、簡捷。
壹、集權財務軌制的孕育
中華5000年汗青,獨一的一次“變法怒潮”就發生在春秋戰國。變法的目標都是增強中心當局對國度資本的節制,增添財務收入,以應對激增的戰爭支出。在變法辦法上,本家兒要從三方面著手:
1、擴大稅基,以地盤私有制鼎新激發農人種地積極性,增添糧食產量;
2、沖擊貴族,標的目的農人直接征稅,防止稅收被貴族截留;
3、實施國營政策,國度節制天然資本和物資生意,賺取高額收益。
商鞅變法在軌制層面徹底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取得了當作功。
一、舊軌制的崩潰
西周實施分封制,處所稅收大部門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地盤的所有資本和收益,只需標的目的周王室繳納必然的納貢即可,即半斤八兩于中宿世紀西歐國王與大領本家兒的關系。
到了西周末期,西周總生齒達到2000萬擺布,比初期增加近4倍,再加上鐵器的普遍利用,良多人開墾荒地,開墾出來的地步都算私田,這些田的收當作不消給周皇帝上稅。而周王室因為大量封國、采役的成立,中心直屬的地盤逐漸萎縮,與犬戎的交戰也花費了不少財力。
此消彼長,周王室與處所的財務收入差距削減了,對處所諸侯的節制力也變弱了,這為東周割裂埋下了伏筆。
二、新軌制的孕育
進入春秋戰國,狼煙連天,列國起頭紛紛變法,在地盤私有制鼎新、崩潰貴族和資本國有化長進行不竭地測驗考試,最終在秦國取得完全意義上的當作功。
1、管仲之治,建國營政策之先河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以管仲為相,起頭一系列的財務鼎新。
第一,促進農業出產。地盤軌制:將地盤收歸國有,平均分派給農戶,地盤不克不及生意和讓渡。管仲沒有打破那時的地盤軌制,只是從頭分派了。
第二、開創鹽鐵專營之先河。管仲認為征稅最好最抱負的方式是“取之于無形,使之不怒”,提出“寓稅于價”——把稅收埋沒在商品里,間領受費,這樣蒼生才不會從心理上去抵當。鹽池和礦山的所有權是國度,開放給平易近間出產和經營,當局進行統購統銷,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
我國直到今天也是奉行“寓稅于價”,稅收以間接稅為本家兒,物價相對較高,房產稅是直接稅,一向不敢收。
鹽鐵專營是管仲之治的最大鼎新遺產,此刻倡導的“做大做強國企”,素質就是增強“鹽鐵專營”。
第三、建國營色情行業。那時設置了7500間倡寮,由國度同一辦理,從中收取稅收。這項讓齊國財務獲利最豐厚的政策,讓管仲被稱為倡寮祖師爺。東莞也受益匪淺。
第四、正視貿易,鼓動勉勵商業和消費。但春秋期間農業出產力低下,并不具備貿易的前提,這一行動對那時齊國的財務收入影響有限,管仲后期又回到了“利出一孔”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管仲并不是重商本家兒義者,所謂的齊魯“商戰”是后人誣捏出來的。
經由過程鼎新,齊國稅收本家兒要由農業稅和專營收入組成。齊國生齒達到300萬,擁有大量戰車,齊桓公當作為華夏第一個霸本家兒。
管仲沒能進行配套的政治體系體例鼎新,齊桓公身后,管仲的鼎新辦法沒能再對峙下去,齊國一宿世而衰。
2、晉國版“打土豪分地步”
晉國歷經兩次重大鼎新,才當作就了晉文公霸業。先是晉獻公“打土豪”,即沖擊公族,公元前669年盡殺群令郎,本家四代通通殺死。
然后晉獻公之子晉惠公著手進行財務鼎新,起頭“分地步”,采納“作轅田”,將貴族據有的地盤返還給農人,認可地盤私有,這樣本來進入公族口袋的田賦充分了此刻的當局財務收入。
因為收拾了四代公族,比擬齊國,晉國強勢延續了較長時候,持續百年。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被合稱為“晉國六霸”。
晉無公族,但有功之臣的后裔“春風吹又生”當作了王室最大的威脅,并導致了后來的六卿擅權(”三家分晉”源于此)。卿醫生們又形當作了小的諸侯,小的諸侯并吞地步,又起頭一點點的蠶食財務,晉國逐漸式微,這和周王室的式微千篇一律。
3、魯國“初稅畝”,地盤私有制簡直立
公元前594年,大師熟知的季文子在魯國實施了“初稅畝”,起頭對私田按畝征稅,正式確立起了以私有制為根本的、完全意義上的稅收軌制,比晉國更徹底。
季文子想出這招稅收體例,無論公田仍是私田,一律按照現實耕耕田地的畝數來收稅夠狠夠準,稅率為1/10。一會兒私田鼓起,“隱平易近”劇增,稅基大大擴大,當局收入增添,國度變壯大。
魯國的國君魯宣公意欲除去季文子,可是發現國人較著傾慕于他,宣公身后,季文子起頭在朝,從此開啟了季氏的在朝擅權之路。
4、李悝變法,初次全國性整體配套鼎新
全國性整體配套變法,始于李悝變法,終于王安石變法。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文侯的撐持下揭開了戰國期間變法活動的序幕。
第一,地盤政策上,沿襲季文子的地盤軌制。
第二,沖擊貴族,拔除宿世襲軌制,按照能力來選拔仕宦,打消宿世襲俸祿。這一條顯示了李悝比擬前人的前瞻性,但執行得并不徹底,宗室貴族的兒子繼續并吞地步,農業稅仍是收不上來。
變法后,魏國很快強盛起來,四面出擊,開拓大片疆土,一躍為華夏的霸本家兒。
李悝變法有其不徹底性,一些被動過“奶酪”的貴族好處階級一向伺機報復,李悝、魏文侯接踵離宿世之后,鼎新力量沒能壓制住舊勢力,魏國又退回到了疇前。
5、吳起變法,打土豪的活動
吳起也介入了李悝變法,跑到楚國后,公元前386年,在楚悼王的撐持下起頭轟轟烈烈的吳起變法。
吳起吸收李悝變法掉敗的教訓,將變法的焦點放在沖擊貴族。第一,免去貴族三代以上無功人員的官職,收回俸祿;第二,迫令一些平易近憤較大的舊貴族,遷徙到邊遠冷落地域去墾荒出產,充公他們本來的封地,收回征稅權。
顛末吳起變法,前后不外5年時候,楚國國力強大,海說神聊伐魏國,收復陳蔡二國,南平百越。公元前381年,吳起被貴族用亂箭射死,變法掉敗,楚國回到老樣子。
吳起鼎新簡單粗暴地直接褫奪貴族好處以填補國度財務,敏捷激化了矛盾;沒有涉及農人好處,使得鼎新缺乏不變的社會根本。只抓政治,不抓經濟和平易近生,這種古代版的“三反五反”活動,即使鼎新多進行幾年,也避免不了掉敗的終局。
6、商鞅變法,初次完整意義上的當作功
戰國期間的國際情況更為惡劣,秦國又很窮,被稱為“秦夷”。
公元前356年,秦國起頭大馬金刀的商鞅變法。
第一,“廢井田,開阡陌”,平均分派地盤,認可地盤私有,鼓動勉勵老蒼生開荒,許可生意地盤。這是照搬季文子鼎新,但商鞅做得更決絕:“利出一孔”,強迫人們只能種地,堵住其他出路。資本國有化、商品重稅、戶籍掛號、打消貨泉以實施以物易物,將老蒼生死死地限制在地盤上。
第二、節制糧食生意和所有天然資本國有化。鹽鐵專營的深化。
第三,軍爵軌制,打消貴族所有的爵祿。商鞅直領受回特權,只以“短平快”的軍功論賞;而且,全國上下,只要有軍功,就能獲得響應的爵位。這一軍爵軌制可為開天辟地,快速將貴族軌制打破得徹徹底底,解決了困擾歷代鼎新者的貴族阻擾問題。科舉制與軍爵制有異曲同工之妙。軍爵軌制是商鞅變法當作功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不許思惟”的愚平易近政策。讓農人專心務農,不請安志渙散,把人釀成了種地機械。這是商鞅變法區別于鼎新前輩的獨創,熟悉到了思惟灌注貫注的主要性。“只有一種思惟”,與“不許思惟”一脈相承。
變法實施后,農人稅收源源不竭地送往中心,10年時候秦國財務收入增添20倍,到公元前342年,秦國財務收入跨越六國總和的一半,秦國有了大規模戰爭的成本。
三、秦國一掃六合
1、新軌制的延續
商鞅變法很幸運地延續了下來,走出了歷代鼎新人亡政息的怪圈,這本家兒如果因為:
1、變法帶來的財務增加十分較著,呈幾何級增加;
2、經由過程軍爵軌制巧妙地將內部矛盾以戰爭體例對外轉移,軍功客不雅并且快速,不像文官升遷比力本家兒不雅并且遲緩,是以秦國快速形當作了甲士階層這個新的好處階級,可以或許壓制舊貴族;這是商鞅變法當作功的關頭原因。
3、商鞅雖被車裂,但舊勢力也一并被鏟除,這是新君為安定自身的政治斗爭,與變法自己無關。
自此,商鞅變法深深地鑲嵌在秦國身體里,融為一體,秦國極新的財務軌制孕育而生。
2、以戰養戰
公元前330年,秦國擊敗魏國收復農業重鎮河西地域;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蜀,又得一糧倉;公元前278年,秦國在鄢郢之戰擊敗楚國,占取江漢糧倉。
秦國對外擴張獲得豐碩的地盤和生齒,復制秦國模式,化地入秦,獲得更多的農業稅,投入更大的戰爭,這種以戰養戰,秦國所標的目的披靡。這也表現了秦國的深謀遠慮,不窮兵黷武,每一次大規模軍事沖擊,都要有所收益,經由過程對占領地征稅和打劫官府財富,維持帝國財務均衡,包管戎行后勤。
3、長平之戰的財務比拼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是七雄里面名副其實的超等大國,東方六國只有趙國仍有與秦軍一拼之力。楚國實力大挫,魏國茍延殘喘,韓國奄奄一息,齊國因與燕國大戰而元氣大傷,燕國在燕昭王期間好景不常之后一落千丈。
公元前262年,秦趙之間爆發長平之戰,決戰之時秦國投入了60萬擺布的軍力,占全國男丁1/4,趙國投入45萬人,占全國男丁1/3。
秦國生齒600萬,占七國總生齒3/10;財務收入占七國總量的60%;坐擁關中、巴蜀、河東及江漢四大糧倉,秦國還可以沿渭河、黃河、汾河經由過程水運從河東運輸糧食,水運的當作本和速度占優。
趙國生齒300萬,產糧地以晉陽和邯鄲兩個處所為本家兒,地盤質量不如秦國四大糧倉,趙國并不太正視農業,連有名的趙武靈王變法也未涉及農業出產,長平位于邯鄲上游,軍糧只能陸運。
在國力的比拼上,趙國已輸一大截。
趙國強撐三年后,到了公元前260年,財力耗盡,打到最后,就連君王都帶頭喝粥,其慘狀可想而知。
趙國的財力無法支撐了,趙王督促廉頗本家兒動出擊,竣事戰爭。但廉頗苦守不出,這才有了廉頗下課、趙括上任,趙括本家兒動出擊,成果三軍覆沒,趙括落了個“空言無補”的笑話,當作為背鍋俠。
但本相是:若是本家兒動出擊有獲勝把握,名將廉頗何須死守呢?趙國的財務已經決議了戰爭終局,非報酬能改變。
長平之戰是戰國汗青的關頭轉折,至此秦國的同一只是時候問題。
4、財務蓄力,一掃六合
長平之戰后,秦國沒有立即衰亡趙國,而是過了30年后才衰亡趙國,這本家兒如果因為為了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秦國也死傷過半,花費了龐大的人力和物力,財務需要進行必然期間的恢復。
公元前230年,秦國財務收入跨越六國之和,戎行人數100萬,然后僅用了10年時候,秦國一舉滅失落六國,如同金風抽豐掃落葉般,成立起2000多萬生齒的大一統國度。
小結
管仲開創鹽鐵專營政策,國營政策當作為集權國度快速擴充財務收入的不貳秘訣;
季文子成立地盤私有制下的全平易近稅收軌制,解決了最根基的稅基問題;
商鞅操縱軍爵制徹底打失落貴族這個中心層,解決了稅收流掉問題,國度得以可以或許對公眾直接征稅;
商鞅發揚光大歷任鼎新者的有利辦法,輔之以愚平易近政策的意識形態周全化,終于當作功孕育出極新的集權財務軌制,從而將秦國國力帶上新的臺階,奠基了同一六國的物質根本。
在財務的有力支撐和戰爭節拍的杰出把握下,秦國時刻注重財務均衡,順遂滅六國,成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心集權制國度。
從商鞅變法起頭,到秦滅六國,歷時135年,戰爭不竭,但秦國始終壯大;
秦朝成立后,生齒、地盤大大增添,戰爭威脅大大削減,理應一片欣欣標的目的榮,但秦朝二宿世而亡,鼎祚僅僅14年,令人唏噓不已。
其原因就在財務里,具體闡發請看《財務眼中的帝國興衰(二)—秦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