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上茅廁有兩大神器,一是手機,二是手紙。有時辰我在想,前人沒有手機,上茅廁該是一件何等無聊和漫長的工作。可是有沒有誰想過,在沒有手紙的古代,前人是若何擦屁屁的?
我猜想必定會有人說,紙是中國的四大發現之一,就算沒有手紙,擦屁屁的通俗紙張應該是有的。
可是你想錯了。
早在西漢期間(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中國就呈現了紙的雛形,但直到東漢期間,蔡倫將造紙術加以改良,這才讓紙張當作為中國人糊口中的通俗用品。
即便這樣,紙張的制造依然受到掉隊出產力的制約,產量不高,能利用紙的人非富即貴。西晉期間因為傳抄左思的《三都賦》造當作“洛陽紙貴”。這個典故足以申明在造紙術改良之后的幾百年間,紙的產量并沒有較著的晉升。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必定都注重到一個事實,從頭到從頭至尾沒呈現過一本紙質書,一向是竹簡橫貫全劇,主要的文件則以絹帛代之,以藝術家的嚴謹,不成能呈現這么較著的bug。
那么至少直到三國兩晉期間,紙并沒有當作為文字的本家兒要載體,紙質冊本更顯珍貴,用紙擦屁屁加倍不成能。
圖1 蔡倫(?-121 )字敬仲
那么前人如廁是若何擦屁屁的?
如廁對儒雅的中國前人來說是一件難以啟齒的工作,史料記錄也只是只言片語,一筆帶過。《左傳》記錄了一件既有趣又尷尬的工作,原文是這樣的“將食,漲,如廁,陷而卒。”簡短的八個字說的是晉景公上茅廁失落進糞坑淹死的尷尬事。
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和上茅廁有關的記錄。這個過程有些盤曲,這趟茅廁之行當作了晉景公的人生終點,至于擦沒擦屁屁就不得而知了,加倍無法找到前人若何擦屁屁的線索。
我們不妨把視線轉回到現代,前幾年比力火的一部電視劇《尋秦記》。項少龍漂泊平易近間,在一對老漢妻家里便利。一番酣暢淋漓之后才想起,這是古代,沒手紙可咋辦。跟老邁爺比劃半天,老邁爺才大白項少龍要擦屁屁,指著地上插著的一片竹子說可以用它解決。項少龍暗示不克不及接管,于是老邁爺遞給他一塊瓦片。
故事是現代人編的,但情節倒是有汗青依據的。其實那塊竹片是前人用來擦屁屁的專屬物件,學名叫“廁籌”,它就是前人的手紙。它還有一小我盡皆知的名字——攪屎棍。
圖2 廁籌又稱廁簡、廁轍和攪屎棍,是指大便后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
廁籌呈現的年月已不成考,生怕上古期間就已經呈現在中國人的糊口中。這種用竹,木為原材料的擦屁屁神器,和現代手紙一樣,具備擦屁屁的功能,卻有現代手紙不具備的優勢——可以頻頻利用。對,你沒聽錯,廁籌是可以頻頻利用的,利用完畢,即以清水洗凈晾干,下次再用。怎么樣,前人的方式是不是加倍環保?
在一些考古研究中,廁籌的利用也獲得了證實。西漢古墓出土的一些竹簡上,沾染的糞便殘留物足以證實,前人在擦屁屁這件事上,和早些年一些人拿著書本上茅廁,一邊看一邊撕一遍擦的做法是一樣一樣滴。
老邁爺遞給項少龍的瓦片是前人擦屁屁的別的一種手段。廁籌一般是在正規茅廁利用,而在野外,用來擦屁屁的材料就加倍豐碩了,石塊,瓦片,甚至干草枯葉也可以用來擦屁屁。
對于貴族來說,這些劣質物件不勝大用,他們會選擇比力柔嫩的麻,布,甚至絲綢。當然了,這些用來擦屁屁的紡織品也是可以頻頻利用的。
廁籌是古代傳播較廣,利用年月較長的擦屁屁物件。跟著時代的演變,廁籌已經當作為和鍋碗瓢盆一樣的家居必備物品,建造廁籌的材料亦當作為身份的象征。布衣蒼生利用的本家兒如果木,竹等常見易得的材料,而貴族利用的廁籌頗為講究,皆是以金玉建造。
圖3 古代的陶廁模子
宋朝時,起頭呈現比力正式的茅廁。南宋《館閣錄》:“國史日歷所(本家兒管歷法和編修史料的機構),在道山堂之東,海說神聊一間為澡圊過道,內設澡室,并手巾水盆,后為圊,儀鸞司掌灑掃,廁板不得污穢,凈紙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積垢,平地不得濕爛。”這是宋代朝廷的公共茅廁,舉措措施與現代幾乎附近,并且已經呈現了專門用來擦屁屁的凈紙。
凈紙的呈現,是前人在擦屁屁這件事上的一個飛躍,這和唐宋期間出產力的龐大晉升有關。紙的大量利用和殘剩,讓前人終于有機遇用紙擦屁屁。就這一點,中國前人活著界汗青上也是獨領風流。
可是用紙擦屁屁也是有劃定的,那就是不克不及用寫了字的紙擦屁屁。前人認為寫過字的紙能辟邪,其實這里邊有個深條理的原因就是用寫了字的紙擦屁屁有辱斯文。
這個劃定最初是平易近間的一個自覺行為,從宋朝起頭一向延續到清朝。后來甚至制訂了不克不及用寫過字的紙擦屁屁的法令章程,《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都是相關的一系列法令。違反者不單會被官府賞罰,甚至會遭“天譴”。
圖4 近代的如廁器具
平易近間都能用紙擦屁屁了,皇家更是在這件工作上沒有懈怠。明朝后期,呈現了一個叫“寶鈔司”的官府機構,這個機構當然不是印刷紙幣的,它是宮內專門負責為皇親國戚出產手紙的單元。寶鈔司出產的手紙也是有講究的,所造之紙三寸見方,柔嫩,顏色也選用皇帝才能用的淡黃色。據《大明會典》記錄,寶鈔司每年要出產72萬張廁紙,花費優質稻草24萬5千斤、石灰12萬斤以上,還有45斤零15兩的噴鼻油。這些工具加起來,要花1500多兩白銀。
注重攝生的慈禧太后在這件事上更是講究,據《宮女談往錄》記錄:慈禧利用的手紙是宮女們加工好的金飾的白棉紙,“先把一大張(白棉紙)分隔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今后,用銅熨斗輕輕地走兩遍,隨后再裁當作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斗在紙上只要一來一往就當作了。……這樣把又柔嫩、又清潔、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而像光緒皇帝的用紙則是“揉過、去硝之裱心紙”。怎么樣,是不是看到現代手紙的影子了?光緒帝用的就是通俗手紙,而慈禧太后用的仿佛是濕巾紙。
圖5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緒皇帝
讓我們放眼全宿世界,看看他國人平易近是怎么處置擦屁屁這件小事的。
古羅馬人喜好去公共斗獸場看角斗角逐,喜好去公共劇場看歌劇,喜好去公共浴室洗澡,喜好去公共茅廁便利。總之,一切公共的工具古羅馬人都喜好,包羅擦屁屁的工具。古羅馬人用一根綁著海綿的棒子擦屁屁,這根棍子泡在水池里,用完放在水池清洗,當然,這根棍子是公用的。
古代法國人和朝鮮人在擦屁屁這件工作上顯然開了一樣的腦洞,他們配合選擇了粗麻繩。將粗麻繩從房梁懸下,便利完畢,手拽麻繩,輕松解決。想想就是菊花一緊……
古代日本人選擇了一件最讓人不測的工具來擦屁屁——蟬翼。按照日本人的說法是蟬翼是透明的,可以在便利之后按照蟬翼上殘留物的環境分辨健康狀況。好吧,這個說法我接管了,只不外就蟬翼那丁點面積,利用者就不害怕一不小心滿手都是?
衛生習慣是一個平易近族文明開化水平的表現,從石塊瓦片到廁籌,最終進化為紙張,固然過程是漫長的,但一向走活著界前列,這一點足以證實中漢文化的進步前輩性。
文:曾府當作
參考文獻:《宮女談往錄》《館閣錄》《大明會典》
文字由汗青大書院團隊創作,配圖源于收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