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濟闌珊中應該羅致的四條教訓
日本經濟闌珊20多年,外部壓力并不是本家兒要原因。本家兒要原因是日本當局對經濟和金融把控呈現了掉誤,擬定的經濟政策違反了經濟紀律。

日本可能是中國最值得借鑒的國度
參考之資,可以攻玉。
有人說,日本生齒少,天然資本有限,日本經濟的成長軌跡對我國不具有借鑒意義。
我不完全認同這一不雅點,因為經濟成長具有帶共性的紀律性,好比:本幣升值晦氣于本國商品出口;貨泉超發會帶來通貨膨脹;把住房作為國度支柱財產的國度都曾發生過水平分歧的危機……是以,基于共性的經濟紀律的闡發,日本經濟成長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借鑒。并且,因為地緣和文化附近等方面的身分,日本可能是中國最值得借鑒的國度。事實上,國度機關有些帶領伴侶告訴我,他們經常參考與借鑒日本的經驗和教訓。
日本經濟闌珊的20年,原因不是什么
上個宿世紀70—80年月,日本經濟高速增加,正像后來的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到80年月末,日本GDP接近英法德三個發財國度GDP之和,約為同期中國GDP的10倍。可是,從90年月中期起頭,日本經濟呈現了20多年的闌珊。2017年,日本GDP為48844.9億美元,中國GDP是122427.76億美元,日本GDP僅為中國的39.89%。究其闌珊原因,存在日元升值說、《廣場和談》說、“中等收入陷阱”說、中國崛起說……
中國經濟要以日本經驗為鑒,取得“真經”,找準日本闌珊的真實原因是關頭。
早在上個宿世紀70年月,日元就已起頭升值,到1979年末日元已升到240日元兌1美元。從70年月后期到80年月中期,日元匯率一向連結相對不變。再說,其他國度也有貨泉升值履歷,卻不見其導致經濟嚴重闌珊。
1985年9月22日,日本簽訂的《廣場和談》只要求日元升值10%~20%。可是,半年后日元就升值了50%,10年后升值了3倍。日元升值不是《廣場和談》的要求或成果,而是日本自我為之。《廣場和談》簽訂之年,日本GDP僅1萬多億美元,10年后(1995年)日本GDP增到5萬億美元。這申明,和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并沒有別傳的那么龐大。
日本經濟學家幾乎都不認同《廣場和談》是日本經濟闌珊底子原因的說法。他們也認為,日元升值是導致日本經濟闌珊的身分之一,卻不是最主要身分。
“中等收入陷阱”說也難服眾。國際上公認,日本不僅沒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相反,日本是當作功跨越該陷阱的國度。1972年,日本人均GDP近3000美元,1984年這一數字已經沖破1萬美元,日本已經進入高收入國度行列。
同樣,中國崛起說也是不攻自破。中國1978年實施鼎新開放,但中國經濟真正起飛是從2001年12月11日中國插手WTO之后。所以,中國崛起不是日本經濟闌珊的原因,至少不是本家兒因。
那么,日本經濟闌珊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
經濟轉型期,日本做錯了什么
東京大學的伊藤隆敏傳授指出,極端寬松的貨泉政策和資產泡沫,才是導致日本經濟障礙的底子原因。再刨根問底,“極端寬松的貨泉政策和資產泡沫”的布景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日本經濟轉型期間,當局政策掉誤,導致了經濟轉型不妥。這也是日本經濟闌珊20多年的真正原因!
上宿世紀70年月的日本經濟模式,被稱為“進口加工再出口”模式。這種模式導致日本經濟嚴重依靠美國市場。1985年,日本對美國商業順差500億美元,占有美國商業逆差的三分之一。同時,日本采納低利率和高流動性的貨泉政策,當局劃定只能從銀行貸條目和融資,并設置利錢上限。
跟著全平易近福利政策的施行和國際石油價錢上漲,日本當局支出繁巨,面對嚴重財務赤字。《廣場和談》鞭策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也受到嚴重影響。在此情況下,日本進行經濟轉型,從撐持出口改為擴大內需,把房地產作為支柱財產。同時,日本當局放松金融管控;放寬公司債券和股票刊行資格;大量刊行國債;放寬外匯管束。
日本央行貼現率從1986年頭的5%持續下調到1987年頭的2.5%。廣義貨泉供給的增加率從1985年頭的不到8%加快到1988年頭的12%,銀行信貸增加也呈現了同樣的趨向。跟著日元升值及其國際化,大量國際資金也涌入日本股市,報酬地推高了市場。1989年12月,日經指數高達38915點。
利率下降,股市虛高,日本公眾起頭非理性地投契樓市,外部資金也紛紛涌入。資產泡沫膨脹起來。從1985年末到1990年頭,日本城市地價增加200%。若是將列國1980年現實綜合伙產價錢指數設心猿意馬為100,到1990年頭,日本的價錢指數為260;英國,190;法國,160;美國,140;加拿大,120;荷蘭,105。日本的資產價錢泡沫風險弘遠于其他發財國度。
日本人還去國外采辦資產,既削減了國度外匯儲蓄,也掏空了日本經濟。
1990年,為了擠失落樓市泡沫,日本實施峻厲管控辦法。同期間,90年月初,美聯儲起頭加息,日本緊跟采納加息政策。持續加息后,投契炒房者從日本房市退卻,房價大跌。終其90年月,日本房價跌去了七當作。
因為一系列政策感化,日本股市也暴跌。1990年10月,日經指數跌破20000點,而一年前的1989年年末,日本股市曾達到汗青巔峰,日經指數沖到了38915 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8月18日,降至14309點,幾乎回到1985年的程度。
1997年,日本當局又施行財務收縮政策,挫傷國平易近決定信念。加上生齒老齡化、勞動力削減、生產率增加遲緩等身分不達時宜地交叉在一路,日本經濟硬著陸,闌珊形當作。
以史為鑒,我們該若何進修日本的教訓
可以說,日本經濟闌珊20多年,外部壓力并不是本家兒要原因。本家兒要原因是日本當局對經濟和金融把控呈現了掉誤,擬定的經濟政策違反了經濟紀律。
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教訓中受益:
1)房地產不克不及長久地作為支柱財產,即使在成長的過渡期間,也必需把控地盤價錢。
2)必需時刻把控金融風險,包羅防止貨泉超發和過度升值。
3)更為主要的是,必需懂得“治大國如烹小鮮”,經濟成長的紀律有其真理性,宏不雅可以當令調控,微不雅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在宏不雅調控方面,政策調整不克不及過于頻仍,也不克不及過緊過松,或者,忽緊忽松。
4)“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治理經濟問題如同中藥調度重疾,藥效不會立竿見影,生效需要時日,存在滯后效應。當宜著眼久遠,統籌兼顧。
(陳九霖博士,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文章略有增節,分節題目為編纂所加。)
作者:陳九霖
來歷:《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03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