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心理Uni,學心理咨詢,到簡單心理Uni
想先在最前面強調在“來訪者不說真話”這個問題上的幾個主要常識:
1. 在必然水平上,來訪者不說真話是很正常的。
這里講的“不說真話”很少是居心說謊、歪曲事實、說假話,更有可能是像題本家兒說的“因為恥辱”、“害怕被訓斥”等原因而隱瞞咨詢中需要去談論的主要議題,或者在會商問題的時辰弱化或者夸張問題的水平,也有可能是怕和咨詢師傷豪情、欠好意思等原因對真實咨詢進展說謊。
多項研究發現,大約 20%-46% 的來訪者會對咨詢師保守奧秘 (Hill et al., 1993; Kelly, 1998; Pope & Tabachnick, 1994)。
幾乎所有來訪者都在咨詢的某個階段對咨詢師有所隱瞞,這其實和我們通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很相似的。有的來訪者是抱著一種“今后我籌辦好了我會說出來的”表情 (Baumann & Hill, 2016)。
關于來訪者會不會決心“把玩簸弄咨詢師”,這個確實沒有看到有相關的研究,暫且可以持不雅望立場地說,這個環境應該比力罕有。
2. 來訪者對咨詢師扯謊 / 有良多隱瞞是個需要引起咨詢師正視的問題。
這個“需要引起正視”不是說概況上識別出“誰在扯謊”很主要,而是背后的來訪者“為什么會扯謊”很主要。
因為我們去識別去思慮來訪者說了真話假話不是為了去評判他們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去采取他們,幫他們真正地去采取他們本身。
來訪者有所隱瞞、不說真話只是個概況現象。來訪者的隱瞞是不是可能申明:
這個時辰來訪者才是真的需要咨詢師“無前提的采取”,告訴他,不管他的奧秘有多暗中,咨詢師都不會以宿世俗的目光去評判他。
3. 能不克不及識別來訪者真話假話不靠所謂“資深經驗”,而是靠意識和正視
資深的咨詢師更輕易識別來訪者的真話假話嗎?也許是的。
但這個“也許”不是因為他們“修煉”當作了更厲害的火眼金睛的神人,也不是單單因為看得多了見得廣了什么都瞞不外他們的高眼了。而是因為他們從”視本身為本家兒角“改變到了“視來訪者為本家兒角”,更存眷來訪者的一言一行,更有能力去發覺、采取甚至是賞識人類的多樣性之美。
怎么面臨“說謊”的來訪者?
1. 增強咨訪關系
研究表白,來訪者在咨詢中不說真話的最常見原因是恥辱和尷尬 (Hill et al.,1993; Kelly & Yuan, 2009; Siebold, 2008; Vrij et al., 2002),其次是缺乏說出本身奧秘的念頭 (Baumann & Hill, 2016)。
來訪者最經常隱瞞的問題是和“性”有關的,他們會因為對本身的性幻想或是性行為的恥辱感而對咨詢師有所保留。
這些發現再次反映了培育一個彼此信賴的咨訪關系的主要性,也提醒咨詢師要給來訪者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些難以言說的工作都是可以在咨詢中被會商的,咨詢師會接管最完整的他們,會抱著不去評判的立場和他們進行溝通。
2. 本家兒動去切磋一些敏感話題
除此之外,像前面提到的,咨詢師要有意識地去指導來訪者會商一些他們回避的問題。
研究發現,來訪者誠篤、毫無保留地面臨咨詢師有三個前提:
此外,接管拜候的來訪者暗示,若是他們的咨詢師直接問到有關的問題,他們更有可能分享本身的奧秘。Ladany et al., (1996) 提出,良多來訪者可能是在“被動地隱瞞”事實,而不是“本家兒動地扯謊”。
當然,咨詢師去和來訪者切磋敏感話題(例如性關系、受虐履歷)的前提是已經成立了較好的咨訪關系。去切磋不等于去刨根問底地挖掘來訪者的奧秘。
3. 察覺來訪者想要表達、卻有堅苦表達的剎時,然后幫忙他們表達
還有研究者提到,來訪者在說出本身的奧秘之前心里必然是有矛盾和掙扎的 (Farber et al., 2006)。他們可能會不知道若何把千絲萬縷的感情表達出來,也會害怕在這個表達的過程中喚起強烈的負性的感情,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要表達。
咨詢師要去發覺來訪者在咨詢中表示出的這種掙扎,幫他們的情感和思路找到出口。
若是來訪者還沒有籌辦好說出本身的奧秘,僅僅和他們去會商坦露奧秘帶來的益處和可能造當作的負性影響、幫忙他們做出決議,也是對來訪者有益處的 (Baunman & Hill, 2016)。
最后想說的是,來訪者說不說真話,良多時辰不是咨詢師能識此外——這很正常。
我們做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職業科普經常會強調一個訊息說,咨詢師不是全知萬能的神。一個優異的咨詢師會透過現象看素質,但這個能力是發覺的能力、思慮的能力、持續進修的能力。
以上,但愿對題本家兒有所幫忙!
參考文獻與資料:
1. Baumann, E. C., & Hill, C. E. (2016). Client concealment and disclosure of secrets in outpatient psychotherap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9(1), 53-75.
2. Farber, B. A., Berano, K. C., & Capobianco, J. A. (2004). Clients' Perception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Self-Disclosure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1(3), 340.
3. Hill, C. E., Thompson, B. J., Cogar, M. C., & Denman, D. W. (1993). Beneath the surface of long-term therapy: Therapist and client report of their own and each other's covert process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3), 278.
4. Blanchard, M., & Farber, B. A. (2016). Lying in psychotherapy: Why and what clients don’t tell their therapist about therap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9(1), 90-112.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