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的“教育差”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一個8歲,一個5歲,但見過他們的很多伴侶都說,老邁更“中國化”而老外更“歐化”。

就拿進修來說吧,老邁各科文化成就都很不錯,剛上到加拿大這邊小學三年級,就能根基弄懂中國初一數學、物理講義里大大都內容,英文、中文都不錯,還有音樂和美術的先天,但他頗有中國孩子“敏于行而訥于言”的風采,不太長于表達和表示本身,以至于明明是“全校音樂本質最好的一個”(音樂教員離任時親口所言),卻連著兩個學期僅得了方才合格的3分,若非上個學期末因為十分偶爾的原因作為同窗的替補登臺吹奏鋼琴技驚四座,生怕這個3分還要再得幾個學期;而老二則否則,明明進修不怎么樣,卻出格長于當眾表示,成果幼兒園教員和同窗家長都大贊他“伶俐勤學”、“能歌善舞”,其實他連一首能從頭唱到從頭至尾的歌都沒有,進修也只能算敷衍了事。
教育的根本
兩個孩子的進修習慣差別并非在家里、而是在分歧的幼兒園養當作的:老邁因未排到本地西人辦的正規幼兒園,上的是華人辦的小型幼兒園,接管的天然是和中國差不多的一套幼教陶冶;老二則很幸運地剛到春秋就進入正規幼兒園,所接觸的教員、同窗大多是西人。華人講究“從小好勤學習”,喜好提醒孩子“不招搖”,而西人則習慣讓孩子“量力而行”、“歡快就好”,但鼓動勉勵孩子長于自我表示,從我的兩個兒子身上就能清晰看出此中的差別來。
西式教育很注重所謂“社會行為能力”,好比如何和人交往,若何與人互動等,而且將這些能力放到很是主要的地位,若是您的孩子在黌舍里伴侶不多,或和教員扳談時不直視對方,都可能被教員甚至校長約談,當當作天大的事,而這些在中國度長、黌舍或許底子不妥個事,即便有所注重,也最多在家長會上輕描淡寫地口頭提醒一番。相反,孩子講堂文化成就糟糕,在中國度長、黌舍看來是甲等嚴重的問題,在加拿大這邊的公立小學,往往連說都懶得去說,一句“本質教育”便帶過了。
之所以如斯,是因為加拿大7年級以下都是所謂“打分制”,即沒有測驗,非論文化課或其它表示課,都是由科任教員按1-4分去打分,學生文化進修出格凸起非但沒啥益處,甚至未必表示得出來(好比一個三年級學生,會算三位數進退位加減法和會解二元一次方程,得分都是3或者4),而“社會行為能力”卻可以一目了然,黌舍資本有限的環境下孰輕孰重便不問可知。十年級以上的公立黌舍和大大都私立黌舍因為有了專門的文化測驗,且資本充沛,其對學生文化進修的正視水平不亞于中國高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加拿大十一、十二年級每個學期的成就都影響升學)。
華人或西人只要有前提,城市用各類“課后班”把孩子的課余時候填滿。但相對而言,西人家庭凡是城市讓孩子本身選擇學什么,而華人家庭往往會給孩子選本身感覺“有意義”的課。有一點比力有意思的是,西人家庭給孩子上課后班會量力而行,若是自感收入力有未逮就會當即遏制,不會讓課后班的承擔影響本身或全家糊口品質,而華人家長往往會竭力支撐,不吝本身節衣縮食。我的孩子在溫哥華師從一名烏克蘭裔鋼琴家學琴,她的學生良多,此中華裔有窮有富,而西人則清一色的中高收入(她膏火未便宜)。
中國人的人情
曾有人說“華人喜好教育孩子守端方,西人比力放松”,照筆者的不雅感并不見得。現實上西人家庭往往從很小的時辰就起頭不竭提醒后代的各類行為規范,好比餐桌禮節、在別人家里或超市里可以做什么、不克不及做什么,等等,若是孩子有出格的處所經常會當即改正,毫不講人情。反卻是一些華人、尤其年青一些的華人怙恃,在碰上這類問題時經常用“孩子還小”之類遁詞為自家后代護短,以至于一些“老僑”對此皺眉,網上則有人戲言“這不是‘熊孩子養當作法’么”。
當然,西人也有“護短”的處所——黌舍。若是黌舍教員攻訐孩子,西人家長往往第一反映是為本身的孩子辯護,而華人家長則仍然習慣于先反省“我們孩子有啥不合錯誤”、“我們家長有啥欠好”,曾有家長跟我說,正因為這種教育不雅上的差別,導致一些黌舍教員學會了“看人下菜碟”,對華裔家長“出格看護”。這種現象是好是歹,只能說見仁見智了。
都說“西人更注重孩子脫手能力培育”,其實倒不見得,在這方面華人和西人相差不多,但相對而言西人更“端方”些,好比他們凡是不會讓12歲以下的孩子去碰微波爐和灶具(中國度長有些在孩子很小時就教他們做飯做菜,嚴酷說這是不許可的),又好比他們給孩子買“樂高”之類玩具,一般城市嚴酷照包裝盒上標注的適宜春秋去買,而華人家庭凡是喜好買超齡的或零件數更多的。
較著的價值不雅不同
相對于華人家庭,西人家庭更注重孩子的體育熬煉,更喜好親子勾當,加拿大西人家庭的周末(尤其周日)幾乎是雷打不動的親子勾當日,而華人家庭在這方面就差得多了。
華人家庭遍及有擇校的習慣,排名靠前的公立中、小學四周老是住滿了華裔,這種“學區房”的租、售價錢也被華人炒得火爆異常。相對而言,大大都西人家庭對此顯得滿不在乎,“住在哪就讓孩子上哪里的黌舍”、“哪里便利就去哪里念書”是很遍及的思維。
華人家庭非論貧富,遍及有“學歷越高越好”的思維習慣,熱衷于讓本身的孩子上大學、最好上名牌大學。而在西人家庭中則存在較著的“品級分化”——收入越高、怙恃學歷越高的西人家庭,在這方面的思維習慣越接近華人,反之則顯得越來越“無所謂”。
西人家長逢年過節也會給孩子黌舍教員送禮,但講究“禮輕面廣”,即禮品不妨輕些,但最大好人人有份(凡是就是卡片),而華人家長則很多仍保留“禮重、擇人”的習慣,即禮品凡是較珍貴,但往往專挑“主要人物”去送。
西人家長經常有“湊假”的習慣,每逢年底、新生節前或暑假前的公司休假岑嶺期,中小學非結業班的西人學生經常會“減員”不少,多半是家長本身要休假,就趁便替孩子告假一路去玩。而華人家長除非因特別原因姑且決議回國投親,很少會因為本身的原因“遲誤孩子功課”。
在交伴侶方面,西人家庭更喜好“籌措”,好比介入黌舍的各類義工勾當(會餐時做飯或當辦事員,孩子郊游時當義務司機,在家長會里擔任職務或倡議家長勾當),幫本身的孩子本家兒辦生日聚會(可以在本身家,但更多是在專門的貿易場所),或邀請孩子的同窗、伴侶來家里玩(在加拿大低齡學生本身不克不及邀請同窗、伴侶來家,要由家長出頭具名邀請并歡迎),而華人家庭在這方面則顯得較為消極、被動,雖也注重讓孩子“多交伴侶”,但并不習慣這樣親力親為地去籌措。
相對于華人,西人家長出格注重對孩子的“契約性”灌注貫注,西人孩子很少承諾別人一件事,一旦承諾就會盡可能做到,且相對于口頭承諾,書面承諾顯得加倍鄭重。西人家長也會出格正視“責任劃分”,哪些是本身能負責的,哪些是不克不及的,城市交接得清清晰楚,曾有一次,一位西人家長邀請包羅我大兒子在內的很多同窗去家里玩,邀請函隨附一張“免責聲明”(即贊成“本身孩子在某某家游戲時代平安責任自大,邀請家庭概不負責”),愿意本身孩子去玩的家長必需同時在“免責聲明”上簽字交回。很顯然,這種習慣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后代。
相對于文化進修,西人家長、黌舍都更正視給低齡孩子傳授更多適用性常識,如如何撥打“911”應急德律風,若何應對目生人,若何分辨街上交通標記等,大溫哥華地域曾有7歲女童在母親昏倒時撥打“911”叫來救護車救了母親一命,和9歲男孩在做客時對溺水小伙伴當作功施行人工呼吸的事例,不克不及不說這種教育思緒有其獨到之處。
“親兄弟、明算賬”這種因美劇等文藝作品而廣為國人所熟知的海說神聊美西人教育模式,簡直長短常風行的,孩子未當作年時就習慣于用幫手做家務換取零花錢,當作年后若是還需要住在家里,往往會本家兒動交房租、水電費。這種習慣在某種水平上也有黌舍指導的影子,好比大溫哥華的一些小學就給低齡學生家長發函,要肄業生每幫家長做一件事,家長就給黌舍某個慈善捐獻項目捐1毛錢,這顯然會促使孩子很早就養當作“幫手干活能換錢”的思維心猿意馬勢。
不外作為多元文化社會,加拿大一些族裔雜居的城市,西人和華人家庭的教育習慣也起頭互相融合、混搭,如不少中低收入的西人家庭也起頭講究“學區房”,督促孩子好勤學習、未來升學,而很多站穩腳跟的華裔家庭也經常在年末給學齡后代告假,全家一路去加勒比、夏威夷去享受“親子陽光”。
(余煜璽薦自《宿世界博覽》)
責編:小側
作者:陶短房
來歷:《今日文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