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回國時,讀到《文報告請示》2009 年5月9日登載的海說神聊京理工大學教育專家楊東平的文章《奧數熱、擇校熱是不治之癥嗎?》。該文攻訐了在中國到處頌揚的一句標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成思議的是,十年曩昔了,這句違反教育根基紀律的標語依然響徹云霄,當作為數不堪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這句絕非科學論斷的教育標語對中國今朝承擔過重的初等教育近況起到了火上加油的壞感化。

我還記得上宿世紀80年月在母校南京大學念書時不雅看本系學生活動會女子800米賽時的一幕:起跑線上,鈴聲一響,一位女同窗像離弦之箭,一馬當先,標的目的終點直奔而去,想拿第一的表情顯而易見。且慢,不幸地(也是必然地),她越跑越慢,沖線時反而當作了倒數第一。我那時就替她可惜:借使倘使她科學地競賽,憑其凸起的身體本質,穩步起頭,連結后勁,也許真的能拿第一呢。
90年月初我有次回國,正都雅到中心電視臺本家兒持人崔永元《真話實說》剛開播時的一期節目,話題就是“早期教育”。我記得節目中的嘉賓、數學家楊樂也用了長跑的例子,形象地警告大師,起跑線上的沖刺是得不償掉的,是與教育紀律各走各路的。可是,他的科學建議卻未能在現場不雅眾中引起共識。望子當作龍的家長們都認為楊樂本身已功當作名就,就掉臂別人家后代的“死活”了。看到這里,我想到兒童時代熟悉的一個句型:撼山易,撼根深蒂固的不雅念難!
本宿世紀以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信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故國人平易近的心坎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其實步履上。君不見,奧數、音樂考級、強化班、教導班等等八門五花,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家長疲于奔命,孩子苦不勝言。再加上當作堆的課外功課,真把他們荏弱的還未發育無缺的身體壓得喘不外氣來。正如楊東平傳授引述的一位網友所言:“孩子們的磨難遠遠跨越奧數的難題——他們沒有自由、沒有空間、沒有自我、沒有尊敬、沒有愛。”這位母親仰天長嘆:“大學里那么多教育專家們,為什么沒有人站起來為孩子們說一句話?”
十年前,大學傳授楊東平終于站起來了。他一聲怒吼:打垮萬惡的奧數教育!十年來,我不知道有幾多教育專家像他一樣在吶喊,可是十年后的社會近況是:超前進修、課外教導愈演愈烈,說不心猿意馬部門“教育專家”昧著良心為那些鋪天蓋地而來的私立教育培訓機構制造超前教育理論、揮舞“贏在起跑線”大旗呢!
我也是一位大學傳授,在中國讀到碩士學位,又去美國讀了博士學位,后留美教書至今。我想經由過程中美兩國教育的切身履歷和不雅察思慮來申明為什么“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傳播甚廣的名言是違反科學,誤人后輩的。
我念初級小學時恰是上宿世紀60年月中期,接管的是再正常不外的歡愉教育。之后直到高中結業,根基上都是以玩為本家兒、兼學別樣。因課余時候充沛,打乒乓、拉二胡、像山公一樣玩單杠,樂趣普遍,什么書都翻。14歲高中結業,在家中燒飯三個月,興旺的求知欲也被火苗熊熊點燃,一口吻無師自通地讀完1960年至1963年高中三年的數學、物理、化學全數十八本教科書,又在一個初中教了一個月的立體幾何。持續在三個工場工作近五年后,我憑著那三個月的數學根基功,當作為恢復高考后南京大學數學系77級大學生。我的同窗們和我一樣,沒傳聞受過什么“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早期練習,個個身心健康,腦筋清晰,志標的目的弘遠。大學四年,我們早晨跑步熬煉,上午受業講堂,下戰書自習做題,晚上靜心苦干,周末有時登山。我們方針持之以恒,樂趣與時候競走,深得念書之樂趣。
我們這一代學生,在少年肄業初期沒有被強迫爭第一,沒有被拋進題海,在人生教育的起跑線上自在散步,天然風光盡收眼底,童年樂趣包羅萬象,豈不快哉快哉?現實上,我上大學才起頭從字母ABC起學英文,在起跑線上已然“輸光了”,可是我和同窗一樣,前進神速,大三、大四還修了三學期的德文。為什么進修能如斯高效,功課能周全成長?只因少年時代在怙恃“任其天然”的寬松情況中,書沒讀呆。多年后,我在中學母校高三教室門口,親眼目睹鋪天蓋地的高考復習資料無情地蓋住了窗外明媚的陽光,一雙雙板滯的眼睛在暗無天日的書海里發出鬼魂般求救的綠光……我何等光榮本身曾是我們那個時代風華正茂的同窗少年!在扳談中,校長對國度帶領人方才倡導的“教育減負”大不覺得然,我十分悲哀地意識到,恰是這些教育工作者——或更好聽一點,“魂靈工程師”們——火上加油地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奇談怪論開拓著市場。

我的女兒丁易之只在中國念過小學一年級,是受美國教育長大的。初中時,有一次她隨我回國(我底子不擔憂她會是以而誤了美國的功課;我們的目標之一是讓她在國內多操練母語)。我在海說神聊京學術拜候,她在揚州爺爺奶奶處住了一段時候,因十分猜疑于找不到同齡孩子玩,有感而發,在《中國教育報》上登了一文《我在美國讀初中》。行文中,她感喟道:
此次回國滿一個月時,我才與比我大一歲的江都表姐碰頭。因為功課多,她無法抽身和我相見。也上初二的她,連周末都不歇息。早上5點起床做功課,晚上11點才睡覺。太辛勞了!就拿我揚州的堂弟來說,才二年級就很少有娛樂的時候。前幾天我去南京外婆家,另一個上初二的表姐也很難有空和我玩。
這讓她想起本身的初中糊口:
在美國,這種環境是不存在的。初中生早上8點15分上課,下戰書3點半下學。天天回家后,我做完功課還有充實時候學學中文語文、數學教科書、看小說和彈鋼琴。像一般的美國粹生那樣,大都的時候還可以玩。
最后,她思慮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在中國,每個學生都被逼著好好讀書。在美國,小我的前途是由他們本身決議的。
美國的教育思惟和方針是半斤八兩人道化的。人人都說美國是“兒童的樂土、青年人的疆場、老年人的墳墓”。“老年人的墳墓”掉之偏頗,“青年人的疆場”大致如斯,“兒童的樂土”則根基準確。在教育的起跑線上,這個國度注重愛的教育、歡愉的教育。它教孩子們根基的常識、做人的事理。它尊敬小我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它從不鼓動勉勵超前教育、死記硬背,更不倡導“起點論英雄”。小學到初中,在輕松興奮中念書,反而學到了許很多多適用的常識。學生們個個龍精虎猛、精力奮起,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體魄相得益彰。到了四年高中,分歧的學生有分歧的追求,他們根基上為知足本身的快樂喜愛、實現本身的抱負而選擇他們的將來。他們起頭嚴重忙碌起來,但忙得恰是時辰,因為大學這個通才教育的大本營在標的目的他們招手呢。我女兒上高中前有大量的時候培育樂趣和快樂喜愛,包羅閱讀中文作品,尤其是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讓她看得津津有味,樂不成支。高中后,她除必修課外,選修了很多既有效又感樂趣的課程,包羅約有四十個學分放到高中選修的十門大學課程,如初等微積分。她垂手可得地拿到全額獎學金進了大學,吃苦肄業四年后又以雙學士學位瓜熟蒂落地當作為另一所好大學的研究生。
事實是,在“樂趣大于一切”的教育理念下,美國教育軌制培育的學生對本身定位清晰,對人生方針明白,根基上當作為分歧條理的社會有效之才。若是他(她)出格熱愛某門學科,在那個范疇當作為精采人才的幾率很大,機遇只垂青于那些既有好奇心,又不愿拋卻的年青人。美國本土培育的各行各業的尖端人才其實是太多了,這完全得益于其科學的教育手段。它金字塔形的人才布局就像是它所擬定的健康食物金字塔布局,任其天然,自由成長,每小我都能在社會中找到用武之地。用李白的詩句“生成我材必有效”來描畫美國的教育體系體例頗為貼切。我們的報紙曾經每年報道中國隊又在國際奧數競賽中拿了集體冠軍,但這些金牌選手沒有幾多人像我的大學同窗——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榮休傳授和海說神聊京大學副校長田剛(據我所知他們從未學過“奧數”、從未加入過數學競賽)——那樣將終生獻給數學。而在美國,會加入奧數競賽的人大大都都當作了知名的數學傳授。
毋庸質疑,全國沒有哪一對怙恃不但愿后代當作材,不但愿后代擁有幸福的將來。問題是,如何才能當作材,什么樣的糊口才是幸福的糊口?中國怙恃常警告后代“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旦孩子在不勝重負之下損失進修的動力,他們依然語重心長地再奉上一句古詩:“少壯不盡力,老邁徒傷悲”。他們的最初用意也許是好的,但缺乏科學的立場和方式,不免事與愿違。正如一句老話所說:“好的念頭紛歧心猿意馬有好的結果”。在高壓下疾苦地進修,反而有可能沒學會如何念書,長大后借使倘使感應“一事無當作”時卻怨恨怙恃、埋怨教師,就像舊中國包攬婚姻的夫妻那樣,一輩子怨恨“怙恃之命、媒人之言”。
拔苗不克不及助長,循序才能漸進。“一口飯吃不當作胖子”的事理配偶孺皆知,對絕大大都學生,“欲速則不達”這一古訓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孩子是“故國的花朵”,應讓它多享受一點陽光下的“光合感化”,而不應在客不雅效應上摧殘之。他們和我們一樣,只有一個童年,豈有掉去之理?不需要什么“起點爭英雄”,孩子們有了健康歡愉的少年時代,有了充實的時候培育摸索未知宿世界不成抑止的好奇心,大腦的潛能才能被卓有當作效地挖掘,才會有動力、有激情、有理想地投入到大學的懷抱,既有了幸福的童年,又有了光輝的將來,何等美妙,何等令人憧憬!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信條之所以難以打破,還在于當今社會分派不公的教育資本和公眾心中深深扎根的“名校情結”。家庭經濟狀況決議了教育資本獲取的多寡,于是乎敷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進“重點中學”,高考方針更輕易指標的目的“雙一流名校”。涌上這條“獨木橋”,考分是獨一的批示棒。孩子們小小年數就被趕著在起跑線上疾走,方才發蒙就被“奧數”蒙得團團轉。力求“贏在起跑線上”,其成果是讓絕大部門孩子損失自傲心,心靈在攀比中扭曲,心理在擠壓下掉衡。
而家長的“名校情結”為何揮之不去?生怕是人們遍及不安心通俗高校的教育質量。這在今朝的中國或許是有些事理的。國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把科研算作登峰造極的神圣責職,要求每個教師都要頒發論文,這點和美國大紛歧樣。美國大約有4500所高校,但大要只有300所擺布冠以“國度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ies)稱號,它們學科齊備,強調傳授的研究,其余的高校根基上以講授為本家兒,研究為輔,或無需研究。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生齒最多的加州,有9個校區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是研究型大學,但加州州立大學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系統有30多個校區,都是屬于講授型的,對傳授研究水準的要求一般不會像加州大學那么高。別的,美國還稀有不清的學院,好比兩百多所人文學院和一千多所兩年制社區學院,教師門根基上不被要求從事研究,但心思要好好放在教書育人上。
其實,中美兩國的大部門教師都不想做研究,可能也沒有能力做高級的研究——但美國教育界認可這個事實,知道這是人的天然屬性之一,于是就讓新出爐的博士們各展其長,各按樂趣,分流到講授和研究比重紛歧的高校去。但無論在何種高校,教好書都是獲得持久聘用的需要前提。有人做過統計,美國所有高校的數學傳授一輩子平均只頒發一到兩篇文章。但這個國度幾十年來一向奏出全宿世界數學研究的最強音!原因之一就是,真正做研究的只是為數不多但貨真價實的學者,集中在以加州理工、普林斯頓為代表的“研究型大學”。可是在中國,很多一般水平的大學花大錢讓傳授寫論文,并且越平淡的黌舍報出的單篇價錢越貴。于是,傳授們都像奶牛擠奶那樣去擠論文了,盡管大大都所謂的學術論文幾乎沒有頒發的價值。在這種體系體例下的黌舍,教師不成能好好教書,學術水準又稀少泛泛,提高不了所辦事大學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怙恃更想把后代送進“名牌大學”去讀書了。
在美國,“高考狀元”也許會拒絕“哈佛耶魯”,而選擇家鄉名不見經傳的人文學院,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日后當作為偉大科學家、發現家、政治家、企業家。這是因為,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型學院,講授質量卻非同小可,傳授經常給勤學的學生“開小灶”,供給的教育質量可能比那些高峻上的“研究重鎮”更為優質。有個華人學生在鄉鎮最好的公立高中結業前夜,本州最好的人文學院的一位拓撲學傳授(博士結業于賓州大學)在面試他時說:若是你愿意多學,我們此后可以把你送到歐洲最好的大學去修課。這就是為安在美國,去哈佛讀本科不見得比進家鄉的某個私立學院更有前途。和丘當作桐同時拿到菲爾茲獎的William Thurston進的本科是佛羅里達州的New College of Florida,那邊的教員講授程度崇高高貴。因成就凸起,結業后Thurston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讀博士,很快一舉當作名。
汗青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并不早慧,“起跑線上”也許跌跌撞撞,進了大學也未脫穎而出。美國第一個本土出生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大學本科并非在名校渡過,而只是在Oberlin College,而且一待就是六年,直到獲得獎學金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彼時,哥大還沒當作為美國物理學的研究重鎮。我們的各類大學應該把重點放在“教書育人”,少華侈時候做低等、反復、擠文章、騙外行的無聊研究,少聘用兼顧無術、無本色進獻的“名人”來裝潢門面,讓本身的教師老誠懇實地講授,重金獎勵講授名師。各地大學的講授質量晉升之后,考生的第一選擇分布就會加倍平均,“名校情結”也會像日出后的晨霧那樣慢慢消去,進入美國教育系統那樣的良性輪回。總之,若是不克不及慢慢改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標語賴以保存的施教情況,我們的培育手段就仍是愚笨掉隊的,我們的孩子就不得不繼續糊口在“水火倒懸”之中

按我在中美兩國的體驗,小學、初中真沒需要花那么多時候“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高中階段可以用功一點,進了大學再吃苦一些,若是選擇讀博士學位,那就必需盡心盡力,獻身科學研究。這種“遞增函數”式的進修體例比今朝“大學前遞增、大學后遞減” 的啟齒標的目的下拋物線函數不知要很多多少少。我們在連結重教育文化傳統的同時,應多接收現代西方文明中的人人平等思惟,服膺孔夫子“有教無類”之教育,慢慢削減“重點黌舍”的比例,讓每個公平易近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機遇。我們的校長和教師應尊敬教育的根基紀律,珍愛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勿把成就看得比天還高,勿把排名看得比地還大。我們要蓋住處處兜銷“教導復習書”的唯利是圖之輩,不讓他們大賺全國怙恃的血汗錢來養肥本身。我們的家長不要急于將孩子下學后送到這個那個“教導班”,而要讓他們有充沛的時候培育本身的樂趣。我們的黌舍應該少一點小題大做地鼓動勉勵“標的目的高考沖刺”——豈不知,高考中的前幾名絕大大都將“輸在終點線上”,被人戀慕的“高考狀元”在社會的成長中,最終很可能被大浪淘沙,當作了平淡之輩。這也申明“勤學生”并不等于“大好人才”。其實,真正的“金子”放在哪里老是發光的,他們底子不在乎測驗的成果、成就的名次;他們在乎的是沿著本身的樂趣所斥地的大道一往無前,像海綿一樣不斷止接收新的常識。
昨晚我剛讀完已故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的手札集,收成之一就是領會了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當他的幾本公共讀物出書后,以及他的科學演講上了電視后,很多人標的目的他求教關于教育的問題。在一封1986年7月3日的來信中,一位16歲男孩的父親說兒子不大做他認為太簡單的家庭功課,因而成就單不敷標致,但“他甘愿去做一些他感覺有趣的事,而這些事遠超出班上同窗的能力,沒有人會做。” 在同月21日長長的回信中,費曼告訴這位和他一樣關心兒子當作長的父親,諾貝爾獎得本家兒Donald Arthur Glaser念小學三年級時,教員把他怙恃叫到黌舍來,建議他們把孩子轉到啟智班。教員感覺Glaser仿佛有嚴重的進修障礙,但他怙恃不為所動。“到了四年級學到長除法的時辰,Glaser起頭嶄露頭角,表示出罕有的才調。我記得Glaser告訴我,在低年級的時辰,教員老是問大師一些笨問題,他底子懶得回覆。可是他發現長除法有點難度,謎底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并且過程還半斤八兩令人著迷,是以起頭注重聽講。”然后費曼寫道:
所以你不必太擔憂。可是也別讓他偏離正路太遠而完全掉控,像Glaser年少那樣。
讀到這里,我想起我的大學同窗、1977年江蘇省高考統考數學單科正題附加題“雙滿分”的魏木生告訴過我,他是一向到了1963年讀高一時數學才起頭突飛大進的。很快他當作了省常州中學的全校數學第一名,以至于1964韶華羅庚傳授來訪時,讓他做了幾道題后,給他留下了“是顆數學苗子”的批語。所以,“慢慢來,不要焦急”,不要擔憂“輸在起跑線上”。
至于那位父親代兒子問的“應該如何練習本身,才能達到本身的方針?”費曼回覆道:
我采納的方式和你兒子所采納的完全一樣,也就長短常盡力地拼命去做本身最喜好做的事。別的設法連結此外科目不要得零分,只要能低空擦過就行了。
“拼命去做本身最喜好做的事”,這不僅是費曼一輩子所身體力行的,也應該是我們的年青學子的座右銘,這比“不讓本身輸在起跑線上”勵志標語的抱負大了一百倍!
讓我們記住西方的一句諺語:“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我們不該追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應鼓動勉勵“不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撰文 | 丁玖
2019年6月16日
完稿于美國哈蒂斯堡
版權申明:接待小我轉發,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和摘編。
版權聲明:本文由《返樸》原創,接待小我轉發,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和摘編。
《返樸》,致力好科普。國際聞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聯袂擔任總編,與幾十位學者構成的編委會一路,與你配合求索。存眷《返樸》介入更多會商。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系fanpu2019@outlook.co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