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研社,看懂游戲,研究歡愉。
當然可以啦,方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曾“招募”浩繁 EVE 玩家作為他的嘗試助手。
2016 年 3 月,《星戰前夕》(EVE Online)上線了名為“摸索打算”(Project Discovery)的內置小游戲,許可玩家判定人類卵白質染色圖,以幫忙游戲外的抗癌藥物研制。
2017 年 7 月,摸索打算的第二階段“系外行星”上線,涉及的科學項目從生物學釀成了天文學:玩家需要按照恒星的敞亮度轉變判定星系內是否存在行星。
2019 年 10 月,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聲譽傳授米歇爾·麥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是“發現了一顆環繞太陽型恒星運行的外行星”。
這些事當然不是毫無關系。上文里與 EVE 官方 CCP 合作并本家兒導了摸索打算第二階段的科學家,恰是方才獲得諾獎的米歇爾·麥耶,他不僅多次在公共場所頒發演講,標的目的 EVE 玩家詮釋這一打算的可行性和嚴厲性,還在游戲中以 NPC 的身份呈現,標的目的介入打算的玩家詮釋“弄法”并發放獎勵。
我們已經知道良多試牟利用游戲完當作科學研究的打算了,它們涉及方方面面,考古研究、醫療健康甚至戰爭決議計劃,而 EVE 的摸索打算可能是此中最為嚴厲,也最為可行的項目。很大水平上,摸索打算之所以嚴厲可行恰是因為它賜與玩家的使命很是簡單——當好一小我肉識別器。
“系外行星”項目基于 2006 年被發射到外太空的天文千里鏡 CoRoT,它會把收集到的海量天文數據傳回地球。這些數據必需顛末闡發才有意義,在以前,天文學家們要把大量時候投入到闡發天文數據中,即使有計較機輔助也沒法取代人類的判定。
這些判定自己良多時辰并不復雜。好比在系外行星項目中,判定是否存在行星的尺度很簡單:脈沖星之外的恒星亮度轉變一般是無紀律的,而若是有行星在環繞恒星扭轉,恒星就會因為這種公轉而發生有紀律的亮度轉變。玩家在內置游戲中,只需要不雅察亮度轉變是否有紀律,然后標注出來就行。整個過程并不需要玩家把握何等嚴厲的天文學或者物理學常識。
有些人擔憂“若是有玩家亂標注怎么辦”,現實上這種擔憂沒有太大需要。這種操縱大量人員擔任識別器的項目早有當作功的驗證——網上常見的谷歌驗證碼就是谷歌練習 AI 打算的一部門,這一打算已經證實,只要介入的人數夠多,個體拆臺的人不會影響到數據的真實性。
本家兒導打算的米歇爾·麥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恰是因為他發現了第一顆環繞類太陽恒星運轉的系外行星,這是天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之后的幾千顆系外行星都基于這一發現。固然這一發現的時候是 1995 年,那時辰 EVE 這條目游戲都尚不存在,但玩家們現實上至今仍然在介入的,就是這一諾貝爾獎當作果的后續研究。
若是你也在 EVE 中介入過這一項目,也許可以在簡歷里這么寫:“經由過程相關測試與嘗試數據,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當作果供給了靠得住的數據支撐”
文 / 魚人蹦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