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對于打小報告的官員,皇帝會如何處理?

    本文出自清人梁章鉅、朱智《樞垣記略》卷一《訓諭》中的一節。

    這份《訓諭》,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下降諭示的。

    既然要說嘉慶帝的訓諭,那就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位清仁宗。

    清仁宗嘉慶帝,即愛新覺羅·颙琰。生于狷介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崩逝于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享壽61歲。原名永琰,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即位的前四年里,并無實權;乾隆帝身后,才自力執掌大政;對貪污深惡痛絕,肅清吏治,懲辦了貪官和珅等人;為維護政權不變,肅貪力度有限,見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單沒有解決,反而加倍嚴重;在位時,正值工業革命鼓起,清朝由盛轉衰,其間,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流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流入中國……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夏歷六月二十九日,上諭:

    昨日巳刻(上午9點至11點),英和突然標的目的內呈遞了密封的奏片(所謂奏片,即軍機處在打點公事時,以較為簡化的奏摺,具奏請旨或議覆事務;奏片并不開寫具奏人的銜名,直接言事,文末書“謹奏”。)。

    收到英和的奏片之后,朕感覺事關重大,于是,便親手拆看了該奏。

    英和在奏片中稱述,道是:

    “今天,劉權之與戴衢亨都已上奏告假;這二人經請被派,進城去檢驗面見月官了;臣特懇請,晚膳之后,與慶桂、董誥一同接管圣上召見,有要事需要面奏……”

    于是,朕很快就召見了英和、慶桂、董誥三人。

    據英和當面奏稱,說是:

    “劉權之這小我,常日里執政堂上的名聲就屬于很泛泛的那一類。這一次,軍機處行走的軍機章京里面,有中書、筆貼式等官員,這個時辰,已經到了應該進行保奏的刻日了。為了處置這一狀況,我先與慶桂等人進行了談判,議定將內閣典籍齊嘉紹、中書蔡炯、刑部筆帖式武爾通阿三位官員上奏,擬請升進他們為本家兒事。”

    “在此次談判過程中,劉權之認為,內閣中書袁煦也應該列入上奏升職的名單。他還說,袁煦是他的房師紀昀(曉嵐)的女婿;并說是,紀昀活著的時辰,曾經拜托過他,讓他賜顧幫襯本身的女婿。”

    “后來,經慶桂等人阻止之后,劉權之便拒絕在上奏請升相關官員的折子上具題本身的官銜名姓……”

    軍機章京執政廷當班值日、理事辦差,到了應該進行保奏的時限,就要按照軌制劃定,進行保奏。保奏時,軍機大臣們天然該當查證相關環境,參照已有的老例陳規,核實軍機章京在軍機處行走的年代時長,考評軍機章京泛泛在當差處事過程中是否勤勉謹慎。處置這樣重大的人事事務,軍機大臣們理該敦睦齊心,嚴厲參議,秉公保奏才是。

    此刻,劉權之因為中書袁煦是其房師紀昀的女婿,就要求在奏升官員的名單中將其列入,這在事實上就是徇顧私交,這原本就很不像話了。

    昨天,朕扣問慶桂與董誥,二人均稱,說是劉權之確實講過這些話。

    今天,朕又把劉權之召進,當面就此事進行扣問,劉權之本身也認可,此事簡直屬實。

    劉權之的此種行為,就是明火執仗地瞻徇私交,就是毫不在乎社會的公議。

    劉權之的錯誤與荒謬,其實是沒法子可以說了、沒法子再去說了。

    事發當日,大臣們一路在商議奏升軍機章京的人選問題,英和既然感覺劉權之的說法不合錯誤,他就應該在那個時辰當即與慶桂、董誥、戴衢亨三人一路籌議,并據實對劉權之的徇私行為進行參奏;當時,英和提議之后,慶桂等人如有對參奏劉權之有所掛念、躊躇不決,那么,英和應該連慶桂等人一路參奏才是。

    一路商議奏升軍機章京的人選時,英和沒有當面否認劉權之;環境呈現后,英和也沒有頓時進行參奏;乘著劉權之、戴衢亨進城檢驗面見月官的空子,英和頓時就上奏請求面見,這其實不是什么光亮正大的路子。

    英和在上奏請見時,哀告一同召進慶桂與董誥。可是,懇請召見的奏片乃是英和密封呈進的,而慶桂與董誥并不知道有密封奏片已經遞進。

    試問,在其他兩人不知已有密奏的環境下召見,和懇請零丁召見有什么不同嗎?英和何不就懇請召見本身一人就行了?

    英和面奏時,說是:

    “這件工作,此刻已經遏制了,哀告圣上不必再扣問劉權之了。處置劉權之的體例,就是借機找個工作,讓他退出軍機處就好了。”

    英和說得這是什么話?

    英和其實是太傲慢、太膽大了。

    以前,和珅在職的時辰,他固然十分憎惡阿桂,可是,就和珅的地位,他也不敢公開說出這樣的話來。此刻,英和一個新進的后生,也就是在軍機處進修處事的人,竟然可以講出這樣悖逆常理的話來,其實是無法無天了。

    英和這樣的人,若是不早加懲辦,生怕今后又要出(和珅一樣的)大案子了。

    這件工作交由保寧、朱圭、祿康、恭阿拉、敞亮、鄒炳泰、英善、王懿修會同查辦處置:

    必然要將劉權之嚴加議定處置;

    英訂定合同定處置;

    對這一次軍機出擬定保奏的齊嘉紹等官員,進行嚴酷地審核檢驗,看看他們的經歷、去處、風評、擬升職位等,是否合適劃定,是否與陳規老例一致;

    這些工作查證實確后,一并上奏。

    查辦之前,先做如下處分:

    劉權之先革去太子少保,英和也革去太子少保,拔失落花翎,號令退出南書房。這兩小我,都不要在軍機處行走當差了,聽候議定處置。

    中書袁煦也須退出軍機處。

    嘉慶帝對打小陳述官員處置的訓諭已經講完。

    這里,再彌補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月官。

    月官,按照明、清兩代吏部選官軌制的劃定:凡表里文官缺出,京官自郎中以下,處所官自道員以下,除還有劃定者外,均歸吏部選補,每月一次。初度授予官職的,在夏歷的雙月進行,稱為大選;改授官職的,在夏歷的單月進行,謂之急選;大選與急選統稱為月選;所選出的官員稱為月官。此中,夏歷的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為單月,開選補班等官員,也稱單月選。

    軍機章京。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章京無必然額數,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狷介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初,改由內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派遣。自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設工頭、幫工頭章京各1員,由軍機大臣于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中書。

    明、清兩代,廢中書省,于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抄錄之事。

    筆貼式。

    筆貼式,清代官名,掌翻譯滿、漢章奏文字等事,置于京師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將軍、都統、副都統官廳。以滿族、蒙古族、漢軍旗人充當,宗人府則專用宗室。有翻譯筆帖式、繕本筆貼式、貼寫筆帖式等名目,為滿員進身之階。

    內閣典籍。

    內閣典籍,官名,清代內閣所屬典籍廳之本家兒官,掌收發章奏公牘、收貯圖籍及辦理內閣吏役等事。內閣典籍額定滿洲、漢軍、漢員各二人,秩正七品。清時內閣沿明之制,自豪學士以下均無印信,凡對外行文,均用典籍廳關防。其稽察欽送上諭事務處及內廷修書各館公牘稿案,亦移付內閣典籍廳借用關防。(翰林院典籍名典簿。)

    房師。

    房師,明、清兩代,科舉軌制中,舉人、進士對薦舉本人試卷的同考官的尊稱。

    索綽絡·英和。

    英和(公元1771年~公元1840年),初名石桐,字樹琴,一字定圃,號煦齋,索綽絡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書法家,禮部尚書德保之子;少有俊才,和珅欲召為婿,德保禁絕;狷介宗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癸丑科二甲進士,選庶吉人,散館后授編修;官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清宣宗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因“家人私議增租”被降職,外放熱河都統;次年,授寧夏將軍,以病請解職,獲準;不久,因之前監修之宣宗陵園地宮浸水,被重責,擬處死,幸太后討情,改發配黑龍江,子孫一并撤職;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釋回,子孫復官;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卒,贈三品卿銜;工詩文,善書法,著有《恩福堂詩集筆記》、《恩慶堂集》、《卜魁集紀略》等。

    劉權之。

    劉權之(公元1739年~公元1819年),字德輿,號云房,湖南長沙人,紀曉嵐弟子;狷介宗乾隆二十五(公元1760年)年進士,改庶吉人,授翰林院編修,預修《四庫全書》,在事最久,及《總目撮要》當作,擢侍講;清仁宗嘉慶朝,遷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目疾乞假,遣太醫診視;會林清之變,事定,朝臣衰病者多罷退,詔以原品休致還鄉,給半俸;卒於家,年八十,謚文恪。

    戴衢亨。

    戴衢亨(公元1755年~公元1811年),漢族,字荷之,號蓮士,原安徽休寧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狷介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殿試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選任文衡,累本家兒江南、湖南鄉試;清仁宗嘉慶初年,凡大典文字,皆出其手;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如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年五十七,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謚文端;著有《震無吉兇齋詩稿》;善畫山川,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作《廬山瀑布圖》;與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四人,稱“西江四戴”。

    章佳·慶桂。

    慶桂(公元1737年~公元1816年),字樹齋,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尹繼善第四子,清朝大臣;狷介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以蔭生授戶部員外郎,歷內閣學士、副都統、參贊大臣、將軍、都統,擢工部,調兵部尚書,代理甘肅總督;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擊退廓爾喀入侵,事平,予十五功臣,是年,赴浙江辦案;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入直軍機,尋授內大臣、文淵閣大學士,總理刑部事務,晉太子太師;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纂輯《平定三省邪匪方略》當作;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大哥,原品休致,謚“文恪”。

    董誥。

    董誥(公元1740~公元1818年)清代官員、書畫家。字雅倫,一字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與其父有“大、小董”之稱,浙江富陽人;狷介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進士,殿試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為傳臚,授翰林院庶吉人,充國史三通館協修,武英殿纂修;散館后,改任編修;以善畫,受高宗知,歷任內閣學士,擢公、戶、吏、刑部侍郎,充四庫館副總裁;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太子太傅,直軍機先后四十年;供職勤恪,進止皆有常度;熟諳掌故,政事得掉,皆能洞鑒本源;朝見時,凡有獻納,皆面陳之,不消奏牘;生平所學,在一“誠”字,覺得全國無不成與外之人,而人亦未有敢侮之者;工詩古文詞,書法宗王羲之、獻之,又能於一粒芝麻上書“全國承平”四字;山川稟承家學,雅秀絕塵,晚宗宋、元;為人和易,一時寒畯多得其授畫法;其所進呈畫本,均經乾、嘉二帝親筆題詠,收于《石渠寶笈》第三編,作有《西湖十景圖》;清仁宗嘉慶時,給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湖源鄉窈口村潘氏友于堂(新廳)題寫春聯一副,內容為“古今來幾許宿世家無非積善,六合間第一件事仍是念書”;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學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劇而卒,嘉慶帝親臨祭祀,御制哀詩有“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泉置莊田”之句,賜謚文恭;墓葬蛇浦村(今屬新桐鄉),有御制碑文,今為區級文物庇護單元。

    袁煦。

    袁煦,山東長山人,袁守誠第四子;狷介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舉人,任內閣中書、軍機章京;紀曉嵐次女婿。

    章佳·阿桂。

    阿桂(公元1717年~公元1797年),章佳氏,字廣廷,號云崖,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將,滿洲正藍旗人,后以新疆軍功抬入正白旗;狷介宗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舉人,后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持久戍守西海說神聊邊陲;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加入巨細金川之役;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加入平定巨細和卓兵變,事平后移師駐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納;厥后數年間,歷任內大臣、漢軍鑲藍旗都統、軍機大臣、滿洲正紅旗都統、伊犁將軍、四川總督等;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以副將軍偕經略傅恒領兵與侵擾滇境的緬甸軍交戰,屢獲捷;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再次加入巨細金川之戰,歷時5年,運籌戰事,多合機宜,后兩次督師鎮壓甘肅回平易近起義,介入擬定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和抗擊廓爾喀之役的進兵方略;編有《軍需則例》15卷。

    作者:史遇春

    (全文竣事)


    • 發表于 2020-02-17 02:00
    • 閱讀 ( 133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