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君語-
炎天,當然要吃瓜
中國,是宿世界第一吃瓜大國。
中國的西瓜產量占有了宿世界的七當作。在今天,中國人每年要吃失落跨越五萬萬噸的西瓜。
▲來,吃瓜。圖/圖蟲·創意
西瓜西瓜,顧名思義,是一種來自西方的外來物種。那么西瓜從哪里來?它又是若何來到我大吃貨國,安家落戶,發揚光大?
今天,風景君推出了一期風景簡史的夏季特輯,帶您漂洋過海,吃一個關于西瓜自己的“瓜”。
西瓜:來自非洲的流離者
西瓜發源于古老的非洲大地,本是一種葫蘆科的野生植物。直到今天,在埃及,蘇丹等國的戈壁里,依然能找到原始的野生西瓜,它們形態和今天的瓜很是相似,可是果肉發苦,無法食用。
原始的瓜是發展在戈壁地帶的“游牧平易近族”,果實身段玲瓏圓潤,可以或許借助風力在戈壁中滾動,尋找水源。一碰到水,它就會停下來,瓜皮裂開放出種子,并生根抽芽,接續兒女。
▲直到此刻,原始西瓜這種耐旱不耐濕的特征依然讓西瓜在農業蒔植時,需選擇干燥的砂田,每次澆水也不克不及過多。圖/視覺中國
早在五千年前的利比亞墓葬中,已經有西瓜種子出土。古埃及人最早對西瓜進行人工培育,慢慢改良了野生西瓜白色發苦的果肉,讓它起頭變得噴鼻甜多汁,當作為干燥炎熱的戈壁地域中的“水罐”。
▲對于最早培育西瓜的埃及人來說,喝水比吃瓜主要。圖/soogif
埃及人十分喜好西瓜,不單在墓葬的壁畫里描畫西瓜的枝蔓與果實,還親自把西瓜送入金字塔,讓它們當作為了法老的墓葬品。
古埃及獨有的滅亡不雅念認為,人死之后在達到陰間之前,還要進行一段漫長的路程,西瓜作為一種含水豐碩,口胃清甜的生果,正好在路上消牽蘿補屋。
高原上的“東紀行”
那么西瓜是若何傳入中國的呢?
西瓜西瓜,從西而來,天然是一個不遠萬里,一路東游的客人。
按照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錄,“西瓜”這個名稱,指一種從“西域”來的外國瓜種。
傳說恰是漢武帝期間張騫通西域時,見到了西瓜,并把相關的見聞帶回漢朝。東漢班固在《前漢書·地輿志》中,也有響應的記錄,他寫瓜州(今甘肅瓜州縣)出產的瓜很是復雜且甜美,就連狐貍鉆進去吃,都不會露出從頭至尾巴。
▲漢代羌中道,由此可以看到那時去往西域的兩條路線。制圖/Paprika
漢代期間的“西域”,是一個很是寬泛的概念。廣義上看,從甘肅玉門關以西,到穿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標的目的西達到的中亞、西亞等廣漠地域,都可以看作西域。由此大要可以描畫出一條西瓜從原產地東非標的目的東方傳布的恍惚路線。
在史乘上,最早呈現的關于“西瓜”的直接記錄也印證了這條路線。在《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寫有一位五代期間的同州郃陽(今陜西合陽縣)縣令胡嶠。他被迫留在契丹時,在遼上京(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的平原見到了一種被稱為“西瓜”的瓜。
▲豐收的西瓜。圖/視覺中國
按照他的記錄,契丹人標的目的回紇人策動戰爭時搶到了西瓜瓜種,而且改良了蒔植方式:“以牛糞覆棚而種”。種出的瓜則味道可口:“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被搶走貴重西瓜的“回紇”平易近族,也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他們就糊口在今天的新疆地域。
這申明固然西瓜在“西域”地帶的傳播時候不詳,但它傳入的路徑之一,恰是經由原產地東非,沿西亞波斯(伊朗),傳標的目的中亞地域,翻越帕米爾高原,標的目的新疆地域流入,并跟著戰爭鞭策的平易近族交流與融合,在今天的華夏海說神聊方地域安家落戶。
可以看到,這條路線與聞名的絲綢之路有良多重合的處所。
西瓜“貴族”漂洋過海
胡嶠見到西瓜,返回華夏是公元953年,這也就是西瓜進入中國,留下記實的最早時點。不外近代汗青考古中不竭有新的發現,申明西瓜的傳入路子更為汗青悠長。
1991年8月,在西安東郊出土了一個唐三彩“西瓜”。這申明西瓜早在唐代就已經呈現在了長安城,還受到人們的喜愛,就像三千年前的埃及人一樣,以它為模子建造陪葬用的冥器。
▲憨態可掬的唐三彩“西瓜”。圖/圖蟲·創意
而早在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已經發現類如西瓜籽的種子;1980年,江蘇省揚州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也發現了西瓜籽,經考證,此處墓本家兒卒于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
這些考古發現,將西瓜的傳入時候至少前推了一千年。
這不由使人發問,若是西瓜傳入的時候這么早,為什么自兩漢到隋唐汗青上從未見過對西瓜的記錄呢?
▲想來一牙嗎?圖/soogif
其實早在數百年前,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詮釋。他引用了南朝醫學家、道學名家陶弘景的記實:“永嘉(晉懷帝年號,公元307-312年)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李時珍認為,這種可以或許持久儲存的大型“寒瓜”,可能就是“西瓜”早期在中國南邊的稱號。他據此進一步推論,估量西瓜早在五代之前六百多年的永嘉期間,就在浙江東部有蒔植,只是名字叫做“寒瓜”,蒔植也沒有普遍睜開,所以在五代前缺乏相關對“西瓜”的記錄。
▲ 在沒有制冷設備的以前,水井就是最好的“冰箱”。圖/視覺中國
再反不雅寒瓜這個詞,則是一個從魏晉到隋唐的汗青與文學記實中的常客。
在《南史·滕曇恭傳》中,滕曇恭為母親追求可以或許清熱解暑的寒瓜卻處處碰鼻,只能依靠“高僧贈瓜”的奇遇;南朝詩人沈約也有“寒瓜方臥垅,秋蒲正滿陂”的詩句,所寫的“寒瓜”正與西瓜時令相符。
這些記錄最早到公元五百年擺布,既申明了寒瓜的時令、功能與西瓜相似,也申明在那時寒瓜是珍稀的事物,是對李時珍“寒瓜=西瓜”不雅點的有力彌補。
▲“寒瓜方臥垅,秋蒲正滿陂”圖/圖蟲·創意
若是將“西瓜”與“寒瓜”等同,再比照早期西瓜籽本家兒要在南邊沿海地域出土的現象。便可以發現別的一條西瓜傳入中國的可能路徑——水路。
這條水路,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按《漢書·地輿志》記錄,漢武帝曾經派使者和商隊搭船標的目的西達到過“已程不國”后返回,斥地了這條商路。
這個很是神秘的“已程不國”,今天一般認為是印度以南的斯里蘭卡,但也有不雅點認為是埃塞俄比亞等位于非洲的地域。
▲宋元期間海交際通線路,這條跨越海洋的富貴商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它形當作于秦漢期間,東漢期間的商人已能穿越印度洋,與羅馬、波斯等帝國進行商業。制圖/Paprika
無論若何,按照汗青記錄,此地恰是中國、波斯(今伊朗高原)與印度的商船交匯的地址,是一個交通要地,商業樞紐。
考慮到其周邊波斯與東非地域的慎密毗連與頻仍交流,西瓜很有可能即是藉由列國使節、商人的交流,以貢品或豪侈品的崇高身份,從原產地東非出發,沿著新斥地不久的“海上絲綢之路”,爭先在中國南邊登岸,并在數百年的漫長光陰后,與從海說神聊方南下的本家相會,借著大規模蒔植推廣的春風,“飛入平常蒼生家”。
千年吃瓜,各顯風流
這小我人皆可大口吃瓜的好時節,大致從南宋期間起頭。
南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被金朝截留十五年的南宋使節洪皓南歸,他對一樣在海說神聊方的事物記憶猶新,那就是——西瓜。
▲洪皓對西瓜的描述詳盡入微而又令人布滿食欲:“西瓜,形如匾蒲而圓,色極翠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圖/sohu.com
于是他帶回了西瓜種子,這些種子最初只在皇家苗圃里栽種,但很快起頭標的目的平易近間傳布。等他在晚年時寫這本記錄海說神聊方風土著土偶情,山水形勢的小我見聞錄《松漠紀聞》時,則不無高傲地發出“今(西瓜在)禁圃鄉囿皆有”的感傷。
二十七年后,南宋詩人范當作大出使金國時,在開封城外看到了西瓜大規模蒔植的氣象,于是他留下了“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的詩句,并有“今河南(黃河以南)皆種之(西瓜)”的附注。此后,西瓜屢屢當作為文人騷人吟詠的對象,如聞名愛國將領文天祥的這一首《西瓜吟》,拔刀斬瓜,激昂大方吟誦,很是有一代名將的英雄氣概:
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
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
下咽頓除炊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
長安清富說邵平,爭如漢朝作公卿。
值得注重的是,這首詩里寫的西瓜,果肉是黃色的。這種果肉澄黃,晶瑩剔透的西瓜品種,一向延續到今天,好比名字自帶三分俠氣的“特小鳳瓜”,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特小鳳瓜,原產自中國臺灣,特點是早熟、皮薄、果小、味甜。圖/視覺中國
此后,勤奮勇敢的中國人平易近們走標的目的了花式種瓜,花腔吃瓜的全新道路。
元代時,西瓜品種進一步改良,那時已有重約30斤的巨型西瓜出產。明清期間,海說神聊京南部的大興地域,已經有標的目的皇室納貢的專門瓜園。清代康熙皇帝收復臺灣之后,更是遴選出在海說神聊方改良過的優質西瓜籽,送往臺灣蒔植,但愿能操縱臺灣地域“四時皆春”的天氣前提,在冬季也可以或許吃到“反季候”的西瓜。
▲兩張“血盆大口”。圖/視覺中國
慈禧太后更是將“吃瓜”進行到了極致,據說她炎天時天天都要吃失落幾十個瓜。
可別為她可駭的食量驚呆,其實慈禧太后每次都只吃失落瓜最中間的那一小塊——那又沙又甜的瓜中精髓,其他部門要么犒賞、要么丟棄,其實是糊口奢靡至極。
因為慈禧太后癖好吃瓜,御廚也挖空心思開辟出了名為“西瓜盅”的菜肴。“西瓜盅”以西瓜為容器,以火腿、雞丁、龍眼等食材為本家兒料,輔以杏仁、松仁等堅果,小火慢燉,果噴鼻肉噴鼻兼備,是有名的御膳菜品。
▲生果西瓜盅,西瓜盅傳入平易近間后的改良版本。圖/匯圖網
后來,西瓜盅的做法從宮中流出,當作為夏令時節的應季名菜,又在上宿世紀20年月跟著冷凍手藝的成長,慢慢改良,釀成了一種只需要掏空瓜瓢,然后放入時令生果冰鎮的甜品。
這仿佛是西瓜在千年之間遷徙流轉的縮影:從非洲傳來的珍稀貢品,到為皇家階層喜愛的上等果品,再到現在,扎根華夏膏壤,培育出浩繁良種,辦事于泛博人平易近。
西瓜,就這樣海陸并進,“滾”進了吃貨國,“滾”遍了萬萬家。
您最喜好怎么吃瓜呢?
- END -
文丨蘋果
圖編 | 蘋果、袁千禧
封圖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西瓜小史》,張仲葛,農業考古(1984.01)
《本草綱目》卷三十三,李時珍(明),光亮日報出書社(2016)
《松漠紀聞·四庫總目撮要》,洪皓(宋),中華書局(201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