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曲譜的形式本家兒要有兩套系統:一種是律譜系統,它按照樂律音名記錄有對應音高,并用輔助符號表白節奏;另一種是文字譜系統,它用文字描述吹奏樂器時的指法,進而用劃定的吹奏動作還原音樂。前者在當下仍然利用的是工尺譜,后者是減字譜。
中國今朝可以或許看到最早的曲譜是記錄沖擊樂節奏的鼓譜。《禮記·投壺》中有關于“魯鼓”、“薛鼓”這兩種處所分歧的打鼓節奏。
鼓譜
漢代鄭玄對此注釋道:“此魯鼓、薛鼓之節也。圓者擊鼙;方者伐鼓。”
中國現存最早的琴譜是唐人手手本的《碣石調·幽蘭》,傳自南朝梁代丘明,據傳為孔子所作。該譜的是今朝保留的獨一一個在減字譜呈現前用文字譜記實的古琴譜。這個琴譜用文字記寫音階及操琴手法,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
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碣石調·幽蘭》琴譜
可是文字譜的的錯誤謬誤也是顯而易見的:用文字描述吹奏手法,復雜冗長,不輕易把握。于是古代樂工在此根本上發現了減字譜。
所謂減字譜,就是將各類吹奏指法指定獨一名稱后,用響應字的偏旁組合當作一個符號來暗示某個音的吹奏體例。減字法傳為唐代曹柔。根基的道理是“四指八法”,即按照右手左手除小指外的其他八指對琴弦做標的目的內或標的目的外的撥動動作,別離定名為: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到了宋朝,進一步用數字規范琴弦名稱,以及在四指八法根本上衍生其他復雜指法。
以下面三個指法為例:
第一個減字,是“勾”字的外框,暗示是用勾的指法,“四”暗示第四弦,“勾”就是將右手輕輕搭在桌子上,天然彎曲,中指輕輕標的目的掌心“勾”一下的動作。同理,第二個減字,是“挑”的簡寫,是末一筆的“匕”字去失落一撇,上面的“二”暗示第二弦用挑的指法。挑的動作是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相搭,其他三指天然下垂,做蘭花指外形,食指外挑。第三個減字暗示右手挑第七弦,上面的“艸”表是這是散音,左手不做動作。
《碣石調·幽蘭》的減字譜
當然,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期間即起頭利用五音十二律的名稱來標示音階和調子,所以前人也用階名或律名來記譜,形當作了“宮商字譜”和“律呂字譜”,近似此刻的簡譜。
“宮商字譜”就是以宮、商階名記實音樂曲調中各音的音高的—種記譜法。如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所頒《丁祭旋宮之樂》。以此中“終獻奏敘平”第—段為例,記作:
自羽古宮在角昔商,先徵平易近角有宮作商;
皮角井徵祭宮菜羽,放徵論角思商樂宮。
原文中詩句與音名的文字巨細一樣,每個字后面都用一個音階名標示音高,這里加粗區分出來便利閱讀。可是整個曲譜并沒有節奏、輕重,最后呈現結果完全看吹奏者和謳歌者的自由闡揚。
同樣,“律呂字譜”是以十二律的律呂名稱記實音樂曲調中各音音高的記譜法。較早的例子有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中存錄的宋代趙彥肅傳譜——《唐開元十二詩譜》,音名用律呂名稱首字,高八度者,在律名后加“清”字。以此中《關雎》的首段為例,記作:
關黃清關南雎林鳩南,
在黃河姑之太洲黃,
窈林窕南淑黃清女姑,
君黃清子林好南逑黃清。
曲譜中音名用字比詩詞字小一號,但仍沒有節奏、輕重的標示,自由闡揚水平一樣很大。
以上兩種記譜體例多用于廟堂雅樂。到了唐代,平易近間娛樂音樂起頭茂盛,這種樂律文字譜并不適合吹奏,起頭呈現樂工、伶人利用的半字譜,以及由此成長當作型的工尺譜。
唐代的燕樂(宮庭宴會所用音樂)因利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記載音高,故名“半字譜”。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此中〈傾杯樂〉、〈西江月〉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
唐代敦煌曲譜中的半字譜
工尺譜就是用比力簡單的漢字來標識表記標幟音高,并用其他符號輔助標識表記標幟節奏、輕重的一種曲譜。
以下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譜、簡譜、西方唱名對照
工尺譜沒有精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號標識表記標幟拍子的位置。傳統來說,工尺譜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書寫,而“板眼”凡是標識表記標幟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
至于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拍若何分派,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工都有本身的習慣演繹方式,并沒有固定的尺度。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巨細、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可以粗略地暗示音的長短。
《琴學入門》中《陽關二疊》的減字譜與工尺譜并列,同時可以或許顯示吹奏指法和對應音高、節拍
晚清國歌的工尺譜與歌詞
此外,宋代亦有所謂“俗字譜”,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當作,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圓圈,清聲于本音上加“一”等。
文|齊群
大象公會|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