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以其獨特的玉質色澤和優美的曲線,早在2000年前就起源于中國。上釉工藝是通過粘土、木灰釉和特殊密封窯的雙重燒制而完善的,泰國的許多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都保存著青瓷陶器,這是在中國等地發現的古代陶器所有的陶器一開...
青瓷,以其獨特的玉質色澤和優美的曲線,早在2000年前就起源于中國。上釉工藝是通過粘土、木灰釉和特殊密封窯的雙重燒制而完善的,泰國的許多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都保存著青瓷陶器,這是在中國等地發現的古代陶器所有的陶器一開始都是濕的,模制的粘土,可以有釉也可以不施釉。然而青瓷陶器在一個窯里烘烤兩次,以賦予它獨特的顏色和光澤。早期的陶工發現,特殊的河泥保持了它的形狀,也支持了釉面。首先,他們形成了花瓶、碗或盒子的形狀。然后素坯在1400°F(750°C)的大窯中燒制,硬化后取出,涂上富含碳酸鈣的釉料,返回窯中在2400°F(1300°C)下進行二次燒成,泥質釉燒成了絢麗的鼠尾草綠陶藝家必須非常小心窯的溫度。沒有溫度計,他們仍然可以保持室內幾個小時的均勻溫度,只使用木材作為燃料。而且,窯爐必須密閉以控制氧氣的含量。第二次燒制需要的氧氣量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濃度更高。否則,透明的釉面就會氧化成一種暗褐色微小的裂紋,稱為“龜裂”,是釉料的原材料,不會降低飾面的價值。韓國的青瓷代表了工匠們最好的作品。在9世紀和10世紀,在印宗和義宗的統治下,玉石和青瓷象征著來世的財富、和平和榮譽。高麗王朝時期,陶藝家們發明了復雜的粘土鑲嵌方法,稱為“saggam”,可能是受到漆器和金屬鑲嵌物的啟發。為了實現花、鶴、云和柳枝的設計,壺的輪廓被雕刻出來。然后,另一種顏色的粘土被磨平到裂縫中。白粘土在燒制過程中保持亮白色,而紅色粘土變成墨黑。現代技術從未改進過這些完美的碎片。雖然稀有,高麗王朝的青瓷展示了所有文化中最具實踐性和完善性的技術。曾經在韓國宮廷和寺廟中展出的碗、花瓶、盒子和水壺都被轉移到亞洲和歐洲的博物館
-
發表于 2020-08-06 05:24
- 閱讀 ( 661 )
- 分類:社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