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胡子是男性氣概的象征70年代的胡子是從前輩的面部發型發展而來的。在20世紀40年代,最常見的胡子是沿著上唇的細而密的線條。像埃羅爾·弗林(Errol Flynn)這樣的電影明星給了這種胡子一種復雜的氣息。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剃得干干凈凈的樣子占了主導地位。在20世紀60年代,蓄滿胡須和胡子的年輕人再次變得普遍起來,尤其是在"嬉皮士"的反主流文化中,長發和大胡子在男性中很常見。70年代的胡子就是從這種發型中衍生出來的。然而嬉皮士的胡子蓬松而自然,而70年代的變化則稍顯整潔。它也經常伴隨著刮干凈的胡子或留著胡茬的下巴因此,70年代的胡子是男性氣概的象征,它與70年代男性特有的毛茸茸的胸部一起,代表了一種自然的男性形象與60年代未經修剪的版本相比,剪短胡子暗示了人們對風格的更多關注。1972年,演員伯特·雷諾茲(Burt Reynolds)在美國《世界都市》(Cosmopolitan)雜志上裸體,體現了這種70年代男子氣概的愿景濃密胡須的流行,雖然最常與20世紀70年代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一直延續到了80年代。作為胡子偶像之一的湯姆·塞萊克(Tom Selleck)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出了他特有的面部毛發,但在1980年至1980年的電視連續劇《大胡子》中,他因留胡子而出名1988年。同樣地,演員薩姆·埃利奧特(Sam Elliott)一直留著70多歲的胡子,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及以后,最終發展成他著名的牛仔式馬蹄胡子。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胡子又一次失寵了。剃干凈的發型在主流社會占主導地位,年輕人唯一能接受的面部毛發形式是修剪整齊的山羊胡,70年代的胡子又一次回到了有限的顯赫地位,它最初的流行與流行的亞文化對主流社會嘲弄的時尚選擇的諷刺擁抱有關,但它也得益于在電視節目中的展示,比如《我的名字是厄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