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約翰·凱奇1912年原籍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在波莫納學院短暫就讀后,他曾一度游歷歐洲,1931年回到美國學習音樂。他的老師是理查德·布利格、阿道夫·韋斯、亨利·考威爾和阿諾德·勛伯格,他的第一部作品遵循了勛伯格...
作曲家約翰·凱奇1912年原籍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在波莫納學院短暫就讀后,他曾一度游歷歐洲,1931年回到美國學習音樂。他的老師是理查德·布利格、阿道夫·韋斯、亨利·考威爾和阿諾德·勛伯格,他的第一部作品遵循了勛伯格的12音法。他自己在西雅圖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在1936年至1938年間,他創立了打擊樂團,以便為自己的作品邀請表演者。同時,他還和Merce Cunningham編舞兼舞者,凱奇在音樂和生活方面的長期合作伙伴嘗試了合作作品。
![]()
到1939年,凱奇手里拿著一本書,正在嘗試新的作曲方法,包括一種叫做"準備好的鋼琴,凱奇還為鋼琴增加了錄音機、收音機和錄音機,除了傳統的原聲樂器外,他的第一次著名表演是1943年在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的一次打擊樂團音樂會。凱奇對禪宗等東方哲學的興趣在隨后的幾年里出現,他開始影響他的音樂。他繼續模糊音樂和其他類型聲音之間的界限,并設計了一些計劃,將隨機和偶然的元素引入音樂表演中。這樣既改變了表演者的角色,又使表演變得完全獨特。表演中的一些元素被保留了下來由表演者當場決定,如音高、技巧和音符持續時間,而其他人則可能由外部來源決定,如《易經》隨著時間的推移,凱奇在音樂表演中加入了其他媒介,但這些媒介也有隨機或偶然的元素,如1969年的作品《赫伯特·凱奇的作品》。約翰·凱奇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他1952年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其中他有三個沉默的樂章。他還創作了一些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比如1969年的《廉價模仿》,旨在傳達作曲家埃里克·薩蒂作品的印象,以及《羅拉托里奧》,這是一個電子作品的名字,收錄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1939年的小說《芬尼根的覺醒》中的文字。凱奇于1992年在紐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