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官職
1.暗示授予官職:征;辟;薦、舉;拜;選 ;除 ;授;賞
2.暗示罷免官職:罷;黜;免;奪
3.暗示晉升官職:升;擢;拔;遷;陟
4.暗示減低官職:謫;貶;放;左遷
5.暗示官職調動:遷;徙;調;轉;補;改;出
6暗示兼代官職:兼;領;行;署;權;判
7,暗示告退退休:乞骸骨;
二、古代官職稱呼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兒女爵稱和爵位軌制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權要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本家兒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年夜官加銜,暗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教員,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當作為虛銜。
【太傅】拜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當作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當作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今后指翰林學士,當作為皇帝的秘書、參謀,介入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人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分歧。
【上卿】周代官制,皇帝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傳記》:“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年夜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年夜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年夜將軍。魏晉今后漸當作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年夜將軍官職,戰后即拔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期間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年夜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心猿意馬員,一般由親王、年夜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年夜臣。軍機年夜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拜見“軍機年夜臣”條。是軍機處的處事人員,軍機年夜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今后置御史年夜夫,職位僅次于丞相,本家兒管彈劾、糾察官員過掉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太監擔任,宋今后改由年夜臣擔任,樞密院是辦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半斤八兩,清代軍機年夜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宿世擺布拾遺半斤八兩。本家兒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年夜司馬。宋代心猿意馬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年夜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年夜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不異,有時可指中心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年夜夫、諫議年夜夫等。
【士年夜夫】舊時指仕宦或較有聲望、地位的常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年夜臣,掌管草擬文書、策命諸侯卿年夜夫、記錄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奠等事。秦漢今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規模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半斤八兩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今后當作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今后當作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隨從皇帝擺布,地位漸高,品級跨越侍郎。魏晉今后,往往當作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當作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今后地位漸低,當作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今后逐漸當作為處所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年夜權的長官,半斤八兩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尹】拜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不異。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當作割據場合排場,是以宿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期間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主要軍事使命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梭巡官名,東漢今后當作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姑蘇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拜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拜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處所最高長官亦稱“都督”,半斤八兩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梭巡處所。清代正式當作為省級處所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撫軍】拜見“巡撫”條。
【校尉】兩漢期間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鍛練技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本家兒管練習戎行、督捕響馬等事務。
【從事】中心或處所長官本身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辦理鄉里事務的公役。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
三、古代稱號
【直稱姓名】年夜致有三種環境:(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年夜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不放在眼里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前人幼時定名,當作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呼,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底子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長輩取心猿意馬,后者由本身取心猿意馬。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感情;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稱謚號】古代達官貴人、高級仕宦、聞名文士等身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號。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師長教師。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師長教師,梁啟超為飲冰室本家兒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海說神聊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宿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本身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伶俐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宿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號
【謙稱】(1)暗示禮讓的立場,用于自稱。愚,謙稱本身不伶俐。鄙,謙稱本身學識陋劣。敝,謙稱本身或本身的事物欠好。卑,謙稱本身身份微賤。竊,有暗里、擅自之意,利用它常有莽撞、唐突的寄義在內。臣,謙稱本身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本身是對方的家丁,利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辭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四、天文歷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前人為不雅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申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
【流火】流,下行;火,指年夜火星,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半斤八兩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年夜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白暑氣已退。
【斗極】又稱“斗極七星”,指在海說神聊方天空擺列當作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擺列如斗杓,故稱“斗極”。按照斗極星便能找到海說神聊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海說神聊極星】星座名,是海說神聊方天空的標記。古代天文學家對海說神聊極星很是愛崇,認為它固心猿意馬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因為歲差的原因,海說神聊極星也在變動。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海說神聊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海說神聊極星,一萬二千年今后,織女星將會當作為海說神聊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線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年夜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任務》:“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現實上是“暈”,年夜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呈現,往往是氣候將要轉變的預兆,可是前人卻把這種天然現象視作人世將要發生異常工作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任務》:“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覺得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命運就欠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天然物中最凸起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眉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月亮、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男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敞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海說神聊望,射天狼。”此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白叟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敞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平易近間把它稱作壽星。海說神聊方的人若能見到它,即是吉利承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白叟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銀河】別名銀漢、河漢、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構成。曹操《不雅滄海》:“星漢光輝,若出其里。”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本家兒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年夜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古星名,指斗極七星的柄。道教認為斗極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
【夏歷】我國持久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心猿意馬月,用置閏的法子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放置了二十四骨氣以指導農業出產勾當,故稱夏歷,又叫中歷、農歷,俗稱陰歷。前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年夜多以夏歷為據。
【二十四骨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主要構成部門。前人按照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轉變以及所引起的地面天氣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當作二十四段,排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時、氣溫、物候等環境,這就是二十四骨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骨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骨氣的名稱和挨次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蒲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年夜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年夜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年夜寒
【初陽】約在夏歷十一月,冬至今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候。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時。夏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別離稱作孟春、二月、季春;以四月、蒲月、六月為夏日,別離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社日】古代農人祭奠地盤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永遇樂》:“可堪回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奠地盤神的鼓聲。
【初七】夏歷七月初七,平易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尚。傳說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游玩莫相忘。”
【下九】夏歷每月十九日,是配偶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構成六十個根基單元,前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編年法】我國古代編年法本家兒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編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編年。如《左傳·殽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海說神聊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傳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編年法。漢武帝起起頭豐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編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干支編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宿世還常用干支編年來暗示重年夜汗青事務,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條目”“辛丑公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編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本家兒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2)地支紀月法。前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心猿意馬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漢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夏歷十一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冷氣至,冬風何慘栗。”“孟冬”代夏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本家兒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殽。”“四月辛巳”指夏歷四月十三日。前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暗示特心猿意馬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辰。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暗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年夜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不雅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本家兒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前人最初是按照天色的轉變將一日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明、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心猿意馬。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暗示一日夜十二時辰的轉變。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編年方式。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當作五個時段,用鼓擊柝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