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世界第一部為“菌”而作的專著—《菌譜》

    河道山水,蟲魚鳥獸,天然造化之瑰麗、奇奧,人類之力瞠乎其后。可是人類從未停下不雅察天然、摸索天然、革新的腳步。而美食文化的成長就離不開前人對食物的執著追求。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期間,一位名叫陳仁玉的青年編寫了宿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專著《菌譜》,這背后又有哪些摸索和故事呢?

    《菌譜》(圖片來歷于收集)

    我們的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現、食用并記錄過食用菌。《爾雅·釋草》所載“中馗菌”(李時珍思疑鐘馗的故事與中馗菌有關)就是一種菌菇。《呂氏春秋》:“和之甘旨者,越駱之菌。”由此可知,至少兩千年以前,食用菌就已經是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了。跟著時代的成長,人們不再知足于去野外采摘食用菌,而是死力摸索這種甘旨的人工培育方式。不晚于公元6宿世紀,我們的祖先就把握了金針菇的接種和培育方式,并被賈思勰載入《齊平易近要術》一書中。

    令人遺憾的是,固然食用菌的甘旨征服了蒼生的口腹之欲,但它的身影只散見于案頭的文獻典籍,沒有哪一小我認為它的價值能獲得著書立傳的回報。直到南宋陳仁玉《菌譜》的呈現,食用菌專著才姍姍來遲。

    《菌譜》(圖片來歷于收集)

    陳仁玉,字德公,號碧棲,《宋史》無其傳。據仙居方志等史料記錄,南宋嘉心猿意馬五年(1212年)陳仁玉生于臺州仙居(今天浙江省仙居縣),祖父和父親皆為武進士,母親則是理宗的皇后謝道清的姑媽。開慶元年(1259年)賜同進士身世,曾任浙東安撫使,兵部侍郎等職。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年夜舉南下,謝太后(謝道清)“詔全國州郡降元”,陳仁玉不因親情和朝廷意旨而妥協,他在臺州修城墻,募士兵,抗元決心持之以恒,無奈因寡不敵眾而兵敗城陷,遂率領殘兵退至石塘山并在此隱居,他還警告子孫不成為元朝效力。

    縱不雅陳仁玉的平生,他素性聰穎,好念書,宦途順遂,位高權重,但他非大夫、非藥學家、非美食家,為什么要寫下如許一部植物學專著呢?在《菌譜》自序中他說到:“欲盡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譜》。”他想要探討菌菇的品性,研究它們的用途,并賜與它們合理的好壞評價。

    陳仁玉《菌譜》自序(圖片來歷于收集)

    臺州仙居是一個歷來就盛產菌類的處所。亞熱帶季風天氣給菌類的發展帶來充沛的水分、適宜的濕度。東南地域山丘多,植被豐碩,也為菌類供給了發展泥土和營養物質。是以,他與多種食用菌“相見甚熟”,這為他細心不雅察、研究、記實各類菌類的特征供給了客不雅前提。

    臺州菌菇憑借甘旨曾一度當作為朝廷貢品。清代喻長霖的《臺州府志》曾引用《臺州外書》:“南宋時,仙居之菌為異品,嘗以充貢。”值得一提的是,與陳仁玉關系緊密親密的謝氏家族為對此出力不少。謝道清為理宗皇后,她的祖父曾任右丞相,謝氏家族身世臺州,很是喜愛家鄉美食。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露臺出桐蕈,味極珍,然致遠必漬以麻油,色味不免難免頓減。諸謝皆臺人。尤嗜此品,乃并舁(yú)木乃至之,旋摘以供饌。”這段文字透露出八百多年前人們崇高高貴的菌菇保鮮手藝和運輸技巧,也反映出上位者對臺州菌菇的青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臺州菌菇美名遠播,本地蒼生天然異常歡喜并傾力培育。在如許的實際布景下,陳仁玉認為為家鄉的美食—菌菇寫一部書十分需要。

    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陳仁玉在家鄉寫下了如許一部注心猿意馬要留名青史的宿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專著—《菌譜》。該書記錄了合蕈(xùn)、稠膏蕈、栗殼蕈、松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時蕈、鵝膏蕈共十一種食用菌。全書言簡意賅,內容豐碩,僅八百多字,在中國植物學史、藥學史、烹調史上價值極高,影響深遠。

    陳仁玉長于抓住每一菌種的特別之處,或是發展情況、或是外形色味、或是采摘時候、或是食用方式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他還貫徹了“第其品”的初志,按照好壞挨次編寫此書。

    合蕈(又稱桐蕈,即此刻所說的噴鼻菇)排在首位。陳仁玉認為“菌多種……皆無噴鼻,獨合蕈噴鼻與味稱……宜特尊之,以冠諸菌。”此外菌類沒有噴鼻氣,而合蕈“噴鼻氣”與“味道”并優,天然應該名列前茅。陳仁玉還講到“合蕈”名稱的由來,十分有趣。據說合蕈本名“臺蕈”,進獻給皇帝的時辰,皇帝把“臺”字誤認當作了“合”字,“合蕈”之名從此傳播。因為被浩繁達官貴人喜愛,它的價錢極高,山平易近爭相采集,乃至尋覓到新穎的合蕈好不容易。

    噴鼻菇(圖片來歷于收集)

    其它如稠膏蕈“獨此邑此山所產”,是臺州的“特產”,是以陳仁玉說他“尤可貴”,排名僅次于合蕈。而松蕈則有獨特的醫療結果,“人有病溲濁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紫蕈、四時蕈則不幸被評為“蕈品為下”和“不入品”。最后還有一種易與此外菌類混合的鵝膏蕈,“生高山,狀類鵝子。”陳仁玉出格指出要將其與有毒的杜蕈相區別,杜蕈“甚美有惡”“食之殺人”。

    毒鵝膏菌(被人們稱為“滅亡帽”)(圖片來歷于王貞虎著《植物界的惡巫婆》)

    文章的末從頭至尾,陳仁玉還附上了毒菌的解毒申明,“以苦茗雜白礬勺新水并咽之,無不立愈。”這與其他典籍記錄的解毒體例分歧,為我們研究前人的醫藥常識供給了一條主要信息。

    《菌譜》的價值在于它的初創性和獨創性。《四庫全書》撮要:“在戔戔口腹之微物,本不足紀述,而《承平御覽·蔬部》無菌類,《全芳備祖》所載亦止二條。標的目的來典故甚少,故附著于錄。”《菌譜》字數不多,倒是一項“前無前人”的立異之舉,因而被后人極為正視。

    陳仁玉《菌譜》填補了菌類無傳的空白,并對后宿世的菌類專著影響深刻。受它開導并影響的就有明代潘之恒的《廣菌譜》、清代吳林的《吳菌譜》和張崧的《海說神聊菌譜》等冊本。日本的佐藤當作裕編寫的《驚蕈錄》(1796年)也受陳仁玉《菌譜》影響,該書引用了一段《菌譜》中關于砍花法培育提拔噴鼻菇的佚文,現存的各類《菌譜》版本中不曾見到。

    《菌譜》文字簡短,故以各類叢書匯刻版本傳播于宿世。如宋代左圭的《百川學海》(1273年)是我國最早刊刻的一部叢書,就將陳仁玉的《菌譜》收錄此中。此外《菌譜》還有《山居雜志》本,《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珠叢別錄》本,《仙居叢書》本等等。

    現在,我們已經難以看到《菌譜》的原文。但《菌譜》的價值已在汗青中表現,它對后宿世專著的呈現打下了杰出根本,對于我們領會古代的植物、藥學、食物等方面常識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注釋】

    1.蕈(xùn):真菌的一類,發展在樹林里或草地上。地下部門叫菌絲,能從泥土里或朽木里吸收養料。地上部門由帽狀的菌蓋和桿狀的菌柄組成,菌蓋能發生孢子,是滋生器官。種類良多,有的可以吃,如噴鼻菇;有的有毒,如毒蠅蕈。(《現代漢語辭書》)

    【參考資料】

    1.張壽橙著.中國噴鼻菇栽培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書社.2013年.

    2.臺州地域處所志辦公室.《臺州歷代文假名人》[M].1986年.

    3.肖東發本家兒編,余海文編著.《生物尋古 生物汗青與生物科技》[M].海說神聊京:現代出書社.2015年.

    4.黃年來本家兒編.《中國食用菌百科》[M].海說神聊京:農業出書社.1993年.

    作者:喬見


    • 發表于 2018-05-01 00:00
    • 閱讀 ( 97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