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在我國古典小說以及評書中,古代的虎將們都拿著繁重的兵器作戰。好比呂布的方天畫戟傳說有四十斤;魯智深禪杖六十二斤;關公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楚霸王項羽的巨型盤龍戟,長一丈二尺九寸,重一百二十九斤,隋唐里的李元霸使得八百斤的金甕破天錘。在現代影視與游戲中,各路虎將也多拿個煤氣罐一般的年夜錘。這就讓不少人形當作如許一個印象:古代虎將是拿著幾十甚至上百斤的兵器作戰。是以也總有人問:古代年夜將真能揮著幾十斤的刀兵年夜戰一成天嗎?那么,這個問題到底應該怎么回覆呢?
其實關于古代兵器重量的問題,一向有各類爭論。總的來說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現代人營養遠比古代人好,理應氣力更年夜,證據就是奧運賽場上的宿世界記載一向不竭在被沖破。這足以證實人類的體能極限一向在上漲。另一派則認為,古代武將年夜多有錢,并非吃不起肉,營養能包管,并且終日熬煉打熬氣力,利用重量級兵器并非不成能。而現代人缺乏熬煉,別說前人,連曩昔的農人的氣力都不如,本身做不到就認為前人做不到。

那么,怎么終結這個爭論呢?
起首,古典小說以及評書中所說的兵器重量只是為了戲劇結果罷了,到處頌揚的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長槍這些兵器甚至在東漢末年底子沒有呈現過,而是宋代呈現的儀仗器。而魯智深、李元霸甚至只是虛構出來的人物,汗青上底子不存在,更不消說他們用的兵器了。而項羽的兵器重量史乘中底子沒有記錄,很顯然也只是平話藝報酬了追求戲劇結果而誣捏的。其次,古代的兵器到底有多重?其實看看出土的什物就知道了。

上圖為西漢中期金鞘銅柄鐵劍,劍全長66.2厘米,劍格寬5.5厘米,鞘全長46.5厘米,鞘寬8.2厘米,金鞘重90克,銅柄鐵劍重620克,也就比一瓶礦泉水重一百來克。當然這只能算是短劍,我們再來看看長劍。

上圖為明代中期公卿佩劍,這把劍全長96厘米,合適明代三尺的佩劍形制,凈重僅僅只有800克。若是說佩劍重量比力輕,那么我們還可以再看看佩刀。


上圖為我國南海說神聊朝期間海說神聊朝的李賢佳耦合葬墓,出土的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李賢生前為海說神聊周柱國、年夜都督、驃騎年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的這把連鞘裝環首鐵刀長94.5厘米,連鞘重1315克。若是感覺這種刀較著刃比力窄,那我們還可以看刃比力寬的刀。

上圖為清晚期旗開得勝銘牛從頭至尾年夜刀,刃比力寬,刀尖厚重,適合狠惡劈砍,這把刀的刃長味67.85厘米,柄長為21厘米,凈重為1048克,也不外一公斤罷了。若是感覺這刃還不敷寬,我們再看看刃更寬的刀。

上圖為清晚期雞冠頭年夜刀,全長為97厘米,刃長為65厘米,重1.5千克。這把刀的造型與抗戰期間的年夜刀很是相似。現實上重量也根基一致。

上圖為抗戰期間二十九軍的年夜刀打造圖紙,各類數據標注得很是清晰,一磅約等于453克擺布,三磅半大要是1.58千克。可以看到與清代的那把雞冠頭年夜刀的刀型根基一致,重量也根基一致。
若是有人說,以上僅僅是刀劍的重量,還有良多重兵器和長刀兵呢?我們繼續看什物。古代我國的重刀兵,最聞名的就是鞭、锏、錘了,我們來看看這些重兵器到底有多重。

上圖為福建博物院館藏的“宋靖康李綱锏”,這把锏是今朝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锏什物。锏身呈棱狀,漸往鋒收。四刃每刃面寬1.6厘米,刃尖銳亮光,近格處一刃面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這把李綱锏全長96.5厘米,連同外面的鞘,總重不外是3600克,刨除鞘重的話也就三千克的樣子,比刀劍重了一倍多,可是也沒有幾十斤上百斤那么夸張。
若是說鞭锏外形接近刀劍,那么聞名的年夜錘可能比力重,我們就可以再看一下我國古代戰錘。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戰錘大要就是上圖中這個樣子。一手一個跟煤氣罐似的年夜錘仿佛當作了古代武將的尺度形象。可是實際中的戰錘其實并不是這個樣子。

上圖為明代金瓜錘,其實僅僅重一千克罷了。若是說這只是個例的話,清代的《皇朝禮器圖式》里,綠營雙錘有著具體的制式尺寸重量的尺度。按照《皇朝禮器圖式》記錄:“本朝心猿意馬制:綠營雙錘,煉鐵為之,擺布雙持,通長各一尺九寸,錘圍各六寸,形如瓜棱,重各一斤三兩。柄各長一尺三寸,圍二寸五分,木質髹朱,系藍緌。”其重量甚至比這把明代金瓜錘還輕。

不僅如斯,戚繼光也具體記錄了他麾下軍隊的兵器。此中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線槍長九尺重三斤;蛇矛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鉤鐮長八尺五寸重三斤;年夜棒長七尺重三斤八兩;藤牌徑過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長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所以經由過程無論是什物仍是記錄,都可以看到,古代制式裝備其實沒有幾十斤上百斤的重物。但古代武將用的會是分歧于制式的加年夜、加重兵器嗎?

▲劉綎
汗青上,記錄兵器最重的武將是明代的劉綎。《明史》卷247《劉綎傳》記錄的: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頓時輪轉如飛,全國稱“劉年夜刀”。按照丘光亮所著《中國古代懷抱衡考》記錄,明代一斤約合590g,換算過來劉綎的年夜刀約合此刻市斤141.6斤。這可以說長短常繁重了,半斤八兩于舉起一個通俗當作年男性揮舞。一般沒熬煉過的人拿都拿不起來。但這其實只是明清武舉的測驗項目而已。《乾隆年夜清會典則例》記錄:“三場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內能一二者為合式,全不及者亦禁絕入三場。”《明史·姜名武傳附王來聘傳》也有記錄:來聘,京師人。崇禎四年,中武會試。時帝克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年夜刀者止來聘及徐彥琦二人。可以明白看到這只是武舉測驗的項目。這種超重年夜刀其實也有存宿世的文物。

武舉年夜刀存宿世的也并不少,但連刃都沒有開,很較著底子不是實戰兵器,僅僅是作為展示力量的一種練習器械罷了,跟此刻的杠鈴近似。
在應廷吉著的《青磷屑》一書中,具體記實了在睢州之變中高杰被害的全過程。此中有這么一句記錄:“(高杰)所用鐵棍重十八斤,詭稱四十斤,每以自隨。”十八斤換算當作此刻重量約是10千克零六百克,已經算長短常重了。筆者也有這么一根重十千克擺布的鐵棍,只能拿來揮舞,并且揮舞個十幾、二十分鐘就沒氣力了。

這已經很是繁重了,可是高杰對外傳播鼓吹四十斤,這可以看出前人其實也會強調吹法螺。一些很夸張的記錄并不克不及夠盡信。究竟結果兵戈不是拆遷,那么重的兵器用處不年夜,并且兵器太繁重,就算人能掄的動,馬也受不了。
本文系冷刀兵研究所原創稿件。本家兒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家號未經籍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究查法令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