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建造:《常識就是力量》微平臺 朱廣思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較機收集信息中間
粽子是端午節時代不成貧乏的傳統美食,中國的粽子不僅餡料豐碩多樣,外形也是八門五花,有竹筒形、長方形、圓錐形、金字塔形、三角形等,可是最常見的仍是"四角粽子",也就是四面體外形的粽子,接下來我們就從幾何學角度,來解析一下粽子中的門道。

四面體在實際糊口中不太常見,僅僅聽名字也不可思議它的外形,其實它還有個更輕易被接管的名字——三棱錐。所有三棱錐都有六條棱,四個角、四個面,每個面都是三角形,每個三角形面都與一個角相對,底面是正三角形,其他三個面相等(必然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錐,被稱為正三棱錐,若是底面和其他三個面完全相等,此時四個面必然都是正三角形,那么這就叫做正四面體。
粽子做當作正四面體有什么益處?
以長方體、立方體為代表的平行六面體,其實切下一個角都可以組成一個四面體。可是為什么年夜大都人都不將粽子做當作長方體,而是做當作有些奇異的四面體呢?起首,分歧于平行六面體的不不變性(例如立方體框架可以擺布搖擺),四面體的性質很是不變,只要確定六條棱的長度,就能拼出一個獨一的四面體。是以四面體的粽子更不輕易變形。
四角粽子固然紛歧心猿意馬是正四面體,但凡是四個面也是不異的等腰三角形,將這個四面體的概況積拆開,可以獲得兩個相等的菱形,這就意味著用兩片相似的頎長葉子,正好可以將其包裹住,做到了物盡其用。
正四面體還有個特點,就是擁有四條三重扭轉對稱軸,六個對稱面,每兩條對邊都是彼此垂直的,這就表白,不管在容器中如何擺盤,粽子們看上去都是整整潔齊的平躺著,不會給人橫躺側臥的感受。
正三棱錐還有一個重心,同時也是它的外接球體和內切球體的球心,就在極點與底面重心的連線(高)上,將這條高分為3:1,也就是距離地面四分之一處。所以說,若是用牙簽或筷子將粽子扎起來,找準這個點,就最能包管受力平均,不輕易失落下或者碎裂。

圖片來歷:image.so.com
正四面體的體積——一場穿越時候和空間的考據
粽子從外不雅上看,不太輕易看出它的體積。固然四面體的體積和圓錐形一樣,是三分之一的底面積乘以高,但底面積和高也是不輕易拿著直尺就測出來的。
阿基米德的排水法當然可以幫忙快速地測出體積,可是要籌辦的量杯也不是太常見,并且粽子濕了之后,剝皮仿佛會更麻煩一些。這時辰用到一個特別的公式,只要知道六條棱的長度,就能知道四面體的體積。
這個公式名字叫海倫-秦九韶公式。由古希臘和古中國兩位數學家別離發現。第一位發現者是海倫二宿世,又譯為海龍、希倫、希羅等,是古希臘西西里島(現屬于意年夜利)上的錫拉庫薩(又譯為敘拉古)城邦國的國王,同時也是一位數學家、測量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在著作《懷抱論》中就提到了用三角形的三條邊求其面積的公式。這本書曾經一度掉傳,直到1896年,有人在君士坦丁堡發現了它的手手本,并在1903年出書。可是五年后的1908年,就有人提出,這條公式其實是阿基米德發現的,只是假托海倫國王的名字,不外還沒有證實。

圖片來歷:image.so.com
可是,海倫-秦九韶的公式都是用來算面積的,要想算體積還需要進一步加工。可是算出了底面積之后算出高也并不難,假設六條棱別離是a、b、c、d、e、f,顛末推演,最后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小小一個四面體的粽子,竟然有這么多幾何學常識在此中,喜好數學的伴侶們不妨多不雅察一下,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本文中標明來歷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