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槍談(3)國外名槍印象之AUG
對于AUG,進步前輩的背后是“瘋狂”。
筆者上高中時,曾經陷溺于一條目名為CS1.6的射擊游戲。這條目以警匪大戰為本家兒題的游戲,陪同了筆者的整個芳華光陰。在游戲中,有一條目外不雅別具一格、彈匣后置、自帶對準鏡、很是厲害、人見人愛的神槍。
陪伴著年少的懵懵懂懂,筆者逐漸知道,這條目獨特的槍械恰是一代名槍AUG。該槍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于上宿世紀70年月末期設計,是最為暢銷的無托步槍。跟著筆者如愿以償進入槍械專業進修,見一面AUG的巴望,也跟著時候的聚積而更加強烈。
在接觸AUG之前,筆者也聽到了一些關于AUG的飛短流長,好比整槍比力“肥大”;扳機感奇差無比;整槍重心并沒有其它無托槍來的那么好等等。在這些傳言的影響下,筆者接觸AUG時,就像芳華期的少女見到了略有緋聞的偶像,布滿了焦躁、沖動和斗膽發問的幻想。
在講述筆者和AUG的故事之前,我們先領會一下AUG的根基常識。
AUG由奧地利斯太爾-曼利夏公司設計制造,發射5.56×45毫米小口徑槍彈。作為較早期的模塊化步槍,以及最為暢銷的無托步槍,AUG的設計別具一格,甚至顏色都和其它槍械分歧。在“槍星”璀璨的80年月,AUG是一條目貨真價實的、叫好叫座的新奇步槍,獲得了龐大的當作功,先后裝備了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國,而且對以色列、新加坡等國的步槍設計,發生了龐大影響。
AUG的主動體例為導氣式,閉鎖體例為槍機反轉展轉閉鎖,供彈具為昔時頗為新奇的半透明彈匣,容彈量為30發。AUG沒有快慢機,采用了怪異的兩道火扳機節制單連發,扣動扳機時,將扳機扣動至一半行程,槍械以半主動體例發射,將扳機扣到底后,可以全主動射擊。AUG大量利用塑料件,其機匣設計可謂是“藝高人斗膽”。與此同時,AUG打消了機械瞄具,以光學對準具充任本家兒要對準裝配,同樣十分新奇、斗膽。
◎一代名槍AUG的機匣由塑料制當作并不受力(對準鏡座是現實上的機匣),“配色”比金屬機匣的槍械輕易得多,有黑色、戈壁色等多種,但最常見的仍是圖中這種茶青色
作為一條目可以快速改換槍管的模塊化步槍,AUG沒有尺度型、短槍管型、輕機槍型之分。當安裝利用406毫米短槍管時是短步槍(卡賓槍);當利用508毫米尺度槍管時是步槍;利用帶兩腳架的621毫米蛇矛管和42發長彈匣時,AUG就變身為輕機槍。即使在今天,這種模塊化設計也長短常的時髦的,放在1980年月,更是讓人驚奇。
AUG是第一代小口徑步槍中的“晚行”者,直到1977年才降生,比M16、AK74、伽利爾和HK33晚不少。但長江后浪推前浪,“晚行”者AUG,不僅在銷量、承認度和知名度上遠遠跨越了身為無托槍“平輩人”的法國FAMAS步槍,并對傳統的有托槍造當作了龐大沖擊,堪稱是1980年月槍械中最為刺眼的一條目。
◎以色列塔沃爾X95與新加坡SAR21步槍。在推廣無托槍的道路上,頗為當作功的AUG可謂“功不成沒”,此中,SAR21是長得最像AUG的一條目
也正因為優異,AUG至今仍然是斯太爾公司的本家兒打產物,暢銷不衰,相形之下,同時代的FAMAS、FNC早已“退休”或即將退休。可以這么說,固然無托槍的理念早已有之,但真正用現實步履、銷量把無托槍概念推廣開的就是AUG,固然晚降生10年,倒是一條目極為優異的步槍。
◎ 621毫米蛇矛管、42發長彈匣、帶兩腳架的的AUG輕機槍型,數目少而型號浩繁,此中AUGHBAR為開膛待擊
既然AUG這么優異,不免就要拿來和我國的95式無托槍比力一番。現實上,我國就是這么做的。1980年月前后,我國進口過必然數目的AUG,作為自研小口徑步槍的參照對象,普遍活躍在專業內各個高校、工場和研究所的舞臺上,延續至今。
見到AUG時,筆者已經接觸過十幾個國度的幾十條目槍械了,天然不會對AUG目生,也一會兒就從彈匣堆里找到了AUG并世無雙的、淺黃色的半透明彈匣。插上彈匣后,把AUG抱在懷里,感受就像是抱著本身的至愛,既有一點害羞,還有更多的義正詞嚴,感覺早就該這么抱著了,誰也管不到我。
但話說回來,抱著AUG的感受怪怪的。那時是炎天,筆者那時出了一身汗,而AUG又是一條目塑料外殼的槍,汗水打在塑料上,再共同塑料那種不冷不熱、滑津津的觸感,讓人感覺十分怪異。此外,拿到AUG今后,立馬就能感應AUG貧乏防滑紋——AUG整槍其實是太滑膩了點,一點防滑紋都沒有。在接觸AUG時,筆者已經閱讀了不少相關資料,對于沒有防滑紋、槍身太滑早已是心知肚明。但即使打了“預防針”,心里仍是有點小驚奇。
等抱夠了AUG后,筆者把它放在了桌子上,才發現AUG居然失落漆了!是的,AUG的對準鏡座(現實上的機匣)上,漆面就像是年久掉修、失落皮嚴重的墻皮,有較著的失落落,顯得十分破舊。但值得稱道的是,失落漆的位置沒有涓滴的銹蝕,仍然是淡淡的金屬銀白色,狀況很好,這不禁讓筆者思疑AUG用了劣質的油漆。
得益于拆解前的籌辦工作,筆者第一次拆AUG并沒有碰到什么堅苦,可謂是一帆風順。但拆解完后細思慮,才發現AUG的拆解過程十分奇異——一般的槍械,在拆完彈匣后,往往很快就能掏出主動機(槍機組)。好比AK步槍,在拆下機匣蓋后就能拆下主動機和復進簧,再好比M16步槍,拔出銷子分手上下機匣后,頓時就能敏捷抽出主動機,其它列國的槍械,諸如FNC、HK33也是如斯,都遵循著“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潛法則”。
◎ 2018年斯太爾公司宣傳手冊上的AUG A3 M1,這是一條目半主動版本的AUGA3 SF。可見,AUG依然是斯太爾公司此刻的本家兒打產物
◎手握AUG的奧地利士兵,槍械失落漆已經十分嚴重。筆者發現早期的AUG,尤其是AUGA1,對準鏡座失落漆都司空見慣,但后來的AUG就很少見到失落漆了
但AUG是個破例,想要拆下AUG的主動機,必需先拆下AUG的槍管,再拆下AUG的對準鏡座(現實上的機匣),才能拆下主動機,而且是從后往前掏出,和其它槍械完全相反。盡管筆者早就知道AUG的這些特點,但現實操作時,仍是不由自立地感覺別扭。
爾后,筆者又進行了本身試槍的“老三樣”動作——慢慢后拉拉機柄、慢慢釋放拉機柄,感觸感染一下主動機活動是否順暢,爾后再扣動扳機,嘗嘗扳機感怎么樣。在《十槍談1》中,筆者就提到過,AUG的主動機活動順暢水平處于第三梯隊,遠低于第一梯隊的95式,也低于第二梯隊的81式、FNC,和M16差不多。筆者發現,若是慢慢釋放拉機柄的話,主動機有必然概率復進不到位,但這種復進不到位,只需要輕輕敲一下、磕一下槍身就可以了。考慮到筆者接觸的AUG比筆者春秋還大,復進簧可能已經老化了。所以,復進不到位到底是AUG的通病仍是“大哥力弱”造當作的,尚不克不及做心猿意馬論。
至于AUG的扳機感,筆者卻是印象深刻。我們都知道AUG是兩道火扳機。關于兩道火,國表里界說完全紛歧樣。國內一般是指扳機行程有兩種觸感,好比95式步槍,85式狙擊步槍,扳機行程可以都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軟而長,用于預壓扳機,后一段硬而短,用于擊發。
一般而言,扳機行程越長,扳機越硬,越有利于平安,但也會粉碎射擊精度——弓手手指使勁扣扳機,很是晦氣于精度。短而軟的扳機,當然有利于精度,但碰到一個“二把刀”弓手,就輕易不測擊發,對平安性晦氣,所以這種設計一般呈現在狙擊步槍上。短而硬的扳機則是一個矛盾體,為了平安既無法把行程壓縮到很是短,為了精度又無法把扳機設計得很是硬。長而軟的扳機,則是筆者比力喜好的一種扳機。但國內更喜好兩道火,把軟而長的第一段行程后附加上一段稍硬而短的行程。如斯一來,弓手在扣動扳機時,能較著感觸感染到第二段行程,可以輕松實現預壓扳機,避免猛扣扳機現象。這種設計既可以兼顧保險平安性,也有利于較高的射擊精度。
但AUG的扳機二道火界說和國內完全分歧,它是指扳機扣一半,槍械以半主動體例射擊,扣到底以全主動狀況射擊。那時筆者就好奇,AUG的扳機,是否存在近似國內界說的“雙行程”?弓手能不克不及從扳機力感上,感觸感染到本身是以半主動體例射擊,仍是以全主動體例射擊呢?
帶著疑問,筆者當真試了試AUG的扳機,其結論是底子不存在雙行程。那時沒有槍彈,無法實彈射擊,只能空槍擊發,筆者甚至無法經由過程扳機感判定半主動體例射擊的行程位置。換而言之,就是AUG的扳機扣到底是全主動,扣到一半是半主動,但這個一半具體在哪里,筆者空槍操作底子感觸感染不出來。
除了行程,AUG的扳機也頗具特色,或者說頗為奇異。扳機力偏大,行程僵硬這都是老生常談。究竟結果AUG的扳機近似于M1911手槍的平動扳機,而不像現在絕大大都槍械那樣是動彈式扳機。一個動彈、一個平動,扳機感差別龐大天然不免。尤為關頭的是,AUG是塑料扳機,扳機摸起來還有點滑。但話說回來,95式步槍也是塑料扳機,但扳機感就頗為不錯。歸根究底,AUG的扳機差勁,絕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把玩AUG的過程中,AUG的側置活塞、對準鏡、拋殼窗、塑料擊錘和擊針,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側置活塞
對于主動兵器來說,側置活塞相對比力少見。一般而言,導氣式的槍械會盡可能的壓低活塞軸線,以降低活塞軸線上的翻轉力矩,進而降低槍口上跳。但壓低活塞軸線的設計,針對的是傳統的上置或者下置活塞。對于側置活塞,即使活塞軸線很低,但因為活塞軸線是側標的目的的,活塞上的傳力也是側標的目的的,會對槍械的精度造當作完全分歧的影響。
舉一個不得當的比方,一般槍械的活塞軸線上的傳力會導致槍械上下跳動,但AUG的側置活塞則導致槍械擺布跳動。對于人體而言,槍械的上下跳動遠比擺布跳動易于節制。也正因如斯,后來以色列的塔沃爾步槍和SAR-21步槍,盡管都受到AUG的龐大影響,但都采用傳統的上置活塞,完全拋卻了AUG標記性的側置活塞。是以,AUG側置活塞的設計當然新奇,但現實結果就得另說了。
此外,側置活塞還有一個不測后果,就是“撐寬”了槍身。在把玩AUG的過程中,筆者可以較著感應AUG很寬,但AUG的寬和M14的“整體寬”又分歧。一般槍械多采用上置或者下置活塞,槍械高,寬度大。但AUG采用了側置活塞,槍械截面在側置活塞位置“興起”,而
不像其它槍械規規整整,這導致AUG較寬,但也只限于“鼓包”位置,至于其它位置則只是正常的寬度程度。一般而言,扳機行程越長,扳機越硬,越有利于平安,但也會粉碎射擊精度——弓手手指使勁扣扳機,很是晦氣
對準鏡
AUG的對準鏡令筆者更是印象深刻。這個有1.5倍放大倍率的光學對準鏡是貨真價實的“寶物”。一般而言,槍械自己的機械對準要比光學對準鏡健壯得多。也正因如斯,良多槍械即使可以安裝光學對準鏡,也要安裝一套備份的機械瞄具。但在AUG上,底子不存在機械瞄具——它所謂的機械瞄具只是在對準鏡筒上的缺口和凸起,充任照門和準星,且凸起和缺口之間距離只有對準鏡鏡筒長,20厘米不到。這種簡略單純甚至是簡陋的缺口和凸起,底子不配稱之為對準具。
換而言之,盡管降生在1977年,但AUG已經確定要把光學對準鏡作為標配瞄具。其實,光學對準鏡替代機械瞄具一向是設計師的配合胡想。但真正這么做的,在1980年月前后卻只有AUG等少數幾條目槍械。恰是對準鏡的優異質量付與了AUG斗膽去做的勇氣。筆者接觸的AUG大多出產于1980年月,現在30多年曩昔,在并不算好的調養前提下,其對準鏡狀況都半斤八兩好,從未發現過發霉、破損、起霧、當作像不清或者其它的小問題,盡管對準鏡鏡筒上的漆皮大多已經失落落。這讓人不得不感傷,AUG的對準鏡質量真好。
◎ AUG的對準鏡視野。AUG的對準鏡中間為一個小圓環,直徑半斤八兩于300米外站立的身高1.8米的士兵
在昔時國內組織的國外槍械對比測試中,對于標配對準鏡的AUG有著半斤八兩高的評價。在介入測試的諸多國外槍械中,AUG是獨一一條目標配對準鏡的槍械。有了對準鏡,弓手打靶輕易,打出的成就更好,出格是光線不足時,有這個1.5倍的對準鏡,射擊結果很是好。在測試陳述中,字里行間都在表達著對AUG對準鏡的戀慕和嘉獎。
看昔時的測試,標配光瞄的AUG和一大堆標配機械瞄具的國外“同業”角逐,多幾多少有“作弊”之嫌。即使在今天,良多國度,包羅我國,都無法把光瞄隨槍1比1設置裝備擺設,更別說徹底打消機械瞄具充任本家兒力瞄具了。其背后除了價錢身分外,還有光瞄質量的不盡人意。但AUG的光瞄倒是根基設置裝備擺設,所有的AUG,無論什么型號都是配備光瞄的。把“豪侈品”當耗損品用,除了“有錢率性”外,更是一個國度的手藝實力表現。
兩個拋殼窗
AUG的拋殼窗更是一件超出傳統的工作。我們知道,無托步槍拋殼窗靠后對左手射擊很晦氣。因為弓手左手射擊時,臉部幾乎貼在拋殼窗上,飛出的彈殼很有可能會“打臉”。AUG身為無托步槍卻可以改換更改拋殼偏向,即AUG有兩個拋殼窗,有一個(一般都是左邊)是被一個擋板遮住了。而我國的95式,則沒有這樣的設計,是以蒙受了不少非議。
和大多網友想像分歧的是,盡管AUG可以改換拋殼偏向,但底子無法做到像意大利ARX-160步槍那樣的“秒調”,而是必需先拆解槍械,取下主動機,更改抽殼鉤位置,并將左側的拋殼窗擋板換到右邊去,半斤八兩費時。
說白了,AUG當然可以改換拋殼偏向,但它們針對的是徹徹底底的左手或者右手射擊。若是弓手是左利手,就把拋殼偏向改到左邊,反之亦然。但若是想一會左手射擊,一會右手射擊,則是千萬不克不及的。
◎一支土黃色的AUG A3 M1。拋殼窗擋板和槍身有色差,很是較著。就筆者在AUGA1上的經驗,這個擋板好拆欠好裝,不知AUG A3是否改失落了這個小弊端
◎射擊中的AUG。AUG的拋殼一致性很是差,即使是現在最新的AUGA3,也經常呈現前一發拋殼標的目的前(白),后一發標的目的后(黃)的環境
我國戎行中是不存在左利手弓手的。套用一句打趣話,若是你左手射擊,班長會一巴掌把你“改正”過來。是以,95式步槍拋殼偏向不成調節并不是一種過錯。但若是弓手在應急狀況下必需姑且進行左手射擊,95式的表示遠比AUG要好——AUG是彈性拋殼,拋殼偏向很是不不變,拋殼窗飛出的彈殼確實很是危險。至于95式,拋殼偏向就比AUG不變得多,95-1則實現了不變的右前方45度拋殼。但現在,在左手射擊上反而是國產的95步槍被“黑”得更厲害一些。而AUG則鮮有求全譴責,這也算是一件怪事。
◎ AUG的發射機中,除擊錘(白色箭頭所指)外,阻鐵、外殼均由塑料制當作,工藝程度半斤八兩高,但也較為癡肥
◎ AUG的塑料擋圈太小了,拍不到內部布局。此外,AUG的擊針頎長,這種設計對擊針壽命晦氣,但我卻從未聽到過關于AUG的擊針壽命的埋怨
塑料擊錘
早在筆者讀本科時,講義上就明白記錄,AUG的擊錘由工程塑料制當作,壽命比傳統鋼擊錘更高,程度極其崇高高貴。但筆者一向有一個疑問,擊錘當然不像抽殼鉤簧、擊針那樣對制造程度要求苛刻,但也不是那么寬松。對于絕大大都國度,鋼擊錘才是本家兒流,塑料擊錘則很是少見。即使是現在新研制的槍械,幾乎都沒傳聞利用塑料制造擊錘的。
換而言之,像AUG這樣用塑料制造擊錘的槍械,即使不是獨此一家也是十分小眾了。能用塑料制造擊錘,當然可以證實其程度崇高高貴。但這樣做的背后,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炫技?是貿易上的賣點?抑或是設計師小我的“背叛”?這其實讓人好奇。
既然說到了擊錘,我們再說說AUG的發射機,一言蔽之就是布局癡肥,體積幾乎是95步槍發射機的3倍大。這個復雜的發射機,占有了半斤八兩大的空間,導致AUG握把后部偏長偏大,布局不敷緊湊,于整槍長度、重心也有晦氣影響。
槍械當然不是越短越好,但絕對是越緊湊越好。只有足夠緊湊,空間、重量的操縱率足夠高,槍械才能騰出足夠的空間和重量安裝一些諸如伸縮槍托、皮卡汀尼導軌之類的的小部件,而不至于太重太長。可以說,把槍械設計得又大又長又重半斤八兩輕易,但設計得又小又短又輕卻很難。
足夠緊湊的槍械往往有著龐大的改裝潛力。以改裝潛力龐大,改良產物繁多而著名,被戲稱為“樂高積木”的AR15/M16/M4,就是一條目極為緊湊的步槍。以M16A1步槍為例,這條目槍在3.1千克的重量、986毫米的長度下,槍管長度達到了508毫米,其空間、重量操縱率幾乎是有托槍械的巔峰。
是以,盡管對AUG的塑料擊錘印象深刻,但考慮到扳機力差,發射機體積復雜,筆者對AUG的發射機的設計程度確實不敢給出一個很高的評價,不外,加工、材料的程度確實崇高高貴。
擊針
在拆解過程中,AUG的擊針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AUG的擊針扭轉90度就可以取下,而安裝時,只需要把擊針塞進槍機,擊針就能主動扭轉90度安裝到位。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個機構時都驚呆了,感受很神奇,費勁琢磨它是怎么實現的。
那時,筆者看了半天才大白,AUG的擊針設計是很通俗的,關頭是槍機從頭至尾部,有一個特別的小塑料擋片,實現了這個神奇功能。擋片內部有一個內壁螺紋坡,在安裝擊針時,可以迫使擊針扭轉90°。可是,為了讓擊針扭轉90°,這個塑料擋片當作了AUG的所有零部件中,最讓筆者“揪心”的一個。
那時,筆者覺得這個塑料擋片是注塑的,細心看了看才發現居然是機加工出來的!當然,借助于此刻的加工手段,AUG的這個塑料零部件并不會很難,但在昔時可一點都不輕易,究竟結果這個擋片太小了,況且內壁的螺旋槽導程小、坡度大,仍是兩個半圈,是以加工質量也是烏煙瘴氣。擋片內壁螺旋槽之毛糙,讓人感受底子就不是一個產物,而像是一個牙齒七顛八倒的老太太啃過了一口的饅頭。整個塑料擋片的氣概和AUG整槍的邃密氣概格格不入。
在AUG的設計中,筆者起首感觸感染到的是進步前輩。無論是半透明彈匣、1.5倍倍率的高質量對準鏡,或者是塑料擊錘,處處都能感觸感染到進步前輩。最為關頭的是,AUG是1977年的槍,一條目貨真價實的老槍。
在AUG進步前輩的背后,筆者感應了一種“瘋狂”。AUG的設計,似乎底子不遵循槍械設計中的一個主要法例——盡可能地考慮現有的加工前提,盡量不給加工制造麻煩。當然,每一代的槍械設計中,加工和制造程度的前進是必然的,但這種前進不該該是斷層式的、適得其反式的。
但對于AUG來說,斷層式的前進,或者說標新立異的設計是再較著不外的。對比1980年前后的槍,無論是哪方面AUG都可以算作“特例”。且AUG的設計處處都給加工“謀事”。前文提到,除了卸彈匣,AUG分化的第一步就是拆槍管。這種怪異的設計氣概,除了身為模塊化步槍的不得已之外,也是一種“謀事”的行為——AUG的槍管和節套并不是一體組合,而是分隔的。
◎ AUG的對準鏡座從頭至尾端(左)和槍管從頭至尾端。AUG的節套和對準鏡座是完全一體的,不是別離加工后再組合。并且是內部加工,加工難度很大
對于今天的模塊化步槍而言,槍管節套固心猿意馬在一路是必然的,改換槍管必然是槍管和節套整個改換、整體拆裝,此刻的FNSCAR、雷明頓ACR,哪怕是我國的NAR模塊化步槍都是如斯。這種一體設計就是為了把閉鎖間隙“封裝”在節套和槍管兩個零件之間。模塊化步槍節套槍管一體拆下,如斯可以包管閉鎖間隙永遠合適。
作為價格,槍管節套整體改換的模塊化步槍,機匣上必需設計槍管座,多出一個零件也會“撐大”槍身。即使如斯,這種設計也被大部門模塊化步槍所沿用——設計師寧可多一個槍管座,也不肯意分手槍管和節套。而AUG偏偏是那個惹事的“刺頭”——它的槍管和節套就是分隔的,而且除了卸彈匣外,是分化的第一步。槍管和節套的共同又是常拆常裝的。
在筆者看來,這種設計完滿是在給槍械的閉鎖間隙節制“謀事”。槍械的閉鎖間隙節制是一個手藝活,上文筆者談及G3家族的“間隙”現實上就是閉鎖間隙。AUG槍管的常拆常裝的設計,從布局上包管不了閉鎖間隙。設計包管不了,加工就只能嚴酷節制,而這就是AUG設計給加工“謀事”的處所。
對于一些機槍而言,它們的槍管和節套也是分手的,好比我國的67式、俄羅斯的PK機槍都是如斯,但機槍的槍管固心猿意馬栓上都有一個可以微調閉鎖間隙的調節塊,有利于“適配”分歧的槍管,但勤務性就要麻煩一些。一般而言,調節塊可以包管“附屬”統一支機槍的若干根槍管之間的交換性,但很難包管分歧機槍槍管之間的交換性。而AUG底子沒有這個調節塊,它的閉鎖間隙完滿是靠著加工包管的。
不解、猜疑、震動,一個個詞語其實無法描述筆者對AUG槍管、節套分手設計的感觸感染。細想一下,AUG的亮點或者說賣點,無論是塑料擊錘、半透明彈匣、標配的高質量對準鏡,哪個不是藝高人膽大的設計?這些設計經常讓筆者感傷,AUG的加工程度到底是有多高?
更讓人感傷的是,AUG的“背叛”不僅在加工上,還有昔時頗為標新立異的無托結構,藝高人膽大的加工,幾乎是把用戶的利用習慣、槍械的設計習慣、工場的出產習慣十足推翻了。
◎ FN SCAR模塊化步槍的槍管,從頭至尾端的“大塊”就是節套。對于AUG而言,槍管節套分手確實不是好本家兒意
AUG的設計像是一種請愿。所謂的槍械設計法例,宿世界列國的設計師人人恭敬,人人遵循。但AUG卻底子不信這一套,不僅打破了這些原則,并以杰出的銷量自證了當作功。
比擬于AUG,我們設計于17年后的95式合適國情。客不雅而言,95式的加工比擬于81式已經前進龐大,但距“進步前輩”還需要追趕。今天,斯太爾公司旗下代表槍管精鍛機最高程度的GFM公司,依然是我們追逐的對象。
工藝欠缺,設計來補。為了揚長避短,或者說補上加工的不足,我們在設計上頻頻考慮。從81式到95式,設計氣概硬生生從81式的“魔改”AK血統,釀成了95式的FAMAS殼+FNC“魔改”芯的思緒,可想而知這一條路我們走得有多不易。
若是零丁比力某一項設計的話,95式的設計絕對比AUG好,無論是靠得住性,或者是零部件的精美小巧,再或者比力機構的動作矯捷都比AUG好,甚蘭交良多。但憑借工業程度的高起點,AUG已經走上了一條不同凡響,甚至有點非本家兒流的畫風道路,是否會當作為本家兒流需要時候驗證。
筆者在高中時,深信“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現在這么多年曩昔了,逐漸大白,對于良多人來說,即使顛末一輩子的盡力,終點也不外是別人的起點。2018年,我還在戀慕設計于1977年的AUG的工藝程度。這么多年曩昔了,我們的加工程度有了龐大的前進,真心的期望,若干年后,我能看到我們的槍械加工程度能超越奧地利。
下一節,筆者將講述一條目赫赫有名的汗青名槍——STG44突擊步槍。
◎ UKM2000機槍(波蘭改良的PKM)的槍管固心猿意馬栓,注重槍管節套(銀白色)上的槽決心設計得略微傾斜。對于槍管、節套分手的槍械,設計一個帶有調節塊的槍管固心猿意馬栓是十分需要的,但AUG卻偏沒這么做
作者:曉槍老王 來歷:《刀兵常識》2018年第11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